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
1积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1.1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机会。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虽然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其建造方式相对落后,而且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有较大资源的消耗,因此产生的资源浪费也十分的严重,所以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被政府列为重点进行节能减排的行业。整个建筑工业化能够有效实现设计、生产以及施工的整体化,最终达到建筑产品的环保与节能,实现建筑生命周期的最大化,也是实现城市化建设中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
1.2也是把握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机遇。
当前建设新型的城镇化,需要有较高的效率和质量,也必须要改变建筑产业中低收益、高投入以及高消耗的状况。运用新型建筑工业化,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产业的作业效率,同时对于劳动条件也是一种有效的改善,而且对于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质量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此便可促使建筑产业朝着标准化、绿色化、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1.3也是建筑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机会。
当前我国城镇化不断的推进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落地,我国的建筑行业实现了全新的变革。对于建筑行业中存在的生产组织零散、产业技术落后、责任不明、协同性差以及较多的安全隐患等,才能更好地推进建筑业的发展革新。
2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来适应这场变革。我国建筑工业化虽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当前发展形势仍不能盲目乐观。
2.1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健全
(1)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扶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政策。各地方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还存在产业激励措施不系统、技术体系集成研发不重视、装配式建筑预制率偏低等问题,对建筑工业化的长远发展缺少科学的系统规划。(2)缺少配套的监管机制。在建筑工业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等监管流程上,还设有形成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创新机制。由于没有实行工程项目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招投标机制,不能实现设计、生产和装配施工的一体化,造成多个环节脱节,不能实现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全产业链整体利益最优。此外,适应于推广工业化建筑的施工许可、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等监管机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工业化建筑建造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标准化管理的难度。(3)尚未全面推行EPC管理模式。很多工业化建筑项目还是沿用业主大包大揽、分块切割的管理模式。由于“EPC五化一体”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没有推广,导致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多环节多专业难以有效协同。“新瓶装老酒”的工程管理模式极大影响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优势的发挥。
2.2设计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善
(1)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发展较慢。工业化建筑一体化、标准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发展滞后,设计和加工生产、施工装配等产业环节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系统集成不够。只注重研究装配式结构而忽视了与建筑围护、建筑设备、内装系统的相互配套。(3)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工业化建筑还没有形成高效加工、高效装配、性能优越的全新结构体系,基于现浇设计、通过拆分构件来实现“等同现浇”的装配式结构,不能充分体现工业化生产的优势。(4)工业化建筑围护设计体系存在差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全新装配式结构体系相配套的建筑围护体系也还存在很大差距,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墙板”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2.3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尚不成熟
(1)从设计、部品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到质量验收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且系统集成度低。(2)装配式建筑的关键配套产品和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应用性开发明显不足,高性能钢筋连接产品和连接技术没有得到重视。
3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在加大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严控建筑质量标准。
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不高,集约化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体现,建筑企业习惯于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国家政策扶持成了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动力,但国家政策不应局限于构件的预制装配率,而要从经济效益的评价机制入手,把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社会效益纳入施工企业的成本范畴,如此才能体现出建筑工业化的高效、节能、环保优势。国家政策还应体现在严格执行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多,但实际控制却不严,主要原因就是建筑业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的质量很难达到规范要求,如果严格控制,则通过不了验收,引发社会矛盾,而建筑工业化以其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容易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国家严格控制质量标准,促进建筑企业向建筑工业化转型。
3.2大力推广主体抗震结构现场现浇、楼板和附属构件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工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片面的求大、求全、求快非但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主体抗震构件现场现浇、楼板和附属构件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好、耗能机制完善,且与我们当前的建筑市场现状能紧密衔接,应为现阶段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现场现浇部分,通过推行工具式脚手架、整体式模板、预制钢筋骨架整体吊装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加快施工技术的建筑工业化。
3.3在办公楼和学校建筑中进行试点。
建筑工业化的前提是设计标准化,在起步阶段宜选择建筑功能单一、体型简单、开间尺寸固定的建筑作为试点。不主张在住宅建筑进行建筑工业化的试点,因为住宅要满足人们的起居、居住和盥洗等众多功能,对日照、通风、卫生的要求高,建筑通常凹进凸出、尺寸不统一,不利于建筑设计的标准化,而办公楼和学校建筑一般体型简单,有利于建筑设计的标准化,也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的试点。在不断发现问题中积累了施工经验后再推进住宅工业化,将更有利于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3.4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设立技术支撑体系。
设立专项资金,组织高校和建筑企业联合攻关,开展针对不同结构体系进行缩尺或者全尺的振动台实验、针对不同节点连接进行有限元结构模拟分析、针对不同的施工组织和吊装方案进行计算机模拟等科研工作。只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找出建筑工业化的优缺点,并在实践中扬长避短。设立奖励机制,用于建筑工业化新型结构体系与新产品研发的奖励;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工业化不断发展;成立建筑工业化协会,负责建立健全工业化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探讨工业化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技术规范等关键问题,引导整个行业顺利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与大力扶持,当下我国建筑工业化速度已经开始有很大的提升,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更多的建筑企业投身于这场创新发展的潮流中。对于建筑行业的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就必须抓住机遇,全面提升产业化的能力,最终扩大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规模。
参考文献:
[1]张鉴,祖子伟,刘海鹏.建筑工业化过程中关于成本管理的思考.现代装饰(理论),2015.04.:258.
[2]刘筱柳.推动青白江区域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先锋,2015.04.26-27.
[3]董宝军,刘瑞瑞.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山西建筑,2015,41.09.239-240.
论文作者:张震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建筑论文; 机制论文; 体系论文; 技术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国家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