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及效果探析论文_夏燕

夏 燕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精神二科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 要】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精神科实行常规管理的6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该院精神科实行风险管理的6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对比治疗效果发现,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与观察组1.67%相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效果发现,对照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服务、病房管理及健康宣教各项指标与观察组相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管理实行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不止能大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能保证护理管理服务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精神科

引言

风险管理是指将已有或潜在的相关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将风险因素减少到最小程度。精神科患者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往往会做出危险行为或引发事故。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精神科实行常规管理的6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该院精神科实行风险管理的6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4:26(即男女例数分别为34例及26例),年龄最高者61岁、年龄最低者24岁、平均年龄为(54.1±6.5)岁,平均病程为(3.2±1.7)年;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3:27(即男女例数分别为33例及27例),年龄最高者62岁、最低者25岁、平均年龄为(54.2±6.6)岁,平均病程为(3.3±1.8)年。根据具体资料可知,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基本信息不存在明显差异性,换而言之两组患者具备纳入对比研究的价值,所有患者家属均提前签署实验同意书,意味着基本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流程,该实验得到本地伦理协会审查批准。

1.2管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行风险护理管理,即:

1.2.1设立风险管理小组

精神科在内部设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由资深护士长任组长,并安排2名高年资护士担任副组长,重点监督科室护理工作,共有5名成员,负责日常护理工作。每周组织工作会议,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分析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1.2.2风险教育

护理部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使其在入院时就对风险预防有一定的认识,分析既往发生的事例、经验教训等;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可请专业人士向其讲述相关法律条例,以讲座的方式进行。

1.2.3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

采用三级护理质控管理制度,由责任护士定期对患者常规评估,主管护士每日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护士长主要负责对重点患者、各个时段与环境的管理,并抓好护理记录管理,确保与医师诊疗记录一致。对不同病情的患者予以风险评估,并结合临床表现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方案。制作风险评估监控表,标明风险程度,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1.2.4风险防控

医院强化护理风险的监管力度,引进三级护理质控管理机制,交由责任护士实行常态评估且交由主管护士监督责任护士工作落实情况,保证各项护理流程落于实处,而护士长强化重点患者、周边环境不同时段的管理力度,及时检查护理管理记录确保其与医师诊疗记录相一致,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要求定期反馈检查情况。

1.2.5消除风险因素

对于高危型患者,应安排到专门的病房,并由专人陪护,确保患者活动范围在护理人员视线范围内。同时,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确保及时察觉风险,及时处理。对于自杀、自伤、外跑型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与家属沟通,引导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同时,向家属讲明收好体温计、剪刀等危险物品的意义与方法,并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增强患者家属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对患者的监管,避免发生外跑或自杀事件。加强对病房内危险物品的排查与管理,实行定点、定量管理,并严格交接步骤。如果发现有物品缺失必须马上追查。定期对桌椅、门窗、护栏及病床物品进行检查,确定有无损坏,避免患者意外受伤或做出消极行为。

1.2.6分析风险

精神科室定期举办讨论会议,积极寻找精神病房护理安全管理隐患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实时监控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利用PDCA法控制护理质量消除护理安全风险,尽可能拟定各种应急处理预案及处置流程妥善解决各种护理管理风险问题,真正意义上做到保护患者生命安全消除风险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率表示。当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对比治疗效果发现,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与观察组1.67%相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对比治疗效果发现,对照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服务、病房管理及健康宣教各项指标与观察组相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

3讨论

精神科为医院里较为重要的科室,其收治的病人为精神疾病,其安全隐患相对其他科室较高,该科室发生自残、伤人、毁物等可能性较大,影响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且易出现医疗纠纷。为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行,减少医患矛盾,需加强对病房内的安全管理,以使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精神科实行风险护理管理能最大程度上改变护理服务质量,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及支持,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经该次研究发现,纳入两组精神科患者分别实行常规护理管理及风险护理管理,其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风险护理管理能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由此可见,风险护理管理能树立护理人员自身风险意识,实现护患间有效沟通的目标,引导患者家属广泛参与患者护理流程,进一步减少彼此间沟通不畅所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同时,精神科实行风险护理管理能引导护理人员识别风险事件树立风险意识,主张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便于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大大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管理实行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不止能大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能保证护理管理服务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值得在临床领域中使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艳玲,梁丽芬,余春燕,等.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7):125-127.

[2]再娜甫,葛丽,丁辉燕.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1):20-21.

[3]严秋永,陈韶如,张志琼,等.精细化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4):118-120.

[4]路燕京.成批烧伤患者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早期救护及心理护理策略探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3):88-89.

[5]张珊珊.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4(12):55-56.

[6]彭欣.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80-81.

[7]姚玲.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7):319-320.

[8]武东莉.探讨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1):13.

[9]宋玲辉.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和体会[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5(5):298-299.

[10]周孔芬.探究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3):260.

[11]颜浩.精神科中应用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安全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6):295.

[12]卢倩,肖琴.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与效果[J].饮食科学,2018,12(20):268.

上接第170页

护理干预后通过使用本院门诊工作人员统一制定结构式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并予以t检验、X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状况为切口感染为1例,腹腔脓肿2例,门静脉炎1例,共4例,并发症发生生为10.0%;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情况为切口感染3例,腹腔脓肿2例,内外痿形成2例,门静脉炎4例,共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1,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为32例,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患者滿意为25例,满意度为62.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X2=8.352,P<0.05)。

3讨论

急性阑尾炎居各种急腹症首位,且病情较重,发展较快,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因阑尾炎手术属于腹部小型手术,患者对其不给予重视,在护理过程中易忽视其重要性,进而导致不同情况并发症发生,尽管医护人员会为预防和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对其采取使用抗生素,但多年临床效果表明,预防患者并发症患者最佳手段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本研究中,术前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降低或控制其对手术恐惧心理,加强对患者病情观察,观察其腹部症状;术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配合医生展开手术操作,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时报告,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展开护理工作;术后对患者给予日常护理,给予适当体位,减轻患者痛苦,观察其伤口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饮食上,初期让患者食用简单流食,之后食用一些软食,食物要保持清淡,多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不宜食用过于坚硬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通过早期下床活动,可提高胃肠功能,增强肠蠕动性,预防发生肠粘连,而且通过合理活动,可有效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对于手术创口的愈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注意活动适量,不可过于劳累。对患者实施合理疼痛护理,有效缓解疼痛,可避免患者因疼痛而出现焦虑、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患者可保持更为平静的心理状态,利于机体康复。对患者实施并发症护理,具有显著临床作用,通过对切口感染的预防处理,可促进切口恢复;加强对患者腹腔出血的观察,如有出血症状,应及时手术止血;腹腔脓肿通过引流、抗生素等疗法,具有显著治疗作用。最终结果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和控制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对患者做好术前病情了解、心理调节工作,术中密切观察配合,术后加强护理和监控,并密切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护理关键[3]。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明显减低影响,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郝红霞.护理干预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0):4032-4033.

[2]王春燕.护理干预对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5):240-241.

[3]佐品,李雪,高媛.护理干预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07):156-158.

论文作者:夏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  ;  ;  ;  ;  ;  ;  ;  

精神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应用及效果探析论文_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