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本草研究论文_胡斌,孙凯云,王瑜,谭莹

淡豆豉本草研究论文_胡斌,孙凯云,王瑜,谭莹

(牡丹江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要】淡豆豉为临床常用中药,在梁代就已有记载和使用。本文通过查阅本草古籍中关于淡豆豉的记载,对淡豆豉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进行本草研究。结果表明,淡豆豉古今用法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淡豆豉的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淡豆豉;本草研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325-01

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别名香豉(《伤寒论》)、淡豉(《本草纲目》)、豆豉(《普济本事方》)、豉(《范汪方》)[1],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Merr.的成熟种子(黑色者)与桑叶、青蒿经过一定的方法发酵加工而成。本文通过对古籍的查阅,总结归纳淡豆豉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内容,旨在对淡豆豉的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

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2]。”

五代日华子《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10]。”

宋代卢多逊《开宝本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11]。”

元朝王好古《汤液本草》:“气寒,味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阴也,无毒。《象》云: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珍》云:去心中懊[4]。”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淡豉味苦,寒,无毒。思邈曰苦、甘,寒,涩。得醯良。果曰阴中之阴也。别录: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杀六畜胎子诸毒。药性: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躁。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研涂阴茎生疮。大明:治疟疾骨蒸,中毒药蛊气,犬咬。时珍:大明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5]。”明朝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豆豉,味苦,性寒,无毒,入肺经。主伤寒头痛寒热,恶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吸。按: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吸烦闷,亦肺气有余耳,何弗治耶[6]?”

清朝黄宫绣《本草求真》:“淡豆豉专入心、肺[7]。”清朝邹澍《本经疏证》:“味苦、寒、无毒[9]。”清朝张 璐《本经逢原》:“主伤寒头疼,寒热烦闷,温毒发斑,瘴气恶毒,入吐剂发汗,并治虚劳喘息,脚膝疼冷,大病后胸中虚烦之圣药[12]。”清朝汪昂《本草备要》:“苦泄肺,寒胜热。发汗解肌,调中下气。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懊憹不眠,发斑呕逆。血痢温疟。”清朝施雯,洪炜等《得配本草》:“苦,寒。入手太阴经。调中下气,发汗解肌。治伤寒温疟,时行热病,寒热头痛,烦躁满闷,发斑呕逆,懊憹不眠,及血痢腹痛[8]。”

2.临床应用

唐代甄权《药性论》:“味苦,甘。主下血痢如刺者,豉一升,水渍才令相淹,煎一,二沸,绞取汁,顿服。不差,可再服。又伤寒暴痢腹痛者:豉一升,薤白一握,切,以水三升,先煮薤,内豉,更煮汤,色黑,去豉,分为二服。不差,再服。熬末,能止汗,主除烦躁。治时疾热病,发汗。又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酒菜蒜。又寒热风,胸中疮,生者,可捣为丸服,良[3]。”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蒲州豉味咸,作法与诸豉不同,其味烈。陕州有豉汁,经年不败,入药并不如今之豉心,为其无盐故也。”

元朝王好古《汤液本草》:“《本草》云:主伤寒头痛,寒热。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减葱豉汤: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取汗。若不汗,加葛根三两,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又不汗,加麻黄三两,去节[4]。”

明朝陈嘉谟《本草蒙筌》:“味淡无盐,入药方验。虽理瘴气,专治伤寒。佐葱白,散寒热头痛;助栀子,除虚烦懊憹。足冷痛甚,浸醇酒可尝。血痢疼多,同薤白煮服。仍安胎孕,女科当知。”

清朝张 璐《本经逢原》:“合栀子治心下懊恼,同葱白治温病头痛,兼人中黄、山栀、腊茶,治温热疫疠,虚烦喘逆。与甘、桔、萎蕤,治风热燥咳,皆香豉为圣药。盖瓜蒂吐胸中寒实,豆豉吐虚热懊恼。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涌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生用则发散,炒熟则止汗。然必江右制者方堪入药[12]。”

3.小结

淡豆豉为传统发酵类中药,自梁代以来,历代本草皆有记载,历版《中国药典》也有收录。淡豆豉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及满闷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感冒、痢疾及恶疮等疾病则更为常见。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0.

[2]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3]唐甄权著.药性论[M].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

[4]元王好古撰;崔扫麈,尤荣辑点校.汤液本草[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5]明李时珍著;钱超尘,董连荣主编.《本草纲目》详译上[M].太原市: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明李中梓编辑;(明)钱允治订正,金芷君校注.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7]清黄宫绣著;王淑民校注.本草求真[M].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8]清施雯,洪炜等撰.得配本草[M].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清邹澍撰.本经疏证[M].北京市:学苑出版社,2009.

[10]五代吴越日华子著.日华子本草[M].皖南医学院科研处,1983.10.

[11]宋卢多逊等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辑复本[M].合肥市: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清张璐著;赵小青,裴晓峰校注.本经逢原[M].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胡斌(1984-),男,在读博士,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论文作者:胡斌,孙凯云,王瑜,谭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  ;  ;  ;  ;  ;  ;  ;  

淡豆豉本草研究论文_胡斌,孙凯云,王瑜,谭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