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刚柔”--兼论刚柔运动对人体的健身效应_肌肉论文

试论太极拳的“刚”与“柔”——兼论刚柔运动对人体的健身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极拳论文,试论论文,刚柔论文,作用论文,对人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7058-(2001)01-0040-03

太极拳集古代拳术、导引、吐呐和朴素的辩证法而成。在我国遍及各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健身作用。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壮体健身,延年益寿的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参加了太极拳锻炼。但是多数人认为:太极拳是只柔、只慢而不刚、不快的拳术。这是弄不清为什么初练太极拳的要慢?慢的目的何在?练太极拳最后能达到怎样的程度?为此本文着重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角度讨论太极拳“刚”“柔”的关系和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健身作用,从而提高练习者对太极拳运动的认识,以发挥太极拳的健身效益,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太极拳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轻与沉”、“快与慢”、“刚与柔”……;表现为刚柔相济和快慢相间,有快有慢的速度。秦谱规定:“初学者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运动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慢练,但慢不可慢到面部表情痴呆,动作出现停滞;先化坚硬劲为柔软,在柔软之下,向坚刚发展;只有做到最柔,才能达到最刚。太极拳要求“柔而慢”,“刚而快”,要达到“柔”与“刚”,就是从慢练着手,慢中求快,快慢有间才能练得“柔”与“刚”。慢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达到刚柔相济的手段。初学者,由于对太极拳认识不够,往往不能坚持慢练,而影响了“柔”“刚”的进度。下面从生理学角度对“慢练”进行解剖,分析太极拳“柔”与“刚”的关系。

(一)慢练的生理要求:

1、神经系统的要求:

太极拳由于动作复杂多样、完整和谐,不对称的动作多,且动作要求非常严格。因此,要求包括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协调在内的各肌群的相应的皮质运动中枢之间有高度的协调关系,同时运动中枢与植物性中枢之间也要求高度的协调。太极拳运动是全身运动,开始练时,只有按照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拳谱要求,坚持慢练,在慢中掌握各动作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头颈、腰、胯、肩、膝、肘、手、脚的位置,动作路线及意、气、神的合一,才能使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各系统之间建立起协调联系。这样在正确信息指导下,细心揣摩姿势的正确性,由粗到精,对每一个动作环节加以审查,化拙僵力为柔软力,使全身协调一致。

其次,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相变化分析,慢练能正确掌握和巩固太极拳要领。由于太极拳运动动作复杂多样,无规律,开始学习时,皮质内抑制过程尚未建立起来,不论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都依照皮质本身运动规律趋向扩散,过强,过弱的刺激都容易引起泛化现象。因此,开始练习时要慢练,慢中才有时间使要领与动作吻合,柔软力无处没有,抑制了过强过弱的刺激。随着慢练时间的延长,诸要领在动作中渐渐清楚,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化日趋完善和精确,慢练的程度逐渐节奏化,柔软力程度化,这时大脑中已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但是,此时还不能盲目追求快练,急切表现太极拳的“刚”,否则就会出现拙僵力,不规范动作再次出现,已建立的神经联系紊乱,影响柔软力的进展。

2、太极拳肌肉运动的特点:

①肌肉的拉长

慢练时,肌纤维得到无所不至的锻炼,肌肉弹韧性提高,动作程度自然加快,“柔”与“刚”随着肌肉工作能力的提高,可随意忽隐忽显。太极拳拳谱规定: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神聚气软”、“身手放长”、“膀腕转旋”……这样通过源动腰脊、缠绕圆转的螺旋式运动,使全身各部分肌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都能拉长到自然条件下尽力伸展长度即静息长度,使肌肉张力达到最大值。

图1

根据肌肉长度与张力的关系(见图,以人体三头肌为例),可以看出:主动张力随肌肉的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静息长度时达到最大值,而超过此长度后,主动张力即逐渐下降。初练太极拳时,慢练可以使每一动作都能做到家,使动作路线、动作姿势、动作劲力符合太极拳的要求。这样使肌肉绞来绞去螺旋形缠丝运动,全身肌肉得到无所不至的运动,变得柔韧而富有弹性,增加了肌肉的张力和收缩能力,从而加快了肌肉收缩的程度,提高了肌肉的工作能力。由于肌肉张力和收缩能力的提高,肌肉可随意忽松忽紧,这就意味着忽刚忽柔。刚、柔互变,刚是中寓柔,柔中富刚。

②肌肉的放松

动作轻缓及慢练可以边练习边体会,纠正全身内外不放松之处。太极拳是从动作轻缓中逐步求得内外充分放松的。

初学太极拳的最易出现怒目、强项、挺胸耸肩和故抖精神等毛病,要避免这些毛病,就得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机体各部位放松,特别是全身肌肉应做到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该放松处无一不放松。这样:

第一、不易引起精神上的紧张。

第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之后,气血周流无滞,能加强节节贯串的作用,使肌体产生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经气,起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的作用。

第三、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动作上的顺逆和活性都能获得高度的发展。

第四、全身肌肉和骨节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增强了下肢部的支撑力,同时胸背的肌肉和肋骨节节下沉,外向前合,有助于沉气,稳定了重心,加强了合力作用。

第五、能够增强发劲和加快动作速度。

第六、使“柔”向“刚”转化与“刚”向“柔”转化随意灵活。

由此可见,肌肉放松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从健身角度看,放松慢练改变了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提高了机体的机能,使各系统间建立了正确联系。

(二)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辩证关系:

快与慢、刚与柔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称的。太极拳是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拳术。太极拳理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微动,己先动”。由此可见练太极拳并不是单纯要求缓慢的,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的。太极拳的轻缓,正是为了求得重快。轻缓有了功夫后,即可随心所欲地快练,能够快而不乱。实践证明:入静、缓慢练习,提高了大脑皮层传出神经纤维对感觉神经冲动的周围次要信息的抑制,提高了太极拳对时间、空间的分化能力,使正确的感觉信号容易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建立。由于抑制过程和分化能力的加强,大脑皮层的信号化活动不断得到纠正而逐渐完善,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发生反应,没有信号意义的刺激则不予反应,并使反应在时间上更恰当、更精确。这样使感觉中枢的感觉信号就准确无误,运动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支配骨骼肌的运动也就准确无误。准确、规格、协调的动作,导致了可随意快既快,慢既慢。

太极拳运动,并非是以“柔”到底的运动,亦非以“刚”到底的运动,而是“刚柔相济”的动荡运动。表现在神经系统,“刚”就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在积极性抑制的状态下,通过意念调节,突然发放强烈的神经兴奋信号,支配骨骼肌快速收缩。“柔”是运动中枢在积极抑制状态下,按实际情况,有控制有节律地发放兴奋与抑制信号,支配骨骼肌协调收缩与放松。“刚柔相济”就是肌肉的快速收缩、缓慢收缩与放松交替的过程,是神经兴奋与抑制高度交替的过程。太极拳这种忽刚忽柔的练法,使反射中枢内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配合得到提高,也使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广度得到增加,自我调节系统的反馈联系趋于精确化和自动化,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使反射活动协调完整。初练太极拳时,由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和支配功能较差,练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姿势不规格,内外不合等现象。所以这时主要是化硬为柔,随着练习时间上的延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加强,对肌肉随意调节和支配能力逐渐加强,动作表现为准确、细腻、劲力充沛。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时相变化看,这时已进入巩固过程,初步形成了自动化,内脏器官与运动器官能协调配合。但在这过程中,如不经常练习、巩固,注意快慢相间练习,就会因太极拳某些动作难度大、复杂而破坏已建立起的正确概念。在“巩固过程”的基础上,加紧“柔行气、刚落点”的练习,并结合心意,神气和呼吸做到心意一动,神气随之,神气隐显,忽刚忽柔变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柔与刚是相对统一,相辅相称的,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一动作中在意念调节下,随肌肉一松一紧,程度快慢变换,表现为忽刚忽柔。柔与刚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做到极柔软,才能达到极坚刚;反之,只有极坚刚,才能体现肌肉的弹性和韧性力量。

太极拳“刚柔相济”的运动特点,使肌肉能高度的收缩和放松,神经系统能高度的兴奋与高度的抑制交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和支配能力达到了纯熟境界,从而提高了肌肉的工作能力。

通过以上讨论,可作如下小结:

(一)太极拳初学阶段的慢练是为了提高“自动化”运动过程,其实质和目的是为了达到“快”,达到“刚柔相济”。

(二)太极拳“刚柔相济”的运动,提高了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有序化程度。

(三)太极拳运动使肌肉素质提高,从而提高了其工作能力。

标签:;  ;  ;  ;  ;  ;  

论太极拳的“刚柔”--兼论刚柔运动对人体的健身效应_肌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