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事求是、低调、与时俱进的角度看三代领导人与中国民族文化_世界主义论文

从实事求是、低调、与时俱进的角度看三代领导人与中国民族文化_世界主义论文

从实事求是、韬光养晦、与时俱进看三代领导人与中国民族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韬光养晦论文,民族文化论文,实事求是论文,人与论文,与时俱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列理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著述,洋洋数千万言,怎样让全党和全国人民理解 ,使之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对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大课题,毛 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独特的诠释。

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古往今来,无论中外,面对诡谲万变的局势,领导一个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 能把三句成语,用得出神入化,作为安邦治国之策,指引革命、国家、民族走上兴旺, 这是前无古人的智慧结晶,是超人的文化魅力。从领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浅析实事求 是、韬光养晦、与时俱进的源流,谈谈对领袖与民族文化的认识。

一、实事求是篇

“实事求是”典出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的《汉书·53卷·河间献王刘德传》。刘德 是汉景帝的第三子,封在今河北一带为王,称河间王。他有一癖,嗜搜集民间古书。凡 是得到善本好书,他就亲自誊抄后,留下正本,以誊本奉还,并予一定补偿。由于他的 权势威望,人家乐意得他的誊本。刘德不惜高价榜示,搜求古书,因此民间藏有好书者 ,也多愿奉献。日积月累,他搜集到秦以前古书的数量,与汉王朝国家掌握的数量不相 上下。

他对所藏之书,并非束之高阁,而是认真钻研琢磨,与有识之士探讨,还向朝廷提出 治国良策。他逝世后,被评价为“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 寡”,追谥号为“献王”,以表彰他“聪明睿知”。班固论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颜师古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清朝乾嘉学派的泰斗级人物阮元,在总结 自己治学经验时说:“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

毛泽东最早使用“实事求是”一典是在延安整风时期。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相 持阶段,为了保证革命的胜利,从思想上总结并解决过去党内的路线分歧,解决当时尚 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伪马列主义的“三风”问题(主观主义的学风、宗派主义的党风、党 八股的文风),毛泽东写了三篇文章作为延安整风的学习材料。通过这次全党性的马列 主义教育和思想作风整顿,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提高一步,使党达到空前团结,为 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思想、作风基础。这次整风兴起的好作风,泽被中国共产 党的整个历程。这次整风中提出的“实事求是”理论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作为延安整风的第一篇文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5)一文中,毛泽东抨击主 观主义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 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 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 胜利。”怎么解决主观主义的问题呢?那就应该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毛泽东说,要使 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要用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 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 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 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 们去研究。”

1941年底,毛泽东给中央党校的校训题词为“实事求是”。毛泽东用“实事求是”科 学地概括、提炼出党的思想路线,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人 的传统思维方式;既坚持了主客观结合的唯物论前提,又符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 法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化。此后,作为毛泽东世界观的基 础,作为马列主义的思想基础、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作为全党和全 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无坚不摧。

粉碎“四人帮”后,党的理论刊物由《红旗》更名为《求是》。1992年2月,小平同志 的南方讲话,是他数十年革命经历的重大理论总结,由此指导改革开放的中国又迈上一 个新台阶。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 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改革开放 的总设计师,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对“实事求是”的功绩,作出这样的评价,是实 事求是的。

二、韬光养晦篇

“韬光养晦”出自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宣宗纪》。韬,弓、剑的套子。养晦, 指隐藏踪迹。形容收敛锋芒,隐蔽踪迹,深藏不露。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国号大中),从小就显得迟钝,很少说话,眼神特异,像 一个呆痴之人,宫中上下都以为不慧,实际此人外晦而内朗。他的两个侄儿唐文宗(国 号大和)、唐武宗(国号会昌)当皇帝时,由于见他傻乎乎的,也不以叔礼相待。《旧唐 书.宣宗纪》称:“历大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唐武宗逝后 ,宦官拥李忱为帝,认为他痴傻,以便擅权。李忱座稳皇位后,一反常态,显现出心计 和智术。他在位14年,整肃吏治,惩治腐败,打击豪强、奸臣畏法;整治科考,广开择 才之途;礼贤下士,倾听民情,发展生产;收复失地,统一疆域。他在世时,就被誉为 “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他逝后,谥为献文皇帝,被史书评价“器识深远,久历艰难 ,备知人间疾苦”,“十余年间,颂声在路”,“李之英主,实惟献王”,“虽汉文、 景不足过也”。尤有两件事,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是弘扬佛教,传承文化。唐武宗时,为避免佛教在中国迅速蔓延,浪费大量民间资 财,减少国家税源,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史称“会昌灭佛”(公元845年) 。数月内,全国拆毁寺院44600余处,还俗僧尼26万多人,释放寺院奴婢15万人,没收 土地数十万顷。宣宗即位后,他认为佛教在唐代,“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 道,釐革过当,事体未弘”,对会昌时所毁寺院——修复,弘扬佛教。至其子唐懿宗、 其孙唐僖宗,才有对陕西扶风法门寺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唐王朝最后一次(第六次)迎 奉佛指舍利活动,大量供奉的珍贵贡品埋入地宫,才为今天确定法门寺在世界佛教界的 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是收复失地,安抚北疆。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后国力削弱,吐蕃乘机侵占河西 、陇右各州,对百姓极端残暴,杀人掠财,无恶不作。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 敦煌)张义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守将,不久又夺回瓜州(甘肃安西),即派人赴长安给 宣宗报告,宣宗即敕封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由于朝廷的信任,张义潮又率众扩大战果 ,收复伊州(新疆哈密)、河州(甘肃临夏),甘州(甘肃张掖),鄯州(青海乐都)、岷州( 甘肃岷县)、廓州(青海化隆)、兰州等地,至此,宣宗在沙州恢复河西节度使,任命张 义潮为检校吏部尚书兼节度使。到唐懿宗时,张又率兵收复凉州(甘肃武威)、西州(吐 鲁番),光复了陷落百余年的河西十一州,并积极发展水利,繁荣经济,使人民安乐, 沙州成了东西贸易和交通的枢纽。在敦煌发现的文物《张义潮变文》及其它文献,记载 了张的功绩,也反映了宣宗重用张义潮取得的成效。

《周易》讲“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即在小人得势,阴气嚣张的时候,圣贤之人也 要暂时回避,韬光养晦。

邓小平讲韬光养晦,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内发生了天安门事件,国际上苏东剧变,西方势力的矛头集中指向中国。邓小平综观 全局,审时度势,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 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这二十八个字,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是 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韬光养晦”是谋略、手段,“有所作为”是目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有 所作为”,必须“韬光养晦”。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韬”策取得了丰硕成果。但 是,领会、运用小平的“韬光养晦”之策,不仅是对国际,对国内工作也同样适用。

“不争论”是“韬光养晦”的国内版本。中国有部分人,无论党内外,好挑事端,搞 争论,争输赢、争正确,沸沸扬扬,耗时打内战。对此小平同志有独到见解和注角,南 巡讲话中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 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 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现在很多地方,不争论、不张扬、不给自己戴光环,脚踏 实地干出成绩,这是“韬光养晦”的国内运用。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小平同志国际国 内发展思路的逻辑必然。他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韬光养晦”作为治国安邦之策,之所以为全国人民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中华民 族传统政治智慧的经典表述,它体现出领导者的高超计谋和艺术,高度的韧劲和修养, 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长远目标和根本利益。

三、与时俱进篇

同“与时俱进”出典相近的典籍有两处。

一源于《周易》。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论及古代文化、哲学、占筮的著述 。相传是伏羲发明八卦,作为古代人与神沟通的方法。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河南汤阴一带)时,推演出64卦画并对卦爻予解释,故史书称文王作《周易》。战国 时孔子对《周易》进行过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其下功夫之深,司马迁、班固称“韦编 三绝”,即串书简的牛皮绳都断过三次。后世评论,此书的形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文王、孔子三圣,上古中古下古)。《周易》由初始的占筮为起源,其反映的 阴阳交感、天地四时变化、人生哲理等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汉代董 仲舒向汉武帝推崇“独尊儒术”以统天下后,《周易》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历代皆有大儒注疏,被朝野公推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巨著和理论根据。

《周易》九卷,其中大部分均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表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时止则止,时行则 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意圣人在世,天下昌明,要想持续兴旺,需与时 俱进)。

二源于《屈原·渔父辞》中的“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辞中屈原对渔父 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被流放到这里。渔父说,圣贤之人不 应该凝固不变地看待事物,要随俗方圆,就不至于会被流放。后人在引用时,升华引申 为圣贤之人不僵滞不变地看待人和事物,而能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看待一切。

“与时俱进”的“时”,泛指时间、时代,“进”即讲随时间、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和 不断前进。

江泽民最早使用“与时俱进”是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 会上的讲话》中,他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与时俱进”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进行概括,是一个崭新的哲学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 一次。建党八十年了,历经风浪坎坷,总能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什么呢 ?靠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

回顾《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和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 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共产主义事业仍能发展,就足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三 代领导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用与时俱进的眼光,不断审视、修正自己的观点,超越和发展所创立 的理论。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几十年后,他们深感由于客观世界的巨大变化和科技 进步,《宣言》中的一些提法以至某些基本原理的运用,已经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因 此在《宣言》再版时,在序言中对几处不妥的观点进行了纠正。同时,马克思、恩格斯 对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两个重要原理,即“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刚开始时在时 间上作出了大大超越客观历史进程的错误判断,认为“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 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而事实远非如此。恩格斯晚 年在《卡尔·马克思》一书导言中深刻反省说,“当代欧州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 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在《反杜林论》发表8年后,恩格斯在新版 序言中说,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等等。

列宁坚持与时俱进,从多方面补充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 宁主义新阶段。列宁用“首先胜利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从资 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突破,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推进了《资本论》对自由资本主义 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揭示。他改正了在十月革命初期,实行马克 思“社会主义应当消灭商品货币”,却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做法,调整实行“新经济政 策”,推动了社会主义发展。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与时 俱进、实事求是,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毛泽东突破苏联“中心城市革命论 ”的指导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取得中国革命胜利。通过延安整风,把照搬 照抄苏联成功经验的教条主义,更正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实情,建立 了不同于苏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而团结广泛的人民大众投入到中华复兴大业。

邓小平纠正了“两个凡是”,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变解放以来“以阶级 斗争为纲”这个错误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照搬苏联的计划 经济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抽象谈论姓“社”姓“资”到“三个有 利于”标准,从“发扬民主”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为解决“建 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 场经济”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到公有制形式的 多样化,从“请进来”到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从“解放思想”到“全面创新” 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使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 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科学的指导作用 ,是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

四、对三代领导人用典的认识

列宁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 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博采众长,薪火相传, 是民族发展继往开来、立于不败、永不枯竭的思想、智慧源泉。毛泽东的“实事求是” 论,成为举世公认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的“韬光养晦”之策,成为 安邦治国大计。江泽民的“与时俱进”概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 论品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们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遗产, 取精华、去糟粕,结合时代特点加以继承和发展。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 互激荡,把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三代领导人堪称 楷模。他们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传统文化,同面向现代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 文化发展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和强大思想武器。

(一)、古为今用的典范

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前人思想 文化成果的扬弃,才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圣贤之学,以日新为要”,清代乾嘉学者焦循的这句话,就点 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世代相传,就在于后人对前人学识能以新的观点和需求予以创新。 从成书于3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第一部经典《周易》,到1500年前的《汉书》,到1000 年前的《旧唐书》,三代领导人去其占筮、朝权倾轧的糟粕,结合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 求,古为今用,辩证施用,赋予新的思想、智慧和活力,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 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二)、大众化、民俗化的典范

马列主义是外来文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文化普及率不高的国家,要把几 可等身的革命理论著述,变为革命队伍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道理,只有深深植根于民 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启迪千百年来植入民间的文化道德潜质,变成他们能 领悟,能掌握的思想武器。

“实事求是”成为亿万人民熟悉的革命理论和工作方法,已是不争的事实。“白猫黑 猫论”、“摸到石头过河论”、“不争论”、韬光养晦之策,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极其通俗的语言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革命道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与时俱进”是深入传统文化人心中的辩证哲理,新时代的重新彰扬,会变成强大的理 论武器。古往今来,知识的可传递性、可共享性、无限创造性、可操作性,为三代领导 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表演的人 很多,但要成功不易,尤其是要成就千古传颂的经典更是艰难。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 谈到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 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马列主义不能说不深奥,它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科学总结和智慧结晶,恩格斯在《资 本论》英文版序言中说得好:“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 语的革命”,为了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科学理论,三代领导人对“这 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功勋卓著。“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段话,充分说明 了马列经典理论在中国的大众化、民俗化。

(三)、理论创新的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 的先导”。马列主义不是封闭、僵化、凝固不变的理论,一个英明的领袖人物,他会运 用基本原理,针对千差万别的情况,抽象出有的放矢的新的理论,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为了防止为祸已久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再予中国革命以伤害,提出了“ 实事求是”的理论,并作为马列主义的精髓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邓小平在“黑云压城 城欲摧”的国内外险恶之势,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之策,把稳航向,到达彼岸; 江泽民针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 希望全党同志统一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适应 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这一全党性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 理论品质”,从而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又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实践性决定马列主义必然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实践证明,三 句用典,反映了三代领导人理论创新的卓越才能。

(四)、人文修养决定思考层次,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是一项 历史性的基础工程。

社会在进步,科技化程度在提高,用较短时间就能干更多的工作、能接触更广泛的知 识。但这往往容易造成走马观花浏览,不愿在扎实功底上面下功夫的毛病。民间戏言大 学不大,研究生不研、博士生不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知识学习存在的片面性。有人把传统文化鄙为过时文化不屑一顾。大中小学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教育,照本宣科,不少流 于应付。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诗人,也是世所公认的国学大师,他 能“横扫千军如卷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体现出他是民族文化的集 大成者。邓小平少小离家,漂洋过海探索革命真理,数十年风霜砥砺,用最大众、最简 炼的语言,表达广博深邃的真理,达到民族文化的无上境界。江泽民历经系统的国学教 育,文化艺术涉猎广泛,再同时代前沿的高科技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在多事磨难之际, 率领全国人民,跨越险阻,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

事实说明,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必须坚持“三个代表”。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 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 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民族文化基础上振奋昂扬、越挫越奋 的民族精神,就难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就难以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之际,以三代 领导人用典立论,谈谈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应该加强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这 项基础工程的建设。

标签:;  ;  ;  ;  ;  ;  ;  ;  

从实事求是、低调、与时俱进的角度看三代领导人与中国民族文化_世界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