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共享与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比较研究_图书馆论文

企业知识共享与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比较研究_图书馆论文

企业知识分享与图书馆知识分享比较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图书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识分享”一词不同于图书情报界常说的“资源共享”或“资源共建共享”。首先是“资源”的范围要大于“知识”,知识(资源)仅仅是社会总体资源体系中一种;其次,“资源共享”一词主要出现在图书情报领域,特别是针对国家、地区和系统的图书情报“事业”,实践上讲求协作与协调,多依靠政策、法规加以规范和调整,而“知识分享”的概念在企业管理领域更为流行,实践中它立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主要依靠组织或个人的自觉以及问题和任务的需要加以推进;第三,知识分享更加“基本”,更强调主体性和能动性,首先考虑“自我知识”的“他人”分享;第四,从过程来看,“资源共享”可以看作是“知识分享”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离开了“知识分享”,就无法达成“资源共享”的理想境界;第五,知识分享理论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而资源共享理论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理论,在八十年代就产生了,在国外则出现的更早。这样,图书情报界传统思路上对资源共享的理解和研究虽然已经逻辑地预设了“知识分享”这一前提条件,但终究没有明确、直奔主题地抵达“知识分享”。

本文的撰写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对企业的知识分享理论进行梳理,以搞清知识分享理论的核心内容,把握知识分享理论体系的重点,为细致、深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二是摆脱图书情报界传统的“资源共享”研究思路的局限,在对“资源共享”与“知识分享”关系进行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审视知识分享问题;三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学术界多在关注企业组织的知识分享,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它社会组织的知识分享问题,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当然,涉及企业知识分享与图书馆知识分享比较研究的更为少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此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的目的也在于“补缺”。

2 企业知识分享与图书馆知识分享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对企业知识分享与图书馆知识分享进行比较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图书馆和企业都是社会重要的知识组织,它们的主要知识积累和知识形态截然不同,代表了社会中知识组织的两种极端,因此它们的知识分享也具有典型性。拿典型与典型进行比较,这本身就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并且两者比较研究的结果具有极强的涵盖性和容纳性,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领域,而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因此,研究知识分享就抓住了企业知识管理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

其次,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图书馆知识分享与企业知识分享的共性和特色,便于双方相互参照,相互借鉴与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对图书馆来说,借鉴和学习的会更多,受益会更大。因为“现代知识管理”活动在企业的开展越来越广泛、深入,成效显著,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图书馆可以适当地加以借鉴,这将有利于推动图书馆知识服务和读者服务向深层次发展。

再次,这种比较必然涉及图书馆知识分享和企业知识分享机制、模式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因此有利于将知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

3 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

通过检索发现,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知识分享”的文章有7篇(排除非研究性和重复性文章),其中6篇属于工商管理学,1篇属于哲学。谢康等人认为,知识分享导致企业学习曲线下滑,形成企业知识优势,最终形成国家知识优势;[1]鲁若愚、陈力认为,在合作创新中知识分享因素是重要动因;[2]谭亚莉认为,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员工的行为有指向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组织的知识分享;[3]米家乾、孙波认为,知识分享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核心。[4]在国外,目前所发表的论文比较多,利用著名的《Emerald Fulltext》数据库进行检索,在收录范围(包括时间和地域)内发现相关论文312篇,但直接相关的论文不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Tua Haldin-Herrgard研究了组织学习中的隐性知识分享,[5]Richard McDermott等人对知识分享的文化障碍进行了探讨,[6]Linda Stoddart研究了内联网在知识分享中的作用,[7]Hsiu-Fen Lin等人则建立了一个知识分享行为模型。[8]

综合国内外有关知识分享的研究状况,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关注知识分享问题的主要是工商管理领域的学者,因此其研究绝大多数是针对企业组织的。

二是知识分享问题还没有“明确”地引起图书情报界学者的关注,表现为我国图书情报界还没有对它进行直接、正面地研究,只是在研究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和网络信息组织与利用等问题时“间接”地有所涉及;国外图书情报界的研究基本上也是在“资源共享”或“资源管理”研究范畴内进行的。

三是工商管理领域的学者在研究知识分享问题时,常常只考虑企业知识分享的具体情况,比如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组织战略、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学习等内容来研究,而不考虑其它组织的知识分享问题。同样,图书情报界的人员在进行“资源共享”问题研究时主要关照的是图书情报组织和网络,主要分析图书情报组织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政策、协作机制、特色资源建设、网络建设等等问题。

四是工商管理领域知识分享研究的应用性强,有不少是结合具体的企业进行案例研究的,从组织、文化、战略、技术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重视企业知识分享的方法,倾向于模型的构建,强调知识分享的实际效果以及效果的测定,因此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强;而图书情报界由于只是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层面上做文章,多是从“图书馆与用户”和“图书馆服务”的思路进行研究,尽管应用性也很强,但这究竟不是关于知识分享的内容,只能算作与其有关的相关内容。

4 企业知识分享与图书馆知识分享比较框架

4.1 关于知识分享的本质

知识分享的本质是知识主体在自己不减少知识的情况下对外转移知识,使知识为他人或他方所享用。隐性知识分享一旦发生,知识主体对知识的使用从此无法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知识主体常常不愿意让他人分享其隐性知识的深层原因所在,因为隐性知识还没有为社会知识产权制度所固定,也就是说隐性知识的“所有权”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显性知识问世后,在法定时间范围内,它的权利人是确定的,其对外传播和分享并不影响知识主体对知识的所有权;在法定时间范围之外,人们可以把这种知识当作“无主知识”来使用。这两种情况都说明,显性知识分享是容易发生的。由于图书馆主要是显性知识分享,加上是公共性知识分享,造成了其知识分享的便利性;而企业主要是隐性知识分享,有相当难度存在,需要加大力度推行。

4.2 关于知识形态或知识类型

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记录型知识,或者说“对象型知识”,也叫显性知识,知识的“资源”色彩和“实体性”明显;而企业则更多地拥有“过程性知识”,或者说是隐性知识。因此图书馆知识分享的逻辑起点是显性知识对象,而企业知识分享的逻辑起点是隐性知识过程。

4.3 关于知识分享技术

图书馆和企业都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来进行知识分享,但是由于图书馆主要是显性知识分享,信息技术与显性知识以及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之间联系的有机性、内在性和天然性,使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分享中的应用更为根本;而企业知识分享由于主要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分享,隐性知识存在表达、记录和传输上的困难,因此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依赖程度相对降低。

4.4 关于知识分享的动力机制

就图书馆而言,对用户的知识分享推进和改善其内部知识分享,也推进和改善对协作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分享;在企业知识分享中,内部知识分享具有先决性,从而推进和改善对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分享。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企业知识分享的不竭动力,这种追求是与生俱来、积极主动的,因此企业知识分享的动力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前牵引”,“拉动”知识分享活动的开展;而满足社会和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知识分享的主要动力,这种需求的满足是社会赋予的“当前任务”和“长远职能”,因此其知识分享的动力作用方式是“从后推动”。

4.5 关于知识分享的主要领域

企业基于其产品和服务价值最终实现的需要对客户开展知识分享,基于业务协调和共同成长的需要对其它利益相关者进行知识分享,这些都不是企业知识分享发生的主要领域,而真正的主要领域在于内部知识分享。对图书馆来说,对用户的知识分享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图书馆公共知识部门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

4.6 关于知识分享的对象

企业活动深深地卷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领域之中,其外部知识分享比较复杂,涉及顾客、供应商、分销商、银行、联盟成员、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法律人员等等利益相关者,理论上讲他们都可以成为企业知识分享的对象,但最主要的对象还是本企业员工;而图书馆仅仅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活动领域有限,外部知识分享相对单纯,主要涉及用户、图书馆联盟成员或协作机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其中用户是图书馆知识分享的主要对象。

4.7 关于知识分享典型案例的选择

由于知识型企业是企业知识分享中的典范,因此人们往往把知识型企业作为企业知识分享的典型案例分析对象;而学术性图书馆或研究性图书馆无疑是图书馆开展知识分享的榜样,因此这种图书馆理应成为我们进行图书馆知识分享观察和实例分析的首选对象。

4.8 关于知识分享的途径

兴趣小组、项目小组、知识沙龙等非正式组织在企业知识分享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企业知识分享途径的独特之处。而图书馆则往往只依靠正式组织开展知识分享。但通过网络进行知识分享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4.9 关于知识分享的形式

企业知识分享的主要形式有知识营销、知识转移、知识(技术)服务、依靠自己的师资对员工培训、员工对他人的业务指导、上级对下属或新手的传帮带,等等;而图书馆知识分享的主要形式有:外借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检索培训、文献传递服务、资源共建基础上的图书馆用户扩展服务(如加入CALIS的各个图书馆所推出的一些服务)、馆员对同事的业务指导、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可以看出,图书馆知识分享的途径比较多,这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显性知识分享中的广泛应用的结果。

4.10 关于历时分享与共时分享

知识的共时分享(synchronic sharing)是知识主体把自己的知识通过社会传播系统,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扩散出去,让当时的人们享用,其空间指向性明显。知识的历时分享(diachronic sharing)往往是知识主体在丧失知识所有权、使用权情况下(因为他们大多已经不在人世),其知识借助于文化传统不断地积累、传承,供人们一代代享用下去,它只能沿时间而展开。企业注重的是共时性知识分享,原因在于其追求经济利益的当下性和迫切性;而图书馆既注重共时性知识分享,又重视历时性知识分享,这是由于其业务活动的非赢利性以及固有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

4.11 关于知识分享效果

企业知识分享的可控性强,因为它是自主经营的单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可以选择和采用诸如发奖金、提职务、增加休假时间、资助旅游等多种手段对知识分享进行引导、推动,加上有多种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可以用来计算知识分享带来的收益,因此其知识分享的效果往往易于测定;而图书馆是事业性单位,有主管部门,独立性不强,事业经费又很有限,并且图书馆知识分享主要是对外免费服务,知识分享的效果最终要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加以评估,而用户实践活动的范围太广,图书馆是无法掌握的,即使能够跟踪一部分用户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办法从用户的业绩中搞清楚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贡献到底占多大的比例,这些都造成图书馆知识分享的效果不易于测定。

4.12 关于知识分享的障碍

无论企业、图书馆,还是其它社会组织,知识分享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知识分享后果的担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成为人们的信条,于是,独特的知识就力量更大价值更高,把这种知识分给他人享用,可能会对自己构成潜在或现实的威胁,特别是在没有足够的物质奖励条件下,拥有独特知识的人就更不愿意进行知识分享;二是没有时间进行知识分享,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家都忙于自己的事务,许多人认为,知识分享对自己是额外的负担,于是不愿意进行知识分享;三是知识分享途径不畅,即知识分享的条件不成熟,或者说是知识分享的环境不够好。一般来说,企业员工之间的竞争性比较强,加上工作业绩与个人收益的直接相关,在没有足够的物质刺激的情况下,其知识分享的障碍要多于图书馆。但事情还有另一面,由于企业业务活动的紧密协作性,特别是在一个项目组或者一个工作团队中,为了顺利完成项目,实现团队的目标,员工往往又会暂时把自我利益考虑放在一边,或者说把自己的自我利益考虑融入到团队总体利益的追求之中,则此时,其知识分享的障碍就减少了。因此不能笼统地、不顾具体条件地论说不同性质组织的知识分享障碍谁多谁少。

4.13 关于知识分享的交互性

从交互性来看,企业知识分享一般要强于图书馆知识分享,它往往会出现深度知识交互,原因在于其内部隐性知识分享占主导地位,加上企业人才的多样性、齐备性和对知识、特长要求的突出性,就为其交互式知识分享奠定了基础。隐性知识分享的难度特征要求知识分享的参与者加强交流,要求知识主体进行反复不断地传授、解释、示范,同时也要求知识的接受方不断地感受、体会、观察、学习和提问。随着交互的深入,缺乏交流的广播式知识分享或单向传播式的知识分享越来越少,而双向或多向交流式的知识分享越来越多,参与者都会获得新的知识。企业的交互式知识分享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其客户、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交互式知识分享表现为企业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产品维修和进行知识营销、网络营销等,而企业则依靠客户、消费者的需求和建议调整研发路线、进行定制生产以及改善售后服务等。在图书馆知识分享过程中,交互式知识分享主要发生在内部业务流程中,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式知识分享主要发生在咨询活动中。由于图书馆知识分享主要是显性知识分享,并且存在相当比重的单向知识分享(如传统的外借服务),因此图书馆知识分享的总体交互性不强,缺乏深度的知识交互,现在出现的虚拟咨询的发展可望逐渐地改变这一点。

4.14 关于知识分享的重点与难点

由于图书馆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图书馆服务主要依靠显性知识,因此其知识分享的重点在于显性知识分享,隐性知识分享的存在往往是为了加强其显性知识分享,因此图书馆隐性知识分享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图书馆长期以来就不大善于开展隐性知识分享,这样,隐性知识分享显然成为图书馆知识分享的难点;相反,由于企业的知识形态主要是隐性知识,因此其知识分享的重点在于隐性知识分享。尽管隐性知识分享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依然是企业知识分享的难点所在,原因在于隐性知识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隐蔽性以及与人的个性因素的关联性等造成分享的艰难性。

4.15 关于知识分享的策略、方法

企业知识分享的策略、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企业文化的培育,然后是知识管理工具(系统)的建设;而图书馆知识分享的主要策略、方法是制度安排(比如开放和开架借阅制度、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制度,等等)和信息技术的采用。

4.16 关于知识分享的模式

图书馆的主要知识是分给用户或读者,让他们免费或接近于免费享用,知识分享的直接目的是让用户得到满足,因此图书馆知识分享模式主要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或者是以用户为主导的模式;企业的知识分享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知识分享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因此企业知识分享模式主要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的模式”,或者说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主导的模式。

收稿日期:2005-03-16

标签:;  ;  ;  ;  

企业知识共享与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比较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