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级阶段论文,经济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常,人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然而,“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仅仅狭义地定义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是不够的。为了解决理论上尤其是实践上面临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广义上来把握它,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广义经济基础并不是一个仅具特殊意义的命题。其实,它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对社会历史的逻辑把握。如果说,把经济基础狭义地设定为“一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更有利于揭示阶级社会特定经济形态的阶级属性以及社会历史的阶段性特征的话,那么说,广义经济基础所提供的理论视域则更有利于从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上把握社会历史和社会形态,全面而正确地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以此为基础,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广义规定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从一般意义上把握的经济基础广义系统,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图1所示:

图一 广义经济基础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广义经济基础,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可作为经济基础的内容。

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可以作为广义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理由:第一,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可为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所利用,成为它的“现实的基础”。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往往表现为复杂的情况,同时存在着多种性质水平不一的生产力。与这种多梯度的生产力相适应,也会同时存在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可以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补充形式而发挥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的巩固(如我国现有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因此,把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放在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全对立的、绝对有害无利的地位,是不符合辩证法的。第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既对不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又对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发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补充和辅助形式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利用;从消极作用讲,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的对立物,对这一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方针政策、政府机构、职能和政治活动等发生重要影响。第三,不联系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就不能全面而正确地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与流行的看法不同的是,笔者认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始至终表现为基本适合,不会发生对抗式矛盾激化现象,也就无法说明经济基础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无法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事实上,剧烈的社会矛盾、对抗和冲突,常常是在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发生的。如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组织的斗争。因此,如果仅仅局限于封建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无法揭示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所以,广义经济基础既包含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包含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这个问题结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更容易理解。

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关键在于两点。一点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点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首要的居统治地位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为什么说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其他别的社会形态呢?最根本的、基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在于:我国已经变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导地位。从私有制社会形态到公有制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所以说,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服务的,归根结底,是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反映。人们注意到:对一定的社会形态来讲,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及其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中国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美国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制度,把它们区别开来的经济标志不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而是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同;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居主体地位、有主导作用。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不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能起主导作用,那么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这不能叫做社会主义,不管你在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前加什么限制词。这个问题的现实的实践意义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我们的改革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应以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放弃了这一点,就是放弃了社会主义。

正是由于生产关系在社会性质方面的重要决定作用,因而,经典作家常常把经济基础界说为一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恩格斯说:“我们的法律的、哲学的和宗教的观念,都是在一定社会内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或近或远的枝叶”①。

列宁说:“总的说来,现代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全部政治自由都是资产阶级自由”②。

斯大林说:“资本主义的基础有自己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基础也有自己的上层建筑”③。

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④。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的公有制成分和占主导地位的分配形式如下图所示:

图二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占主导地位经济成分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生产力。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呢?从根本上说,我们不具备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人们一谈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表现,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和指出这样的现实: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生产力具有多层次低水平的特点,国民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薄弱。有的论者在谈到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特征时首先指出:当今的中国“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11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占人口1/5以上的状况同时存在”⑤。由以上分析可见,不管人们在理论上怎么说,事实上在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时,已经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来看待了。

生产力能不能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内容,在理论上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生产力与上层建筑有没有直接作用。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认为上层建筑与生产力没有直接联系,它们只是通过生产关系的中介发生间接的联系。斯大林的这个论断显然是把问题绝对化了。笔者认为,生产力对上层建筑既有间接决定作用,又有直接决定作用,生产力应作为经济基础的重要内容。它具体表现在:作为社会存在内容的生产力对作为社会意识内容的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诸形式)发生直接决定作用,并通过意识形态的中介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有时,新生产关系还没有出现,新上层建筑的萌芽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了(如先进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组织);生产力还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产力能否正常发展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是否巩固,生产力处于劣性时期是政治动荡的直接原因;生产力还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一定的直接作用(如机构设置、组织管理手段和方式等)。从另一个方面说,无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把上层建筑建立在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上,就会使上层建筑成为空中楼阁。这种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然会发生改革或变革,最终回到生产力提供的现实的、稳定的基础之上。我国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所以带有某些主观的空想的色彩,与无视生产力这一重要基础有直接联系⑥。

近年来我们常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实这一命题本身,事实上已经肯定了生产力状况对社会性质的决定作用;我们之所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因素不正是生产力水平低、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吗?

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使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发生了复杂的联系。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能源开发、空间技术、现代交通对上层建筑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重要影响,业已引起并将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必须把生产力因素放在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位置。不仅就国际政治说来是如此,而且就人们的心理、观念说来也是如此。

把生产力视为经济基础的重要内容,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含义和特征,明了我们面临的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跃迁创造条件。

正因为生产力对上层建筑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经典作家常常把生产力作为经济基础的内容来理解:

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⑥。

恩格斯说:“《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⑦。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力,具有多层次、低水平的特征。如图所示:

图三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多层次性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居于从属地位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

我们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生产关系方面说,是由于我国目前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同时存在多种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因此,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生产关系而言,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多种经济形式、分配方式为必要补充和辅助形式的复杂体系。

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存在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例如在封建社会,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所有制关系外,还有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残余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个体小生产是自私有制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种经济形式。我们不要以为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与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绝对不相容的。它们之间固然存在着互相排斥、抑制甚至尖锐对立的现象,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程度上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利用的关系,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长期以来,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地理解以及僵化的“左”倾思潮的影响下,我们试图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把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看作是必须下决心割除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既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并在产业结构、就业问题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观。

事实上,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往往表现为复杂的情况,同时存在着多种性质水平不一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也不能是单一的,而是多梯度的。具体到我国来说,我们国家国土面积辽阔,自然景观相当复杂,各地经济条件、开发状况、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不一。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推行单一的经济模式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是多层次低水平的,因而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采取国营、集体与个体、私营相结合,建立多层次的经济结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多梯度性是必然的和必要的。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是不可缺少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诸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等。它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必要补充和辅助形式,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对我们事业的稳定和繁荣是有积极作用的。

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尤其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城镇手工业、商业、饮食及其他服务行业中,广泛存在着使用手工工具进行手工操作的简单劳动,这些行业与城乡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公有制经济不可能一下子把这些行业都包揽起来。而且,有些行业由公有制经济承揽比其他经济形式多花钱还办不好。所以,适当发展城乡个体经济,发挥其小型多样、简单灵活的优势,有利于活跃城乡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弥补公有制经济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金、技术、劳动的结合,尽快形成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活跃市场,并有利于促进经营人才的成长。

城乡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为人民群众广开了就业门路、致富门路。吸收了剩余劳力,尤其是改变了全国80%的人在农村搞饭吃的局面。

中外合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它可以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加国际经济联系,增加产品出口;扩大就业,培养和造就现代生产劳动者和经营管理人员。

近几年全国各地涉外企业迅速增长,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社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我国劳动力中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端正对这些经济形式的认识,不能因为它们自身存在的局限以及消极作用而低估了它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不仅不能把它们看作是需要加以限制和抑制的因素,而且应看作是需要加以保护和扶持的因素,在正确的引导下使它们获得健康发展。

经典作家也确曾从同时存在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的角度指称经济基础:

斯大林说:“目前苏维埃制度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联合的社会主义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⑧。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生产所有制……原来的社会经济基础”⑨。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如图所示:

图四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和个人消费品分配中的辅助形式

综上所述,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仅仅设定为“公有制生产关系”是不够的。其实,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较低水平、多层次的生产力;居从属地位的多种经济形式、分配形式。其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决定了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而生产力状况及与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其他经济形式的存在,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初级阶段特征,三者一起构成了它的制约条件和现实基础,构成了初级阶段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制约条件和现实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2页。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第599页。

③《斯大林文选》第52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4页。

⑤张开城著:《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110-11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32页。

⑧斯大林:《论粮食收购和农业发展的前途》。

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2-453页。

标签:;  ;  ;  ;  ;  ;  ;  ;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