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肿瘤内科 陕西省 710061
摘要:目的:探究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办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接收的进行PICC置管术的出现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56例。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之上增加护理干预,随后对两组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21%.对照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1.43%,远低于观察组;观察组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对照组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观察组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患有肿瘤疾病的病人PICC致使出现静脉血栓现象的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度凝固形态,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及静脉内膜受到损伤,在常规的护理方法的基础之上增加护理干预可以有敢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且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使用并将其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原因;护理
目前,PICC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这种治疗方法主要就是利用导管在外周静脉进行穿刺输送治疗药物,从而对于患者进行静脉治疗。但是,肿瘤患者在接受PICC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静脉血栓,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病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接收的进行PICC置管术的出现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平均每组56例,在对照组男35例,女21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45岁和69岁,均龄值数(57.96±1.56)岁;在研究组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46岁和67岁,均龄值数(56.98±1.4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知,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同样的治疗方法,首先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在符合拔管和指征时是,拔出患者的插管,然后进行药物治疗,首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为其滴入0.9%的氯化钠100 ml和25万U的尿激酶,治疗时间为1~2周,然后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每天输入剂量为20 ml;除此之外,采用华法林3 mg,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每天服用剂量为100 mg。
1.3 观察指标
①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②护理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在护理操作、护理态度等方面设置评分项目,总分为100分,很满意≥95分,70分≤比较满意<95分,60分≤不满意<70分,很不满意<60分。护理满意度=比较满意度+很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观察组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75%(1/56),低于的对照组12.5%(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462,P=0.027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很满意42例,比较满意13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8.21%;对照组很满意30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13例,很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5926,P=0.0002)。
3.讨论
3.1 致病原因分析
(1)血管内皮受损:导管在患者体内的留置时间较长,会促使纤维蛋白大量汇聚到导管部位,形成纤维蛋白隧道。当血液内的细菌到达隧道周边时,便会直接被吞噬,进而形成血栓。此外,形成血栓与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PICC导管的具体大小有关。患者在长期带管期间,一旦出现不规范操作,便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栓形成。
(2)血液状态变化:在 PICC 患者中,大部分需要长期卧床,这会使其血液的流速变慢,进而引发静脉血栓。
(3)血液的高凝固性:并发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多为恶性肿瘤,其肿瘤细胞会加快促凝活性物质的实际分泌速度,激活凝血系统,且会促进纤溶活性抑制物的大量分泌。这会使患者的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使血流速度变慢,进一步发展为静脉血栓。
(4)药物影响:化疗药物,如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等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使血管壁薄弱,失去原有弹性,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利条件。
(5)导管护理不当:导管留置期间,护理人员常因无效固定、敷贴更换不及时、导管堵塞等问题引发静脉血栓。若导管的相关操作不规范,则会直接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3.2 护理对策
(1)心理护理:治疗前,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其详细讲解导管的治疗目的、作用和临床效果,使其积极参与治疗。分析患者出现不同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进行个性化疏导。引用成功病例,提升其治疗信心。
(2)术后观察护理:术后 24h,护理人员应反复观察穿刺位置有无肿胀、疼痛、出血或是硬结等情况。观察患者的心率、体温和呼吸等生命体征,适当调节输液速度。若有异常,需立即解决。定时对患者臂围进行测量,记录其变化,以防止因血管内插导致血液循环补偿,最终引发肿胀症状。
(3)导管护理:有效固定导管,在穿刺以后,使用透明胶布敷贴穿刺点,置管后第二天换药;以后则 1 周更换敷贴 2 次。检查管道的畅通性,使用正确方法冲管和封管。告知患者在术后 4h 行前臂屈伸、握拳运动,每日 2 次,每次 20min。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是否出现导管堵塞情况。
(4)感染护理:穿刺全程坚持无菌操作,留管期间应定时观察穿刺位置的皮肤情况,每日使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2 次,保证穿刺位置的皮肤处于干燥、清洁状态,防止感染。
(5)血栓形成后护理:若确定静脉血栓已形成,无论何种血栓类型,均应立即拔掉导管,并向患者讲解该项操作的原因,使其放松心态。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1~2 周,期间将患肢抬高,以 20~30°为宜,禁止热敷或是按摩等操作。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与颜色变化。若患者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或是胸痛等症状,可能为肺栓塞,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给予应急处理。
综上所述,患有肿瘤疾病的病人PICC致使出现静脉血栓现象的原因是血液处于高度凝固形态,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及静脉内膜受到损伤,在常规的护理方法的基础之上增加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且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使用并将其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艳秋.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7(21).
[2]于小翠.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30).
论文作者:陈宁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导管论文; 肿瘤论文; 满意度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