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CT与MRI诊断研究论文_石林波

石林波

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 湖南 永州 425001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肝脓肿炎症期病变行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肝脓肿炎症期病变患者共2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别行CT与MRI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经统计,MRI诊断胆管源性病变、门静脉源性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肝动脉源性病变检出率略高于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T增强扫描诊断胆管源性病变的表现为高密度环,诊断门静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外显示低密度环;采用MRI诊断胆管源性病变的表现为环形高信号,诊断门静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外显示“晕征”;肝动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临近组织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病灶局部性片影。结论:本研究数据资料显示CT诊断与MRI诊断相结合,可显著提高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临床诊断率,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分析;CT;MRI;肝脓肿炎症期病变

肝脓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是由于受到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感染而导致,伴随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增多以及疾病感染途径的变化,肝脓肿诊断以及治疗的难度不断增加[1]。相关临床研究证实,为有效降低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病死率,予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2]。由此本研究对28例肝脓肿炎症期病变患者均予以CT与MRI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肝脓肿炎症期病变患者共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47.55±4.60.)岁,病程3d-11d,平均(5,87±2.18)d;病因:肝动脉源性6例,胆管源性9例,门静脉源性11例,邻近组织感染2例。本研究选取的性别、年龄的基线资料均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方法

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MRI诊断和CT诊断;其中MRI诊断采用GE Brivo MR355 1.5T 扫描仪, 层厚取8mm,层间距取2mm,扫描患者的全肝。CT诊断采用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机进行,层厚选取5mm,层距1mm,采用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全肝。本研究中所有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均需要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进行阅片,并对病灶的形态、病因以及血栓数目等多种信息予以记录。肝脓肿炎症期患者未出现肝细胞的坏死,MRI影像学诊断在T2图像上未出现点状的高信号。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所有研究对象采用CT、MRI诊断的临床结果情况,并予以统计分析和处理[2]。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病因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诊断情况

病灶呈现大小不同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此类信号影的大小>4个肝段,或<1个肝段。

2.2不同病因肝脓肿炎症期病变诊断差异

经统计,MRI诊断胆管源性病变、门静脉源性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肝动脉源性病变检出率略高于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不同病因肝脓肿炎症期病变诊断差异(x±s,n=62)

2.3不同病因肝脓肿炎症期病变诊断表现

采用CT诊断胆管源性病变的表现为高密度环,诊断门静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外显示低密度环;采用MRI诊断胆管源性病变的表现为环形高信号,诊断门静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外显示晕征;肝动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片状T1T2信号,临近组织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病灶局部性片影。

3.讨论

肝脓肿包含肝动脉源性、门静脉源性、胆管源性以及邻近组织感染,临床研究证实,导致患者出现肝脓肿的主要原因是胆管梗阻,采用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病理变化予以观察,可有效地诊断肝脓肿炎症病变[3]。肝脏受到细菌的入侵导致急性炎症病灶的出现,促使门静脉以及肝静脉充血,进而出现门静脉和肝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的情况,导致管腔内血栓的形成。患者出现肝脓肿炎症的时间以及病情的发展速度同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以及入侵菌落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4]。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⑴病灶呈现大小不同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此类信号影的大小>4个肝段,或<1个肝段。⑵经统计,MRI诊断胆管源性病变、门静脉源性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肝动脉源性病变检出率略高于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采用CT诊断胆管源性病变的表现为高密度环,诊断门静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外显示低密度环;采用MRI诊断胆管源性病变的表现为环形高信号,诊断门静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外显示晕征;肝动脉源性病变的表现为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临近组织的感染主要表现为病灶局部性片影。CT检查在注射造影剂后可获取准确清晰的图像对比效果,但X线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但其检查成本以及速度相对于MRI检查更优。通过对本研究数据结果的分析可知,采用CT增强扫描诊断结合MRI诊断可有效提高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检出率,进而为患者予以及时的治疗提供帮助。受到样本量、时间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各项数据结果均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数据资料显示CT诊断与MRI诊断相结合,可显著提高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临床诊断率,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马秀华,吕富荣,薛鹏,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1,40(2):2223-2226.

[2]姜立杰,李慧亭,刘树荣,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细菌性肝脓肿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93-194.

[3]晏海平.论早期不典型肝脓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80-81.

[4]范辉.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CT与MRI诊断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医技与临床),2014,18(19):2537-2538.

论文作者:石林波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肝脓肿炎症期病变的CT与MRI诊断研究论文_石林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