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素质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谓个性,即作为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是主体性与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生活的灵魂,没有主体性就谈不上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又是个人的自由,是个人价值的自我责任,这样就更能发挥个性的潜能作用。
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无论从学科性质上看,还是从教学目的上看,语文教育就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呢?
一、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寓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懂得应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祖国需要的人才不仅是高精尖的人才、更多的是普通的劳动者,而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为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学生的思想素质过硬了,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历史的必然。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有记叙伟人和英雄模范人物崇高境界的、有描绘祖国壮丽山川的,有阐明深刻哲理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新思想教育。
例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我抓住了两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是抓联系,在上甘岭战役中有一个敌人的火力点久攻之下,黄继光主动请求任务并立下了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的英雄壮举,让学生体会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二是抓重点词语、句子谈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主要抓黄继光的语言、行动来深刻体会他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谈感受时,是让学生评价黄继光是怎样一个人,然后谈一谈自己想做怎样的人,最后谈理想,谈未来,这样就把学生自己的生活引入了课堂,通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能力,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加强思想认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用语言点拨,正确引导,发现学生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为学生今后在成才的路上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认真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个性的必由之路,兴趣和写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适当相机地启发引导发挥个性潜能和主体地位,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苦学为乐学。
例如:我在教《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时,我导言设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那么劳动后的感受如何呢,你们知道劳动富有哲理吗?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再加强学法指导。以《劳动最有滋味》一课为例: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感知读懂教材,使学生掌握这一课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作者小时候为筹备过年而全家的积极劳动的事。这样在感情上就抓住了课文内容。
第二步归纳内容的叙述层次,剖析解决重点,学生通过第一次感知教材内容以后,就要通过教材内容去实现由感知到理解认识的飞跃,即培养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学中我重点抓了学生读的训练,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1.作者对劳动谈了几点体会,每一点体会都分几层来理解?2.认真默读母亲的话中“咱们的饺子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这里的“好吃”是怎样理解的?这样更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使学生理解母亲的话里的确有很高的思想性,知道劳动不仅给人带来物质成果,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收获,道德品质的陶冶,最后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从而不难看出,劳动的滋味不单是过年的时候吃上饺子,更重要的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这才是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第三步是做好知识的延伸,从结构上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知识链,把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形成条理化、系统化,使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时,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复述课文,文章从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情开始,讲到“我”家很穷,为了挣点钱过年全家人都必须劳动,接着讲全家人都忙着高兴的忙着筹备过年,最后将对劳动的深刻体会,进而使学生总结出文章写法真实、具体、结构严密,一环扣一环,首尾呼应,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和主动学习的学风,使全体学生在自学能力上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有了好的学法,学生便能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育出一代英才。
论文作者:魏雅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学生论文; 潜能论文; 思想教育论文; 课文论文; 自学能力论文; 最有论文; 主体性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