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摘要】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2年4月至8月就诊于我院的4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对患者的病情及心态均做了调整,再配以有效的治疗,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242-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清楚的直肠以及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的疾病。大多数的患者的病变主要是处于大肠的黏膜以及黏膜的下层,只有少部分的重症患者可累及到肌层[1]。此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以及黏液脓血便,其病程较长且轻重不等并常有反复性发作。笔者对溃疡性结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至8月就诊于我院的4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26~61岁;病程4个月~9个月;患者有血性腹泻、呕吐、体重减轻的情况。
1.2 方法
1.2.1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是柳氮磺胺吡啶(SASP),轻、中度或是重度经糖皮质激素已经缓解者适用。发作期患者每天4~6g,每日4次,待病情完全缓解,可改为每日3~4g,需维持3年的治疗。或可使用新型制剂5-氨基水杨酸(5-ASA)或是美沙拉嗪等。
1.2.2糖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以及抑制免疫反应的用途,对应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效果不甚满意或是重度及急性暴发型患者较为适用。通常是每天口服泼尼松40~60mg。而重症者一般是先每天使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甲泼尼龙每日48mg或是地塞米松每日10mg静脉滴注,7~10日后再改成泼尼松每日60mg,待病情缓解可逐渐的减少用量。减量期可加用氨基水杨酸用以逐渐替代激素疗法。若是患者的病变局限于乙状的直肠与结肠,可用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100mg或是地塞米松5mg再加0.9%氯化钠溶液100mL作保留灌肠,每晚1次[2]。
1.2.3免疫抑制药:如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不甚满意可加用免疫抑制类的药物,例如硫唑嘌呤或是巯嘌呤。
1.3 结果
4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休息和活动:病情轻者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劳累;病情重或活动期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减少肠蠕动,减轻腹痛、腹泻症状。
2.1.2饮食护理:应给予患者食用热量及高蛋白高、低渣且易消化还含有丰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要食用水果、冷的食物以免刺激黏膜,多吃含有纤维的蔬菜。重症患者应禁食,可按医嘱给予胃肠外营养。定期对患者的血红蛋白、体重等进行检测,以便于掌握患者的情况。
2.2 病情观察
需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观察: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②对腹痛的部位、性质以及程度有一个了解以便于掌握患者的情况。如腹痛的性质突然发生改变需注意观察是否有合并肠穿孔、肠梗阻、大出血等并发症出现。③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电解质的变化,对患者的粪便检查结果有所了解。
2.3 用药护理
2.3.1氨基水杨酸制剂
2.3.1.1柳氮磺吡啶:①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可逆性男性不育等不良反应,故主张餐后服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②注意有无过敏反应:如皮疹、关节痛、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身免疫型溶血等,故用药期间要定期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则应立即停药,改用其他药物。
2.3.1.2 5-氨基水杨酸:不良反应少,但需现用现配,防止药效降低。
2.3.2糖皮质激素:要注意激素的用量以及是否有不良反应,待病情有所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要注意减药速度不要太快,防止反跳现象。
2.3.3免疫抑制药: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可抑制骨髓,应注意监测白细胞计数。
2.4 对症护理
2.4.1疼痛护理
2.4.1.1药物止痛:可遵医嘱给予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用以炎症的减轻和缓解疼痛。
2.4.1.2物理止痛:可使用热水袋进行热敷或是针灸等方法来止痛。
2.4.1.3转移患者注意力:可以让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报纸等来转移其注意力,使疼痛减轻。
2.5 心理护理
因为本病的得病因素不明,其症状会出现反复发作并持续存在的情况,且还会出现进行性加重,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还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医护人员需要多次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的解释导致发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耐心的倾听患者的倾诉,给患者一个可以表达感情的机会,取得其信任,帮助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已知的是肠道的黏膜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而导致的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可能是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且弥漫性分散于大肠。多数都是位于直肠和乙状的结肠内,也可能会蔓延到降结肠、横结肠等,甚至会累及到全部的结肠。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肉眼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为细颗粒状,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由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肠腺隐窝底部聚集,形成小的隐窝脓肿[3]。当隐窝脓肿融合破溃时,黏膜会出现广泛的浅小的溃疡,并且还可能会逐渐的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病变甚少会侵入到肌层,并发结肠穿孔的情况较少出现。少数会出现中毒性巨结肠,常常并发有急性穿孔。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因为不断的被破坏及修复,因此会导致正常的结构被破坏,大量新生肉芽组织增生,即可形成炎性的息肉。由于溃疡愈合所形成的瘢痕和黏膜的肌层增厚,会使得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会出现肠腔狭窄的情况。少数的患者甚至会发生癌变,其中又以恶性程度较高的未分化型较为多见。
【参考文献】
[1]徐春英.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5):734-735.
[2]张蕊,迟建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情志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182-183.
[3]韩柯.利湿健脾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12-13.
论文作者:张鉴颖张艳常英娟丁笑梅高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4
标签:患者论文; 溃疡性论文; 结肠论文; 黏膜论文; 水杨酸论文; 结肠炎论文; 氨基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