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无季风”:表面记录与多层内涵_电影节论文

“夏无季风”:表面记录与多层内涵_电影节论文

《夏季无风》:表层纪录与多层内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风论文,内蕴论文,表层论文,多层论文,夏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片内容简介:影片用一种表面看似平淡却暗流汹涌的原生态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县委书记在人生的一个短暂片段里所面对的困境。内地某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纪赵长林在这个夏天遭遇了事业和人生的最大困境:市委要求县里精简干部,然而各方面的裙带关系却令他举步维艰;反倾销致使与县里签订购销合同的农民蒙受重大损失,纷纷登门闹事;女儿小云身染重病,但巨额的治疗费让全家难以负荷;儿子小海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新来的县长秦丹阳为了让县里的申报项目能够批准,不得已照顾了一些关系,赵长林将一切责任承担了不来,给省委写信揭发了自己。省委组织部派人下来了情况,平时笑脸相迎的下属同僚们趁机落井下石;妻子不能忍受丈夫替人背黑锅,多年操劳的岳父也在梦中猝死、撒手人寰;赵长林艰难地做着各种选择……赵长林虽然被组织上调到更偏远的地区,但小云的手术总算成功,小海也重新回到了家里,这使他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这个夏天必将过去……

这是一部注定没有票房的电影,但却是一部很纯粹的电影。

在平淡、冷静得近乎冷酷的客观视角下,在大量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展示中,一个基层县委书记事业和人生的片断,一种琐碎、卑微、凡庸和无奈的生命状态,原生态般地呈现出来。事实上,影片无意讲叙一个通常意义的故事,影片没有刻意设计的情感纠缠,没有精心营造的戏剧冲突,甚至连一个近景和特写都没有;有的却是对表层人生状态的真实纪录。由此影片因过于平淡而显得沉闷冗长而令人烦躁,一如片中主人公赵长林的心境和影片呈现的内蕴:无风的夏季因天气的闷热和人生的困苦而显得更加令人烦燥得难以忍受……一切事业、家庭和人生的困境都呈现出表层平缓的形态;引而不发、诉而不怨,仿佛是一条静默流淌的河流,没有急流、没有瀑布,没有呐喊,没有湍急的旋涡,也没有雄放的船工号子,只是按自身固有的河道平缓地向前静默流淌;然而,透过这平静河面,我们分明感到了河深处的暗流汹涌。

“生活流”,这是在观赏《夏季无风》时,笔者头脑里不时蹦出的字眼。从影像文本上审视:这部电影似乎与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片相去甚远,而更接近纪录电影的审美品格。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巴赞、克拉考尔所界定和阐释的“电影本性”、“照像本体”和“物质现实的复原”。而问题在于:这类纪录社会人生自然“生活流程”的影片,对于在好莱坞大片和港台娱乐片大潮浸润下的大多数观影者来说,真不如拿根板凳坐在大街小巷看现实中的人生百态来得更加实在。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好莱坞电影并不是唯一的电影,娱乐性电影也并不是唯一影像存在。电影有很多种,在一些导演眼里,电影不是娱乐,不是票房,而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方式,用于还原某种生活状态和感觉,或是记录一段历史,也正是这些影片和导演,使得电影成为一门艺术。

一位评论家说《夏季无风》电影风格很像侯孝贤。事实上,电影在侯孝贤的手中,是忠实的记录工具,他一直在努力记录台湾某个阶段,某个状况下的生活层面。如《小毕的故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等盖是如此。因此,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正是他所要如此这般去刻画人物和表述存在观而应“运”而生的,反过来,这种语言又使他的人生观存在观的呈示成为了可能。具体说来:既然活着的真理就日常地落实在普通人普普通通的糙钝皮表之下,生存的碎屑、卑微、苦痛、失落……真实而且切近,不能回避,那么人就必须在隐忍这一切当中体悟到正是这一切构成了生命的要义。认定了此后,反观那些不由分说地把人生描绘成一场大悲大喜的盛装演出,而悲欢离合也都大大地写在人的脸上的陈词滥调,也就显出其虚浮虚假起来,而所谓电影就是刺激好看、频切、线索交错、快节奏、蒙太奇效果、场面调度……也显得并不那么天经地义了。在侯孝贤的独特镜语下,在一种状若无技巧的技巧下,他的主人公曾经被遮蔽的内在性被激发发掘了出来——全景远景镜头透现了人与环境与物件的关系,这时候,人不是戏剧功利地被从背景中虚脱浮夸出来,而是在与景框中的物质现实面对中,人恢复了其是在与环境与物件作用中才成为他(她)那个人的本份。长镜头、固定角度镜头的大范围使用和很少在角色之间进行正反打。显然,侯孝贤尽可能避免打断人物的言行流程,加以穿凿附会,他相信他的主人公,他认为在人物静默木讷的脸上恰正写满了含义——在镜头的静观默会下,这种含义超出了主观强调所能得到的,镜头里头的表达成了一种天然浑成般的更高意义上的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看:《夏季无风》是深得侯式镜语三味的。面对影片呈现在主人公赵长林面前的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导演王冰始终把握了一种分寸:他只是一个“在场者”,更不是一个“闯入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平凡的心境、平淡的镜语、没有一丝刻求,所有的人生困境和重负,所有的人生尊严和执着,都娓娓道来,诉而不怨,并没有雕饰的跟随记录,就像人生,不用任何刻意的婉转,以足够困苦悲凉。《夏季无风》是一种人生状态的纪录,表现出创作者对人生表层状态的迷恋。诚如另一位同样沉迷于纪录表层状态的导演贾樟柯所言:“我迷恋表层,我不相信摄影机能够穿透它。我要保持摄影机看的态度,就只能让它看到我能看到的东西,这个东西肯定在表层,你不可能看到表层之外,表层之外的都是你强加给人们的,都是你对认为和事实的想象和发挥,不管好还是不好,都是主观意想的东西。”

表层并不等于肤浅,单纯并不等于单调!在表层影像后面折射出来是恰恰是社会人生的多层意蕴和多义指向。

《夏季无风》是作为年轻的新生代导演、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王冰的第三部作品。其在学生时代拍摄的故事短片《八月皱纹》曾在香港获得了“电影神话”导演铜奖,并入围法国克莱蒙费郎国际短片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和埃及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

对于崛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第六代”或新生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人们众说纷纭。然而,笔者以为有两类电影类型却成为新生代导演们重要的两翼;一类是音乐情绪片:故事情节往往难以传达新生代们动荡不羁、迷离复杂的生存体验,于是他们都借助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来表达自我,他们用装饰性的影像、鲜艳的色彩、螺旋式跳动的结构MTV的节奏、自传化的题材、情绪化的人物,还原他们自己在都市的喧哗与骚动中所感受的那种相当个人化的希冀、惶惑、无所归依的生存体验。从张元的《北京杂种》,管虎的《头发乱了》、李欣的《谈情说爱》、《花眼》,阿年的《城市爱情》到娄烨的《苏州河》、《紫蝴蝶》盖是如此,在这些影片中叙事往往破碎成一堆情绪和符号化的影像碎片。而另一类电影却是“纪实”片。比张元、娄烨更年轻的新生代导演贾樟柯和比贾樟柯更年轻的王冰们,摒弃了学兄们擅长的“音乐”和“情绪”以及第5代导演惯用的“仪式”和“寓言”。选择了“记实”作为自己电影的基本语汇。他们创作的基本的原则就是尽量客观地面对事实,尽量以不偏不倚的摄影视角纪录“当下”的现实人生状态。其电影叙述既没有走向宏大叙事下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挣扎(镶嵌在历史中的个体),也没有坠入凡人琐事的日常空间,而是在相对偏远的地理空间中,伴随着时间或时代的流逝,展现一个个普通的个体遭遇到的生存的压力、危机和困境,流露出命运的脆弱、无奈和不适应感,进而呈现一种导演对于历史和时代的理解。这一点贾樟柯的《小武》如此,《站台》、《任逍遥》如此;王冰的《夏季无风》亦是如此。

无庸置疑:影片《夏季无风》的镜语表现出一种纪录片的特质。它的空间具有巴赞在论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所称颂的那种真实:充分保持了现实的完整性并拒绝使它屈从于任何先验的观念,而它所实践的也正是巴赞意义上表现出一种美学悖论性质的场面调度;从始至终,年轻的新生代导演王冰恪守了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平和、恬淡的创作心境,摄影机关切、从容却不无冷静,他始终以一种自我克制的保持着于被叙事物的距离,影片空间意义这种距离获得了更大的包容性;然而它又是一种凝视与顾盼,其中暴露而出的,抑或是一位目击者深藏的欲望,一份在冷静的凝视中隐抑的激情。摄影机对空间的逼视与铺陈,证实了影像的力量并使空间出现出一种可触摸的生活质感,在表层构筑的影像空间中,铺展开如此广泛和开放的视野;我们从影片展示的赵长林们斑斑点点的表层事业、家庭和人生的琐事中,窥视到关于现实人生的深切体悟和多层指向。年轻的王冰们在影片中展示出的影像世界不再是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电影中一个明确的“寓言”,一个有关中国的一个“纯净”的文化想象;而是一个含混的、多向和多元的“当下”的“现实状态”,这是一个混杂的、充满困惑又充满活力的世界。

标签:;  ;  ;  ;  ;  

“夏无季风”:表面记录与多层内涵_电影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