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综合工程_农业论文

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综合工程_农业论文

加快实施农业综合标准化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综合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实施农业综合标准化工程的意义

1.1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证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依据农业系统工程的原理,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密切而又连续各相关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编制出相关关系图;然后按照相关要素图,将国内外科技进展、先进生产经验和高效组织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经过择优筛选,作为综合标准的部件,分别组装到位,成龙配套,形成一个以产品质量和效益为龙头的综合生产经营技术整体[1]。因此,“综合标准”是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保证,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反映。

80年代以前,我国大陆尚无综合标准,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某个生产环节制定出生产或检验技术规程,即所谓单项标准,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育苗技术规程,良种繁育技术规程等。这种标准只对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有效,对整个生产虽有贡献,但没有保证作用。80年代初期,我国大陆学习“经互会”的经验,开展了综合标准化的研究工作。而在我国台湾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对每种外销农产品都制定了严格的台湾标准,1965—1989年,台湾农产品类标准由65个增至119个[2]。通过开展综合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不仅可将农业生产经营从生产基地的选择到产品参与流通的一系列生产过程全部纳入科学生产、管理规程,而且可显著地扩大“综合标准”跨地域的适用性,使作物、环境、管理之间协调一致,增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陕西省农科院对陕西线辣椒进行“综合标准”实验和示范,结果表明:执行综合标准的比常规生产增收30%左右。

1.2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拓展市场贸易农业的必然步骤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及其侧重点也会有所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农副产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创汇农业迅速崛起。标准化是维系生产者、消费者与市场的纽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副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趋向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安全化,保健食品、方便食品、新鲜食品、天然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倍受消费者青睐。伴随居民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市场商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亦需作出相应的改变。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主要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产品标准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职能也逐渐在发生变化,它不仅是生产企业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而且是供需双方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在此情形下,必须使我国的农业标准由生产型标准转变为贸易型标准,并由适应地方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向与国际市场接轨转变。

农业综合标准是决定和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创汇农业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机制中,非价格竞争因素已代替价格竞争因素而占主导地位。由于国际市场上竞争十分激烈,世界各国都以合法为借口,推行“限入奖出”的政策,他们通常都把涉及卫生、安全、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规则等方面的要求颁布为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法规,使之成为国际贸易中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标准既可以被人们用来构筑贸易的技术壁垒,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也可以被人们用来消除技术壁垒,作为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标准化工作搞好了,可以促进国际、国内贸易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国际、国内贸易的发展。因此,要发展我国的创汇农业,就必须重视农产品贸易型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使各个生产单位按国际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适销对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能力。

统一标准是建立和形成统一市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之一。市场的统一必须要有标准的统一与之相适应、相配合,如果标准不统一,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市场。

1.3 农业综合标准化为实施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在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尤其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中,农业综合标准化为实施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高产区转移和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强,特别是在高科技遗传工程应用于农业后,农业、畜牧业生产正向温室生产和“非地化”方向演变,从而导致农业、畜牧业生产逐渐向接近城市消费中心转移,在城乡交接地带首先实现产业化。

2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2.1 种子质量标准化

种子质量是种子工作的生命线。为农业生产提供纯度高、质量好、增产幅度大、成本低的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是整个种子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般从田间生产脱离后的种子,即使是国家正式命名推广的品种,也只能视为半成品,还必须经过机械加工、烘干、精选、分级、拌药等工序,使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等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的种子质量标准后,才能作为商品种子出售或投入生产使用。目前我国种子质量问题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品种混杂退化、检验手段落后、良种不良、掺杂使假等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要确保种子质量,必须强化种子全面质量管理,努力实现种子标准化。具体措施是:①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并将其贯穿到种子工作的全过程和全体职工之中,使从事种子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质量管理,严把质量关。②完善质量系列管理制度。按照种子工作的特点,其质量管理系列主要包括品种评价、繁殖、收购、保管、加工、检验、销售等内容。从新品种审定,到提纯复壮、原种生产,直至收种、脱粒晾晒、贮藏加工、包装运输等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质量管理制度。③健全质量检验体系。要健全国家、省(市)、地(市)、县四级种子检验网络,配备先进的检验设备,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检验能力和速度,以适应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与种子质量标准化密切关联的还有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及种子加工机械化等。①品种区域化: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繁殖和推广过程中,既要积极选择推广多抗、优质、稳产、高产、熟期适宜的新品种,又要按照品种区划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把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配置于最佳生态区域,使自然优势和良种优势紧密结合,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品种梯队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更新换代。②种子生产专业化:由比较固定的种子专业队伍,按照种子繁育的技术操作规程,从事专业化生产,保证大面积生产用种对种子质量和数量的要求。③种子机械加工:应在加强现有种子加工机械管理和提高种子加工技术队伍业务素质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种子机械加工体系建设,逐步发展、完善、配套、提高,并积极开发新的种子机械加工设备。

2.2 产品品质标准化

在当今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以质量为核心的非价格竞争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品品质高低成为决定销售价格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主导因素。为了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以质取胜成为开拓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与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包括符合性质量和适用性质量一样,农产品品质也是个综合性状,以苹果为例,包括商品品质(颜色、果形、大小、光洁度、损伤、成熟度、病虫害、残药、耐贮运性等)、食用品质(糖酸含量、香气、脆度、果皮厚薄、质地等)、营养品质(各种营养成份含量,不含有毒物质)及加工品质等。

农产品品质标准化依赖于栽培和管理技术的规范化。以红富士苹果为例:①增大果个的措施有:加强土肥水管理,保持树势中庸健壮;培养和保留壮枝结果,及时更新衰老的果枝和枝组;严格控制花果留量,“以花定果”。②获得优美、标准果形的措施有:加强花后肥、水供应;适当疏除、选择果枝;保留壮枝上的中心果;多留斜生下垂果枝上的果;调整幼果方向;改善授粉条件。③促进果实着色并达到全红果的主要措施有:改善光照条件;调控个体与群体结构;加强着色管理,包括摘叶、转果、套袋和除袋、在地面铺设银色反光膜、控氮增钾、合理喷肥、合理供水、选择适宜的砧穗组合、适期采收等管理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向高科技、多功能、精细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高科技遗传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我国农畜业生产将向模式化、温室化、工厂化和企业化方向迈进,人类对自然条件的调控能力将逐渐增强,农产品品质标准化水平定会不断跃升。

2.3 农业服务标准化

农业生产全过程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应考虑这三个方面。农业服务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有:①服务组织体系化。从强化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入手,上延下伸,左右相连,建立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综合性或专业性质服务体系。以社区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千家万户联系大市场的纽带,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程度,改善了农民的经营环境,增强了家庭经营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的抵抗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国家各个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伸向基层的服务机构及乡村企业和各种服务性的经济实体的服务功能。②服务内容系列化。要尽量为村社和农户提供全过程、多功能、“一条龙”的服务。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信息对市场竞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产前,要尽量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便防止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减轻农民的损失。在产中,要积极开展“六统一”服务。在产后,要加强包装、保鲜、防腐、贮藏、运输等技术改造,实现包装、贮藏和运输规范化。对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也应逐步纳入标准化运作轨道。③服务经营企业化。一切服务组织,都应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兴办经济实体一定要坚持“立足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搞好服务促发展”的原则,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路子。严禁借服务之名,行坑农、卡农、害农之实。④服务形式承包化。“双向承包”是一种较好的服务形式。

2.4 农业制度标准化

安全、健康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也是现代标准化的主要目的。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有关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如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均属于强制性标准。因此,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赢得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胜利,就必须重视有关安全、健康方面的标准化工作。90年代人们的消费将更加注重保健、强身壮体、延年益寿,更加崇尚回归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的市场容量将呈扩张态势。虽然到1993年底,我国已拥有生产绿色食品的企业200多家,可生产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389种,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40亿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制度标准化工作仍然滞后,许多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没有按照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或国内标准进行,进入大中城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受重金属、农药等污染其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现象频见报端,出口退化现象亦时有发生,致使国家、企业、农民及城市居民蒙受损害。因此,借鉴国际农业制度标准,确立绿色营销战略,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 推进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3.1 要使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的联合行为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加之当时处于农产品“短缺型经济”阶段,以卖方市场为主,故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竞争观念淡薄,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冲击下,必然产生标准国际化、标准一体化和地区标准化趋势。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和农民个人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则要加强对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指导、监督、协调和服务工作。

3.2 完善农产品分级定等制度及质量认证制度

实践表明,实行产品认证制度是改进、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市场贸易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近几年来,国内对工业企业产品尤其是外销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有所加强,但对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尚有待加强。今后应继续完善农产品的分等定级和质量认证制度,贯彻“按质论价、分等定价、优质优价”原则,拉开质量价差档距。要突出抓好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名、优、特、新产品的质量认证、质量检测、质量管理和质量跟踪监督工作,对乡镇企业加工的农副产品要落实“质量否决权”制度。

3.3 依仗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标准化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随着国内市场的完善和我国“复关”时日的逼近,国内市场将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努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来指导和规范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迫在眉睫。因此,要积极依仗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和布局,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高创汇、高效益、低物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名、优、特、新产品,坚持不懈地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分享国际分工利益。

标签:;  ;  ;  ;  ;  ;  ;  

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综合工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