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家教中的“立”教育--从中国“名人”家庭训练的角度谈中国家庭早期教育_家训论文

浅谈古代家教中的“立”教育--从中国“名人”家庭训练的角度谈中国家庭早期教育_家训论文

浅谈古代家教“家训”中的“立”教育——从中国“名人”家训看中国家庭的早期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训论文,浅谈论文,中国论文,家教论文,早期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俗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古代家训有其独到的地方,从教育的时间看,它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效果。有的为了能使子孙良好的习惯如同天生造就,于是认真遵循“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教育法则,在孩提时就开始了对子孙们的教育。《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众所周知的早期家教的例证。注重早期教育是古代家教的一大特点,例如清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家人:“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漓(“漓”通“离”,作丧失讲)其性耳。”而早期教育,又多从“立志”方面来进行,古代“家训”中的“立志”教育,其具体的内容多为树立远大志向,处事为人,修身近德等方面的,古代家训中的早期教育,对人的后期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发挥着极大的正能量。

      展开中国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清贫庶民,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子孙的训条,这种激励子孙,严格要求子孙的训条,就是“家训”。家训就是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从这些家训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们在早期教育方面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人生苦短,光阴易逝,一个人该如何度过短暂的一生,这不仅是古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而且也是今天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历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人们在“家训”中反映出来的对人生的种种看法与追求,仍有助于我们今天对人生的追求与实践。古人对人生积极追求的态度,在“家训”中的“立志”教育方面表现的是比较充分的。

      1 古人们非常重视志向的确立与坚守

      从古代名人“家训”中可以看出,古人们非常重视对志向的“确立与坚守”,在此问题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清贫寒士,甚至一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都要求子孙们认真立志,认真守志。例如:明代杨继盛,身遭奸相严嵩的陷害,就在其临刑前在遗嘱中还再三叮嘱儿子:“人须要立志……你发奋立志要作个君子,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杨君临刑之前,想到的是告诫儿子要立志,并进一步强调希望儿子要立作一个君子的志向,真可谓用心良苦,感人至深。

      明朝末年的姚舜牧,在《药言》中谆谆告诫子孙说:“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大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姚老先生认为,人不立志,一生将要虚浮无成,更谈不上能委以重任,接着他笔锋一转,以汉代马援之语(“老当益壮,贫且益坚”)对“立志”作了解释,以此表明,为人要有雄心壮志,要“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清朝的曾国藩对立志又有具体的要求,他告诫其弟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意“辱”,引申为“愧”)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他认为,君子所立之志,要显得气量宏大,具体的就是要把人民作为自己的同胞,把万物视为自己的同辈,对内要有圣人的道德修养,在外表现出来的又要有王者施行仁政的风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生己养己的父母;才无愧于大地苍天。还有左宗棠,即使在其官场上失意的时候,他也念念不忘告诫其子:“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得做成?”左公认为,要读好书,做好人,首先必须立志,他将立志视为读书、做人的前提条件,从而突出了“立志”的重要性。接着他对立志的内容作了更高的要求:“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同时,左公还认为,不立志是可怕的,但不坚守志向更为可怕。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其子要认真坚守“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一心向上”的志向。古人还认为,立志要把握分寸,例如:明代的卢象升在《家训子弟》中告诫子弟:“名须立而戒浮,志欲高而无妄”。古人们对子孙们的这些谆谆教诲,对今人也有着极大的启发性。

      2 立志与为人,古往今来都紧紧相连

      立志与为人,古往今来都是紧紧相连的。古人看重立志,更看重为人。而为人之好坏,又是通过人的品质表现出来的。因此,古人也十分重视对后代子孙的人品教育。例如:宋代的贾昌朝在《戒子孙》中告诫子孙:“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戒之,谨之!”他认为,高官厚禄能失而复得,而人的高贵品行一旦失掉,就终身不会再次得到,因此他一再提醒子孙要“戒之,谨之!”

      明代的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告诫子孙:“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他认为,人品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千万不能苟且诡诈,否则一生的人品就败坏了。曾国藩也告诫其子孙说:“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他认为,人要互敬互爱,在交往中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要以己心度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再有,清初张履祥在《家书·示儿》篇中也告诫儿子:“忠信笃敬,乃一生做人之根本”。

      古人在做人问题上强调的有所不同,但他们对做人的关注却是一致的。例如,明代的高攀龙在《家训》中教育儿子:“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却没要紧”。接着又强调说:“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他认为,首要的是做人,并且要做好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千古不可磨灭”,才能流芳千古,这就是做好人的“大便宜”所在。

      3 坚持道德修养看重惟贤惟德

      古人还认为,要“立志”、要“做好人”,就必须注重道德的修养。因此,在对子孙们的教育上,他们特别强调道德的修养。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在临死前还在《遗诏赦刘禅》中告诫儿子:“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他要求儿子在修养品德时要做到:好事即使再小,也要尽力去做,坏事即使再小,也绝不能去做,这是老皇帝传授修身养德的方法给小皇帝。同时他还强调,只有德行和才能,才能使人佩服,以此突出了修德益才的重要性。再例如宋代李邦献在《省心杂言》中教育子孙:“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这种“换位”思考,“换位”待人的方法,是道德修养的绝妙方法。明末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告诫子孙:“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少年人之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他认为,道德修养重在“方寸(内心)”不刻意、不急切地去追名逐利,内心不产生那些龌龊卑鄙念头,美好的德行才有可能养成;只看到别人的错误,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引发灾祸的根源。再如:东汉郑玄在《诫子书》中告诫其子要:“勖(xù,勉励、努力)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类似的例子多不胜举,总之,古人们在对子孙的为人、德行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对今天的人们无疑也仍还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家训”所涉及的内容极广,除“早期教育”方面的,还有诸如交友、忠孝守业、为官廉洁、惜时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介绍、处世方法的传授等等,在此不再一一枚举。总而言之,从历代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它对社会发展、社会文明以及净化社会“空气”、调节社会“气候”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能否健康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这个细胞的健康程度。家庭教育,就是促使家庭这个细胞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要发展、要文明,就不可忽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环节。古代家训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从古代家训中,我们可以寻求到许多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古人在家训中对子孙们的那些教诲、期望和要求,对今天的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可以这样说,“家训”(家庭教育)不仅是促进家庭和谐的正能量,同时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

标签:;  ;  

浅谈古代家教中的“立”教育--从中国“名人”家庭训练的角度谈中国家庭早期教育_家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