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度”的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特别强调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新大纲最后附有22个与学习中外历史相关的研究性参考课题,对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起了示泛和导向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活动的空间,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把握好“度”,使一些老师产生了困惑,甚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区。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度”的控制问题,以使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一、“力度”的强化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在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为数不多。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感到束手无策,更多的是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的定势影响,担心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怕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提高教师、学生对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造就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和史学品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加大措施力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就目前的历史课程内容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各地区各学校内外部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但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课题,学生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历史教师要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把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首先,优化现有的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历史教学资源。要使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文化知识课程和技术操作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合理地结合起来。其次,建立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课题计划。在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处理好“打基础”与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系。第三,制定完善的、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评价机制。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从有利于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出发,来制定相应的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与评价原则。
二、“精度”的控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所谓“精度”,就是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高低,即学生在研究内容的层次上、研究的方法上、期待值上要求达到的程度。
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两者相似,但非等同。超越现实,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对成人或专家那样的研究要求,或不讲精度随意而为,都不能认为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精度”,这是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活动前认真备课的重点之一。一般来讲,搞研究性学习,“精度”很高,就可能偏离学科教育规律,而精度很低,则有背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的危险。
研究性学习“精度”的控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目的是养成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和作风,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它不同于科学研究,因此要避免学术化倾向。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层次的学生。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在目标定位上、内容选择上、方法指导上可以有所侧重。如果不切实际地以成人、专家型的价值定位提出过高的精度,反而会封杀学生的个性。
第三,充分考虑本地、本校历史教学资源的存量。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很大的差异性,但都具有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历史遗址、历史名人等。把这些资源与本校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三、“宽度”的控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为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效果,在控制精度的同时,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根据目前中学历史的课程安排,要控制学生社会活动的时间、空间和课题的大小。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宽度”。
第一,在时间宽度上,注意各学科统筹安排显得格外重要。一段时间内,各科课题相对集中,导致学生调查、收集材料和开展学习研究的时间余地少,易产生草草了事的倾向。因此,各学科要统筹兼顾,互相协作,合理安排,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创设良好的学生社会活动的空间。现实性和实际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原则。现实性即课题的研究与现实社会问题要有密切的联系。如中东局势、巴尔干问题、我国西部开发及社会热点等,便于学生在研究学习活动中收集资料,直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实践性即让学生充分挖掘现有的素材,如录音、录像、影视资料、VCD、计算机软件及互联网上信息等以形象化信息为特征的非文字形式承载的历史素材;文物、模型等实物材料;可供参观考察的带有历史风貌的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等实境材料,使研究性学习材料呈现出立体感、亲近感、动态感,使学生处于历史的体验之中,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第三,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大小要适度。课题太大,涉及的知识体系太宽,超越学生综合知识结构,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题太小,涉及的知识体系太狭窄,学生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知识,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界定课题结构的大小,要充分估量中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总体水平,各学科协调设计,使课题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汲取和综合运用,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国家、民族来说,有利于造就一代创新人才,实现民族复兴;对教师为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知识素养的提升;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生活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