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综合”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兼论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_小康社会论文

“四个综合”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兼论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_小康社会论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兼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针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布局论文,逻辑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15)04-0009-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分析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谋篇布局、依次推进,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下简称“四个全面”)。“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同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同一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标志性的战略布局和重要成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针。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提出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有着密切关系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首次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出发点是探索如何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P237)在他看来,这个小康社会就“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2](P54)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1世纪初,“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P14)其内涵和意义必须根据新的伟大实践进行拓展和丰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P1)并把这三大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三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又经过5年的接续奋斗和夯实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第一次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党中央认为,我国国情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4](P79)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系统性目标: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4](P13-15)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我们当前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第一阶梯,具有战略意义。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接续深刻思考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识成果,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只有在改革调整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2](P242)这是邓小平对为何推进改革最通俗、最精辟地回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度出发,反复向党内外国内外宣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到底,改革是中国特色制度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之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合理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提出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权力监督、文化创新、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改革等14个方面的改革内容。[5]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里程碑、转折点和再出发的特殊意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管理国家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实施,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此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经20多年的曲折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6](P11)1982年《宪法》指出“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7](P220)这是依法治国在宪法中的最早表述。经过十余年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五大正式确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此后,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P808)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规矩才能成方圆。目前,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矛盾风险挑战,使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9]因此,2012年12月,履新不到1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013年3月,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向全国人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就依法治国进行专门研究,并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深刻总结建党经验,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把建设这样一个党称之为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党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同志在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从严治党的“八项要求”:全党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党规党纪的完善和执行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举措,写下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

       二、“四个全面”是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战略布局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层层递进、渐次铺陈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谋划和部署。“四个全面”紧密相连、互成犄角,着眼于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定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接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脚踏实地,出实招,办实事,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对姊妹,其总目标直接服务或服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服务和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和服从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党的神圣使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从而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之源

       面向未来,不管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抑或是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破除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藩篱,必须着力解决其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都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供给强劲动力,需要我们为之付出长期艰苦努力。[4](P14)[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僵化不前的,而是不断变革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改革既要面对矛盾,又要解决矛盾,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P494)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作出了重要部署,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改革动力贯穿到各领域、各环节,为各项事业提供改革动力。因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任务,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的高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可靠保证,也是依规依法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政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社会主义法治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通过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能够为党纪党规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保障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离不开依法治国的保障。没有依法治国,就难有全面小康的最终建成,全面深化改革就不能有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失去了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还从法治方面就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重要的部署,换言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凸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需要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可靠保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在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进行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还关系每一项重大战略的付诸实施。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风险”,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和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问题,回答了如何在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关键。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起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成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世纪性难题的回答。实现这一宏伟的奋斗目标,必须通过完成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相衔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起抗争、前赴后继、顽强奋斗,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形成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贯穿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部署中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明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既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略,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简言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拓展、理论的新丰富、制度的新提升;另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灵魂和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出发,才能精准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逻辑起点。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理解“四个全面”的理论依据

       “四个全面”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所阐发的重大理论观点,是我们党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老子曰:“以正治国”,强调的是治国必须要依靠正确的谋划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年多的时间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相继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级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这实质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的具体走法。这既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智慧和方法,也表明“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构成了实践中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链接起来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个全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认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精确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来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更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把“四个全面”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中来认识和定位,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并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正在以更加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理解“四个全面”的重要基点

       “四个全面”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要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P12)在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更是亿万人民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事业。我们党提出“四个全面”科学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与现阶段人民群众需要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终极关怀与当下关怀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既是最大限度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生政治逻辑的生动体现。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只要“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我们就一定能“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作为决定起草的主要考虑,[4](P497)展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事关我们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法治领域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保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和奋斗情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逐渐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整体地看,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其目的都是为了把全面小康的宏图变成现实,从根本上、长远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换句话说,“四个全面”就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选择和方法路径,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可靠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要求和可靠保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需要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推进“四个全面”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可靠保证。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理解,推进“四个全面”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而,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四个全面”是又一成功范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具体反映,“四个全面”既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战略选择,也是人民幸福的现实路径,是党的事业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换言之,“四个全面”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因而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依靠人民为之奋斗才能实现。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而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11](P474)在当代中国,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够凝聚起实现“四个全面”的中国力量,续写中国故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4](P79)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来理解,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体系的核心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的直接执政的先锋队即共产党,它是不同其他任何阶级、政党分掌政权的领导者。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习近平同志进一步进行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也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得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坚强领导,“四个全面”就失掉了社会主义属性、迷失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和最根本的保障。

       (三)从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来理解,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四个全面”能不能实现,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局出发形成并提出“四个全面”,理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理直气壮。“四个全面”事关国运昌盛、人民幸福,绝不容许犯颠覆性的错误,却又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异常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项都是系统工程;同时,“四个全面”又构成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只有始终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部各要素协调、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协调、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协调、全面从严治党各环节协调,才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2](P303)

       综上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要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以治党为抓手,奋力开辟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四个全面”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党和人民接续为这个总任务奋斗的决心和智慧,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和卓越的领导艺术,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针,也是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五、关于“四个全面”的若干前沿问题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提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然而,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

       首先,要明确“四个全面”的时空范围。我们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目标和核心,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起着引领作用。按照规划,全面小康目标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走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接下来,我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更艰巨的使命要肩负,更多的承诺要兑现,归结为一点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直面现实问题作出的战略布局,也是着眼于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拓展而作出的战略布局、采取的现实举措。换句话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梦”这一更大范围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成为“实现中国梦”这一更大范围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全面”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其内涵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得到发展。它既是指引我们的行动指针,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成果。

       其次,要明确“四个全面”的理论层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思想独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其新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精准把握“四个全面”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的地位。“四个全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更加鲜明的特点是直面问题的实践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它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第三,要明确“四个全面”的重点方向。我们讲“全面”,不等于“齐步走”,不等于“整齐划一”,如果那样理解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贻误改革、耽误发展。笔者认为,推动“四个全面”要运用辩证法,坚持重点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不竭动力的泉涌、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法治保障的确保,从根本上说都必须依靠党的领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重中之重的工作。

       第四,要明确“四个全面”的来龙去脉。“四个全面”的形成和提出,其历史依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经验,其立论依据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这一基本国情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其现实依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小康社会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生动实践,其时代背景是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的深刻调整。因此,我们要把“四个全面”置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格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将其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宏伟梦想中去认识和把握,既坚持其社会主义属性,也坚持其中国特色。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收稿日期:2015-03-11

标签:;  ;  ;  ;  ;  ;  ;  ;  ;  ;  ;  ;  ;  ;  

“四个综合”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兼论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