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为政与用权——谈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党性修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2)04-0004-04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强调:“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段话立意深刻,感人肺腑,是领导干部必须铭记在心的警句,也是我们进行党性教育和公仆意识教育的绝好话题。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是说做人的根本。我们作为人,来到世上,首先要活着,没有人无故希望死的;但只是活着还不够,还要能在社会上找到位置,站得住脚,这就是所谓“立身”。如果说“活着”是人的自然愿望,立身就是人的社会追求;“活着”延续着人的自然生命,“立身”表现着人的社会价值。
那么,人靠什么立身呢?最常见的回答是:工作。这当然是当代的回答,因为有了工作,才有生活保障,因此,人们有“工作是立身之本”一说。我们的先辈们没有“工作”可言,对他们最要紧的是“土地”;有了土地,加上勤奋,就可以立身了。所以,我国一直有“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这个说法。现在看来,无论是把工作还是土地看做是立身之本,都是把“立身”等同于“活命”了。
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他没有谈立身之本,而是强调立身不忘“做人之本”,要求领导干部牢记“做人之本”对于立身的重要性。因此,领会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握“做人之本”。当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立身不忘做人之本是说立身别忘了做人是根本。按照这种解读,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就是强调“立身在于做人”,这就是根本。这种解读不会引起歧义,因为“做人”和“做人之本”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
做人之“本”是什么?不是身材相貌,甚至也不是知识才华。做人之本不是指做人的本钱,对于做人的本钱可能会有各种看法。做人之本是指道德品质。古人说: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毛泽东号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说的就是做人之本。
做人当然不可无才,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但才与德相比,德更为根本。司马光对德和才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说的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道德品质有复杂的构成,对领导干部来说,哪些道德品质最为重要?忠诚、责任、诚信、廉洁等,无疑名列前茅。
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从1963年25岁来到荒凉的戈壁滩,一直到如今,年近75岁,把人生的大爱和智慧全部献给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展示的就是忠诚。一个领导干部,有了忠诚,就会坚忍不拔,就会顽强拼搏。
责任,就是为百姓解难,为人民造福。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吴天祥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他把民之难看成了党之忧,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他把为群众谋利当成了人生最大乐趣和最大幸福。他所做的,就是尽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一个领导干部,有了责任,就会殚精竭虑,就能鞠躬尽瘁。
诚信,就是让人民放心,对人民负责。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唐庄村党委书记吴金印说:“咱们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花的是人民的税收,要是不给群众办事,不带农民致富,对不起人民啊!”吴金印当了36年的乡镇党委书记,始终安心乡镇工作,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以他的行为造福于民,也取信于民。一个领导干部有了诚信,就会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廉洁,就是用权不谋私。王瑛任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时,有两样东西必须亲自安排摆放:一是“纪容镜”,上书“以铜为镜正衣冠,以纪为镜正言行”;二是挂在纪委会议室的牌匾:“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良、作风正派。”她的工作是推动廉洁,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廉洁。一个领导干部有了廉洁,就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忠诚、责任、诚信、廉洁是领导干部“立身”应当始终不忘的“做人之本”。除此之外,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生成机理。这个机理就是道德理想和道德良心。形成了道德理想就有了道德追求,知道什么是荣;形成了道德良心就有了道德自控,知道什么是耻,从而自觉地按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期盼去做。如果把“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与“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联系起来去领会,结论更是如此。
总之,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好官,首先要做好人。
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领导干部的职业就是“为政”。“为政”、“从政”、“为官”,在这里可以看做是同义词,我们不必细究它们的区别。书记、市长、主任、部长、院长、校长、厅局长等,称呼不同,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成果等等不尽相同,但都可以用“为政”来概括。
社会分工细密,职业分化繁多,俗称“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肯定不是具体数字,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在三百六十行中,“为政”最为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掌权用权。“从教”、“行医”、“经商”也有各自权力可用,但为政用权掌用的是国家政权,其中最主要的是党委和政府权力。
自从有国家政权以来,中国共产党掌权用权才60多年,数千年的中国国家政权都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纵观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一切剥削阶级,无论是奴隶主政权、封建主政权,还是资产阶级政权,他们掌权用权,都是为了统治人民、压迫人民、剥削人民,他们做官当老爷,凭借权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奴役百姓,欺压百姓,作威作福。
无产阶级作为最灾难深重的被剥削阶级之一,决意推翻一切剥削阶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先颠倒历史,再创造历史,甚至颠倒历史也就是创造历史。因此,1871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之时,就庄严宣布公社的所有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巴黎公社的这一做法立刻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肯定和赞美。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地继承了这一做法,宣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权中,所有干部都是人民公仆。“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我们领导干部的再提醒和新要求。这个提醒和要求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有些领导干部为政丢了公仆之心。比如,不把人民当主人,而把自己当主人。对人民不再恭恭敬敬,而是颐指气使。比如,不把自己当仆人,而把人民当仆人。不愿为人民服务,而是只顾享用人民血汗凝成的物质成果。比如,不为人民谋利,只为自己谋利。不想如何最大限度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是只想如何让自己、家人和亲朋好友得到更多好处。比如,不尊重保护人民权益,而是肆意践踏损害人民权益。武力征地拆迁、制造冤假错案,就是突出表现。
一些人民“公仆”已经蜕变为人民“公害”。虽然是少数人,但危害严重,影响很坏,对党的形象和“公仆”称号杀伤力极大。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醒和要求领导干部“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意义重大。一切领导干部都应当铭记在心,彻底回归“公仆”本位。
怎样才能回归“公仆”本位,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呢?
一是要时刻想到我们“来自人民”。离开人民,我们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党来自人民——我们党就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并且一直依赖人民;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的力量来自人民——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个人也来自人民——我们一个个都曾是普通百姓。
二是要时刻想到我们“植根人民”。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衣食父母。离开人民,我们就像失去土壤,无法立足,无法扎根;离开人民,我们就像断了食粮,无法生存,无法成长;离开人民,我们就像与空气隔绝,无法呼吸,无法长久……
三是要时刻想到我们“亏欠人民”。人民用儿女壮大了我们,用血汗养育了我们,用生命帮助了我们。而我们掌权用权这么久了,还没有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就是解决了的地方,很多也是低水平的。群众很多合理的诉求,我们还逼得他们到处上访,不得安宁;一些生活得很平静很自足的农民,等来了家乡开发,却因为征地拆迁被我们逼得走投无路,以死相争;一些精神病患者因为我们无力提供医疗救助只好听任他们街头乱窜,或由他们的父母用铁链锁进黑屋……我们这么亏欠人民怎能心安理得?!
四是要时刻想到我们“服务人民”。人民政权生来就是为人民所用,人民公仆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常想:今天我为人民做了什么,明天我为人民还做什么;我这5年、10年为人民做成了什么,或将做什么。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把为人民解困苦、办实事、谋幸福作为自己“为政”成效、“当官”政绩的唯一衡量尺度。
在人民公仆的心目中,人民至上,人民至重,人民至亲,人民至威。人民至上,就是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人民至重,就是人民幸福重于一切,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至亲,就是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放心上。人民至威,就是尊重人民、敬畏人民,把人民视为最高权威,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视为最高命令。
胸怀人民至上、人民至重、人民至亲、人民至威,就是我所理解的公仆之心。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牢固树立这样的公仆之心。
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最关键的就是一切权力都要为民所用。领导干部是做领导工作的。领导工作,如果简单地说,就是用权。我们常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政绩观。权力观主要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对权力来源的看法,在我国,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二是对权力性质的看法,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三是对待用权的基本态度,在我国,一切权力都要为民所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这句话就是专门讲用权的。
领导干部用权问题,是个头等重要的问题。说是头等重要,是因为用权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工作、日常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就要把握工作要求和要领。用权要解决好什么问题呢?我以为有三点至关重要:第一,为谁用权;第二,如何用权;第三,怎样安全用权。为谁用权,是用权的方向问题;如何用权,是用权的态度或方法问题;怎样安全用权,是用权的可持续问题。这三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时简直就是一个问题,比如,为谁用权出了偏差,用权就很不安全了。因此,为谁用权是用权的根本性问题。
那么,领导干部用权,到底应该为谁用权呢?当然是为人民群众用权。道理十分简单:第一,领导干部是一个为人民的职业,也即是为人民谋利、为人民造福、为人民排忧解难的职业。因此,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又叫人民公仆。第二,要让领导干部履行好为人民的职责,就要赋予他们权力,权力不过是为人民的便利条件,是为人民的工具或手段。第三,一个领导干部,无论是人民选举的、上级任命的还是竞争上岗的,权力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第四,领导干部的权力,属于公权,不是私权。公权就要公用,就像公款就要公用一样;公权不能私用,就像公款不能私用是一个道理。第五,为人民用权就是公用,为自己用权就是私用。
正因为这些道理,我们党长期一贯地反复强调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政权,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正因为这些道理,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领导干部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可以说,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上几乎逢会必讲的几句话之一。
“权为民所用”,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最核心、最根本的要求。其他一切要求,都是对“权为民所用”的具体展开。比如,他要求领导干部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他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要多到困难大、群众意见多、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去”;他要求领导干部“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等等,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实现“权为民所用”。
“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是“权为民所用”的另一种表述。“权为民所用”说的是“应当”,“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说的是“不该”;前者是令,后者是禁。两句话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的,拼命做,“不该”的,坚决不做,从而“令”行“禁”止。对领导干部来说,用权谋私,不道德,不合法,不安全。
领导干部用权谋私,首先是不道德。权为民用,是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要求。吃人民的饭,用人民的权,从事为人民的职业,就应当为民谋利。领导干部最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就是用权谋私。
领导干部用权谋私,其次是不合法。党内法规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权为民用,刑法对用权谋私有严厉的惩罚规定。领导干部最要警惕的不合法行为,就是用权谋私。
领导干部用权谋私,最后是不安全。对领导干部来说,用权谋私,每谋一私,等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危险;严重谋私,只谋一次,就会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领导干部最伤害自己的行为,就是用权谋私。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我们党9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这三句话,每一句话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要我们领导干部好好做人、做官与做事。“立身不忘做人之本”,说的是做人,“为政不移公仆之心”,说的是做官,“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说的是做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就要时刻思考做人、做官与做事的问题,把胡锦涛总书记这三句话牢牢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永做人民公仆。
做官、做事与做人
老百姓把领导干部叫做“官”,所以,做人、做官与做事关系到每一个领导干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想明白了、实践好了,才可能成为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官。
官是什么?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有人可能说,官是地位,做了官就意味着社会地位高了;有人可能说,官是权力,有官就有权,官小有小权,官大有大权,官是跟权力联系在一起的。但从本质上说,官是责任。人类社会最初本来没有官,后来有许多共同的事务,需要专人去管理,于是慢慢地就有了官。一个人从一般社会成员变成官,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即不仅要管理好自己,还要管理好别人、管理好一个部门、管理好一个地区。官由小变大,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责任的范围由小变大,分量由轻变重。为了方便管理,人民赋予官一定的权力,做官也就是掌权和用权。不言而喻,权力是官用来履行责任的手段和工具;权力是以履行责任为前提的。在我们国家,权力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前提的,所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权要“为民所用”。
既然做官,就一定要做事。做官的掌权和用权,就是为了做事:一做自己的职务所要求的事。警官、法官、检察官、军官、地方官,各有不同的职务要求;地方官当中又有市县长、局长、股长等不同职务。我们做事,就是做自己的职务要求做的事。二做上级领导分配我们做的事。除了职务要求之外,上级领导还经常给我们加任务,比如要我们对口扶贫,要我们突击抢险等等。做官也应该把领导交给我们的事做好。三做群众希望我们做的事。群众希望我们发展经济、打黑除恶,希望我们解决看病难、走路难、吃水难等问题。这些事,我们都应该积极去做。四做从职业道德出发应该做的事。比如,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勤政廉政、执政为民,这都是职业道德所要求我们做的事。做事才能履行责任。做事是履行责任的过程,是履行责任的表现,也是履行责任的结果。空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是为官之大忌,为人民所不齿,就是因为不认认真真做事。
要做好官、做好事,就要做好人。做人不过关,做官、做事也做不好。做人是做官与做事的基础,也是做官与做事的保证。做人有许多标准,最根本的也是最起码的标准,那就是人要有人的样子。人的样子不在于外表,而在于良心。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有良心,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就在于好人有良心。丧失了良心,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就更不用说做官了。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职业,对良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是人,就应该有良心。良心属于道德范畴,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只要是人,就应该有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三德”是做官、做事的必备的也是起码的条件。
在做官、做事、做人这三者关系中,做官是手段,做事是目的,做人是基础。这三者的关系不能错位。做官不是目的,做官是为了做事,假如我们把它们倒过来,做事是手段,做官是目的,那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实现当官这个愿望,达到晋升这个目标,这就是本末倒置,结果可想而知,肯定会做出一些形式主义、花架子、劳民伤财的事情来。
做官、做事与做人的关系,要认真思考。思考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当官为什么、在位做什么、身后留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个永恒的课题,因为它并非关系一时一事,而是关系终生。在此时此事上解决了,不等于在彼时彼事上就可以掉以轻心了。我们周围出现的一些贪官,不能说他们从来就没有解决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失足就在于他们没有始终如一地处理好这个关系。另外有一种人也很重视做官、做事与做人的问题,但是他们所说的内容与我们所说的几乎是相反的,从而他们栽跟头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