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腹雪鸡人工饲养繁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暗腹雪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环境适应性
1.低海拔适应性 野生暗腹雪鸡生活在2500~6000m的高寒雪山。为适应高山低气压的环境,内部器官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胸部深长而拱圆、气管略短粗,环状软骨内显较大,以利于适应高频率的呼吸;心脏与体重的比率增大,肺脏面积也相应增大,这对于输送血液,加快氧气供应是相适应的。从高海拔地区(3500~4500m)迁移到平原地区(1200~1680m)后,据测定的几项 血液生理指标显示,其心率75次/min,呼吸24次/min,体温42.5℃,血压100/75mmHg,脉搏最少104次/min,红细胞总数2.9687×1012,血红蛋白数值8.55g/100ml,均属正常值范围内,表明经过人工培育驯化,雪鸡对环境适应力较强,能在低海拔地区饲养繁衍。
2.温度适应性 在野外条件下,雪鸡在-40℃的温度下仍能正常生活。人工饲养条件下,平原地区冬季低温不影响雪鸡的培育,繁殖期适宜温度为12~16℃左右。在夏季时,雪鸡的蒸发散热是通过喘气来实现的,喘气可蒸发呼吸道内壁的水分,从而达到散热目的。这一过程通常在24~26℃时就已开始,随着环境温度继续升高,张口喘气、呼吸速率明显加快。连续几天气温达35℃以上,雪鸡食欲减退、争饮水,活动明显减少,躲在阴凉处,容易发生雪鸡白痢病、呼吸道疾病等。
3.湿度适应性 湿度大小对雏雪鸡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试验证明,刚出壳的雏鸡体内含水70%左右,同时又处于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若育雏室过分干燥,雏鸡就会随呼吸散发大量水分,影响健康生长。雏鸡10日龄以前室内湿度65%~70%之间为宜,10日龄后室内相对湿度保持55%~60%为宜。总之育雏室相对湿度不能高于70%和低于40%。
4.光照和通风 1~3日龄雏鸡视力较弱,对环境不熟悉,故前3天应给予20~22h/d的光照;以后光照时间缩短为12~10h/d。散养式鸡舍可采用自然光照,封闭鸡舍常用白炽灯做光源,高度距地面2~2.5m。一般成年雪鸡饲养采用露天鸡舍。
通风是保证雏鸡健康生长发育中不断增长的新鲜空气需求和排除代谢废气及臭气的需要。除炎热季节外,过多的通风会降低舍内温度。一般雪鸡舍是露天方式,四周围墙,房顶部2/3铁网封闭。在鸡舍里能得到自然光照。
二、雪鸡的繁殖
据1996~1998年连续观察雪鸡产蛋量结果,一般4月中旬约有60%的成年雌雄雪鸡交配,4月底开始产蛋;5~6月交配次数较为频繁,产蛋量达到高峰;7月初交配逐渐减少,产蛋量也随之下降;8月初产蛋基本结束。产蛋时间多集中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雌雪鸡产蛋多数产在人工设置的产蛋箱或草窝内,产蛋无规律性,一般产1天休1天,个别产1天休1~2天,初产雌鸡隔2天产1个蛋的较多。选用成年雪鸡分成3个组(A、B、C)共18只,每日饲喂3次,自由采食,产蛋期观测产蛋量、蛋重、大小等,其纵径(mm)78.087±3.21,横径(mm)为58.147±1.331,蛋重(g)为75.567±1.963。
一般雌鸡产蛋30~40枚,在良好的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1只雌雪鸡能产蛋40~60枚。从150枚种蛋中随机抽样20枚测试其纵、横径参数分别为78mm和58.15mm;平均重75.57g。种蛋受精率较高,可达70%~80%左右。此批蛋是人工繁育下的第4代雪鸡蛋,因此比野生雪鸡的蛋大而重。
1.种蛋的孵化 在种蛋孵化中,对电机孵化、家养鸡代孵、雪鸡自孵进行了试验。其中最可靠的是采用电机孵化,具有易于操作管理,孵化率高,孵化量大等优点。
采用1080小型孵化机,一次可入孵种蛋数50~100个,具有自动控温、控湿、报警和自动翻蛋等功能。作者发现,孵化温度应比孵家禽蛋时低1~2℃为宜,并可进行恒温孵化,湿度以58%为宜,临近破壳可增到70%,晾蛋时蛋壳表面温度可达到30℃。短期停电,时间每次不超过15~20min,蛋壳温度保持在25℃左右不影响胚胎发育。
影响孵化率的因素较多,如:孵化机操作技术因素、遗传因素、种鸡因素、种蛋质量等。
孵化机操作不当对孵化率影响较大。从种蛋电机孵化结果来看,除了认真做好种蛋的选择和消毒以外,还要正确操作孵化机,控制通风、翻蛋、晾蛋、温度、湿度等方面工作。
整个孵化期间,机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能高于1%,否则胚胎发育迟缓、胎位不正或畸形,死亡率增高。孵化后期胚胎对氧气的需要量为前期的10倍,因此孵化后期通气孔应全部打开。
翻蛋:电机孵化每2~3h翻1次比较适宜,每次翻蛋角度在45~90°,不得小于45°或大于90°。(未完待续)
联系电话:028-5459747
标签:雪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