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小学规模作用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启示论文,作用论文,国外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4)04-0076-0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对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及其规模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口变化和规模经济为理由,为学校合并提供了现实原因和理论依据。这掀起了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合并的高潮,随之却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曾一度出现的学校合并热也逐渐降温。与国外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客观环境类似,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因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使得农村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出现学生生源不足的现象,客观上也需要对既有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在人口分布既定的农村地区,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的关键是确立学校的合理规模。从国外中小学学校合并的研究与政策实践来看,中小学学校规模究竟是大还是小比较好,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和决策者对学校规模作用的理解。基于此,本文试图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中小学规模作用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国内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学校规模与经济效益 支持中小学合并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合并学校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即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生均教育成本会下降,这意味着较大规模的学校比较小规模的学校更具有成本效益。学校规模扩大能产生规模效益的原因包括:第一,学校内部许多设施与资源在使用量不超过一定数量(或未发生拥挤)时,额外多服务一名学生的边际成本相当低,而在多一名使用者分摊成本的情况下,可以降低生均教育成本;第二,扩大学校规模能使学校内部人员分工更趋合理和专业化;第三,学校具有一定规模有利于批量采购和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Fox,1981)。然而,也有不少学者对基于规模经济支持学校合并的理由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即使在商业界,某些组织也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如古丁(Gooding,1985)等收集整理了31项关于组织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后发现,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组织中,其组织规模与经济效益存在负相关的关系。①换句话说,当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人的努力而非机器时,扩大组织规模往往会降低其经济效益。学校合并的反对者认为,商业中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也适用于学校,因为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也是按劳动密集型服务组织方式运作的。 上述关于学校规模与经济效益间关系的理论争论,究竟孰是孰非,尚需要通过实证检验。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来看,早期的研究一般都支持大规模学校存在规模经济的假设。如,莫里斯(Morris,1964)发现少于500名学生的高中比大规模学校要支付更高的生均成本。②同样地,麦高菲(McGuffey,1978)等考察了学校的规模与设备使用和运转成本间的关系,也发现大规模学校比小规模学校设备利用率高,生均运转成本低。③然而,1980年以后的多数经验研究发现,学校规模与经济效益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福克斯(Fox,1981)的研究认为,学校规模与生均教育成本的关系曲线呈U型,即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生均教育成本下降至一个最小值,若招生规模继续增加,生均成本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上升。④蒙克(Monk,1987)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在小学生数达到400人以后,从规模经济中得不到任何益处。⑤ 继福克斯(Fox,1981)之后,研究者试图探索学校规模与生均教育成本关系曲线呈U型的原因。大多数研究把其原因归结为学校规模扩大所引起的管理成本增加。但也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学生上学的私人交通成本,斯梅特(Smet,2001)通过构造一个包含学生私人交通成本的生均教育成本函数,并利用弗兰德斯地区初等学校的数据,试图去估算最优的学校规模。⑥其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私人教育成本的情况下,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均公共成本降低,即生均公共教育成本曲线形状呈L型。其政策含义是,学校的公共投入存在规模经济,从节约公共成本角度,意味着学校规模越大越好,极端情况是一个地区只有一所巨型学校;若只考虑私人成本,当一个地区的学生密度既定,学校规模越大,学生上学的平均距离越远,生均私人成本越高,即私人成本存在规模不经济;从方便学生上学角度考虑,意味着学校规模越小越好。若同时考虑两种成本,则以学校规模为自变量的总的生均成本曲线呈U型,曲线的最低点的学生数即为学校最优的规模,且最优规模随人口密度和固定成本增加而增加,随着学生上学的私人交通成本增加而减小。斯梅特的研究发现,弗兰德斯地区各类初等学校均偏离了最优的学校规模。 二、学校规模与课程多样性 支持学校合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是课程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赞同学校合并的教育决策者强调,相对于小规模学校,大规模学校能提供更广泛和更高级的课程。因为只有学校达到一定规模和教师达到一定数量后,才比较容易出现多元的兴趣与多个专业,学生人数也足以支持更全面和更多类型的课程。康奈特(Conant,1959)研究了美国18个州的高中,以确定高中是否能同时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全面教育,包括既能为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打基础的课程,也能为毕业后学生就业作准备的职业课程。他认为小规模高中提供这类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昂贵的。⑦杰克逊(Jackson,1966)也认为大规模学校比小规模学校能提供更多的重要课程。⑧沃尔伯格(Walberg,1994)在研究了国家教育评估委员会收集的美国38个州的资料后,甚至断言小规模学校不太可能提供各种各样的专门课程。⑨ 然而,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学校规模扩大对课程设置的数量和种类的影响极其有限。巴克(Barker,1964)等收集了在校学生人数在35到2287名之间的各种中等学校规模的资料,发现学校规模的增加并没有导致课程同倍增加。如,学生数是小规模学校65倍的大规模学校,其提供的课程仅仅是小规模学校的2倍。⑩皮特曼(Pittman,1987)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学校在校生数每增加一倍其提供的课程仅增加了17%。(11)蒙克(Monk,1987)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当在校生数超过400名时,学校规模扩大不会再增加课程的种类。(12)值得注意的是,巴克(Barker,1964)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充分利用了大规模学校提供的专门课程,且大规模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也只有不到12%的课程在小规模学校没有被讲授过。(13)另外,在偏远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和其他技术的应用推广,可以改善不同规模学校课程设置上的不均等状况。 除了学校规模对课程的数量和种类作用有限以外,蒙克(Monk,1987)还认为课程数量增加并不必然会导致课程质量的改进,即单独就学校规模而言,学校规模扩大所增加的并不是数学或外语等高级课程,而是一些非核心科目的初级课程。(14)豪利(Howley,1994)也认为大规模学校提供广泛专门课程的价值被夸大了,具有一门核心课程的小规模学校也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15)事实上,过多的选修课程可能会削弱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美国教育部1983年发布的、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所描述的教育缺点之一,就是过多的选修课替代了基础课。 三、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 评估任何一项学校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是这项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中小学合并改革也不例外。规模优势作为学校合并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假设是:规模经济节约的生均支出能转化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原因是:学校将规模经济节约的资源,既可以用于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更优秀的教师,也可以为学校教职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培训计划,还可以用于不断升级教育基础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麦高菲(McGuffey,1978)早期的研究的确发现减少生均支出与提高学生成绩有联系。(16)合并学校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另一论点是大规模学校中,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同侪效应”。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常与同侪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而小规模学校流动性不足,限制了“同侪效应”对学生的正面影响。然而,瑟吉奥万尼(Sergiovanni,1995)则认为,即使小规模学校花费的生均成本比大规模学校稍高,但只要它们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更有成效,小规模学校仍可能是高效的。(17)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与生均成本呈正相关,即降低生均成本会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格林伍德(Greenwood,1996)等收集整理了60项与学生成绩有关的投入因素,研究发现,生均支出每增加10%,学生成绩可增加一个百分点。(18)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规模经济节省的成本本身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好的教育,有成本效益的学校有可能是以降低学生成绩为代价的。 上述关于生均成本与学生成绩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两种相反的结论,表明学校规模与学生成绩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对于这些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究竟如何解释?研究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中间变量起了关键作用。其中,社会阶层和学生年级这两个中间变量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大量研究发现,社会阶层是学校规模对学生成绩作用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豪利(Howley,1995)甚至认为学校规模与学生成绩之间的联系完全被社会阶层所主导。他估算扩大学校规模对于中上阶层学生成绩产生的作用相当于增加了0.25年学校教育,而对于低下阶层学生来说则相当于减少了0.67年学校教育。(19)斯蒂文森(Stevenson,2006)总结了来自南卡罗来纳州八项有关学校规模作用的研究后发现,社会阶层是迄今为止影响学生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几乎可以解释学生成绩差异的75%。(20)另一个吸引研究者注意的中间变量是学生就读的年级。弗里德金(Friedkin,1988)等考察了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州学校三、六、八和十二年级的学生,研究发现,大规模学校对十二年级学生的成绩有利,而小规模学校对三、六和八年级学生的成绩有利。(21)同样,德州教育机构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在小规模学校成绩会好一些,而高中的学生可以从较大规模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中受益。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技巧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后,才会从较大规模学校中获得潜在益处。 四、学校规模与学校风气 在有关学校规模与学生成绩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就学生成绩而言,低社会阶层学生适合在小规模学校学习。为弄清其原因,研究者试图从学校规模与学校风气的关系中寻找合理解释,因为学校风气与教育结果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学校规模扩大会导致学校风气变坏,其中低社会阶层学生受到的不利影响远大于高社会阶层的学生。 (一)学校规模与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关于不同规模学校学生对待学校的总体态度和学校某些科目的态度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小规模学校学生的态度要比大规模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尤其是低社会阶层和少数族裔学生的态度对学校规模极其敏感,学校规模越大,其态度越消极。对学校规模和学生行为的研究涉及学生旷课、扰乱课堂秩序、破坏、激进行为、偷窃、滥用药品、参与帮会组织等负面行为。研究表明,不管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小规模学校学生的负面行为发生率都比大规模学校低。同样地,低社会阶层和少数族裔学生的行为比其他学生受学校规模的影响更明显。(22) (二)学校规模与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 巴克(Barker)在1964年的研究中首次提到,小规模学校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大规模学校。这一结论也得到后来一些学者的支持。其中,思科根(Schoggen,1988)所作的大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总体上大规模学校提供了更多种类的活动,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而小规模学校虽没有提供这么丰富的活动,但学生参与度高,并从所参加的活动中获得了更好的体验。(23)哈密尔顿(Hamilton,1993)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大规模学校的学生分成了两个极端,一部分是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另一部分是大量的不参与任何课外活动的学生,(24)而低社会阶层和少数族裔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表现比其他学生受学校规模影响更加显著。 (三)学校规模与学生辍学率和出勤率 柯顿(Cotton,1996)对学校规模与辍学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十项研究,其中有九项研究发现小规模学校学生的辍学率较低。(25)皮特曼(Pittman,1987)曾对174所公立高中学校规模与辍学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差别量化研究,发现毕业班学生数低于667人的学校平均辍学率是6.4%;毕业班学生超出2091人的学校辍学率是12.1%,大约是小规模学校的两倍;而毕业班规模介于二者之间的学校的学生辍学率会随着学校规模增加而增加。(26)因此,合并学校意想不到的后果之一是提高了辍学率。另外,研究者发现小规模学校在学生到课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还发现,不仅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到课率比大规模学校的高,而且从大规模学校转入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的到课率一般也会提高。(27)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无论是学生的辍学率还是出勤率,低社会阶层和少数族裔学生受学校规模的影响更大。 (四)学校规模与人际关系和父母参与度 贝茨(Bates,1993)等十多位学者专门针对不同规模学校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和关心指导上。结果发现,学校规模与人际关系呈负相关,即学校规模越小,人际关系越好。(28)学生家长的参与度更高常常被当作对学生成绩和态度产生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迈耶(Meier,1996)的研究发现,小规模学校比大规模学校学生家长有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迈耶认为,父母、学生和教师彼此间处于一个相互更尊重的氛围中是父母参与的必要条件,而这种氛围或文化在小规模学校容易形成,因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和父母之间彼此相互了解。(29) 五、几点启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梳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学校规模作用的研究文献,笔者得出如下几点启示。第一,学校规模与经济效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学校规模增加,生均教育总成本下降,但当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继续扩大规模会因管理成本和学生上学的交通成本增加而出现规模不经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快速推进“撤点并校”会出现偏远地区学生上学交通事故频发和辍学率提高等尴尬的原因。无疑,随着人口迁移和出生率的下降,我国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是有必要的,但必须把握好调整的力度。第二,学校规模与课程设置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增加学校的规模,特别是学生数超过400人的学校规模并没有导致课程大量增加,而且也只有少数学生充分利用了额外增加的课程。事实上,小规模学校提供少量和更集中的核心课程要比大规模学校更能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大多数研究并没有支持学校合并节约的生均支出会自动转化成学生成绩的提高。学校规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更为复杂,且这种关系常被一些中间变量所主导。其中,学生所处社会阶层和所在的年级是两个重要的解释变量。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小规模学校更有利于低社会阶层和低年级学生成绩的提高。近十年来,我国撤点并校主要集中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撤点并校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但他们的成绩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至今尚无这方面的评估。第四,学校规模扩大会导致学校风气变坏,即从学生在校的表现、纪律管理、辍学率、出勤率以及学生和父母对学校活动的参与等角度,为数众多的经验研究也倾向于支持小规模的学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规模扩大,学校风气变坏,低社会阶层和少数族裔学生所受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学生。仅从这一点来看,在我国偏远农村地区恢复一些教学点或许更合理。 尽管国外学者在学校规模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揭示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仍有许多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包括:第一,在理论上,已有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被规模经济理论所主导,这使得多数讨论集中在纯经济问题上。目前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来分析学校规模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缺少理论框架的分析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中间变量,进而导致无法全面理解学校规模给教育质量带来的影响。第二,在研究方法上,要对不同规模学校的学生随机抽样是非常困难的,故有关这方面研究中任何因果关系的结论都是潜在性的,是否真正存在这种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三,在研究范式上,很多研究都是为支持或反对学校合并提供经验证据。这种带有具体目的的研究,在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省略某些关键变量,以期得到研究者希望的结果。如,在学校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为支持学校合并,忽略人口密度,没有把私人交通成本纳入成本函数。忽视这些因素,不仅大大低估合并成本,更危险的是这些带有偏见的结论很容易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第四,在分析技术上,由于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是非线性关系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是多变量的,且要用描述非线性关系的统计技术分析数据资料。研究者验证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间的关系至少应包括学生的社会背景(社会阶层)。为较理想地把学校规模的各种作用更准确地描述出来,还应研究衡量教育质量的多种方法。另外,很多研究对大规模学校或小规模学校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如科南特(Conant,1959, 1967)界定的大规模学校为在校学生400人,巴克(Barker,1964)界定的大规模学校为在校学生2287人,这个数是科南特(Conant)界定的大规模学校的2.5倍。未来的研究应尽力避开把“大”和“小”术语放在一起,而要用学校实际规模这个更严格的术语来进行相关研究。 注释: ①Gooding,R.Z.,& Wagner,J.A.,III.A Meta-analytic Re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and Performance:Th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Sub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5,(30):62-481. ②⑦⑧⑩(13)(15)(22)Slate,J.R.,& Jones,C.H.Effects of School Siz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Recommendations[EB/OL].http://www.usca.edu/essays/vol. ③(16)McGuffey,C.W.,& Brown,C.L.The Relationship of School Size and Rate of School Plant Utilization to Cost Variations of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78,(15):373-378. ④Fox,W.F.Reviewing Economies of Size in Educ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Finance,1981,(6):273-296. ⑤(12)(14)Monk,D.H.Secondary School Size and Curriculum Comprehensivenes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7,(6):137-150. ⑥Smet,M.Determining the Optimal Size of Study Fields in Flemish Secondary Education[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1,(20):443-457. ⑨Walberg,H.J.,& Walberg,H.J.,III.Losing local Control[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4,(23),19-26. (11)(26)Pittman,R.B.,and Haughwout P.Influence of High School Size on Dropout Rate[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87,9(4):337-343. (17)Sergiovanni T.J.Small Schools,Great Expectation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5,(53):48-52. (18)Greenwood,R.,Hedges,L.V.,& Laine,R.D.The Effect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66):361-396. (19)Howley,C.The Matthew Principle:A West Virginia Replication[J].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1995,18(3):251-267. (20)(23)(27)Stevenson,K.R.School Siz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tudent Outcomes and School Climate,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Eight South Carolina State-wide Studies[R].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Educational Facilities,2006. (21)Friedkin,N.E.,& Necochea J.School System Size and Performance: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88,(10):237-249. (24)(25)(28)Cotton,K.School Size,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Performance.School Improvement Research Series[EB/OL].http://www.nwrel.org/scpd/sirs/10/c020.html. (29)Meier,D.W.The Big Benefits of Smallnes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6,(54):12-15.国外中小学规模功能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国外教育论文
国外中小学规模功能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国外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