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人类知觉模式的第三次革命_数字化时代论文

数字时代:人类知觉模式的第三次革命_数字化时代论文

数字化时代:人类感性方式的第三次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感性论文,人类论文,方式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感性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随着人类实践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数字化、电脑、网络、虚拟空间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感性实践方式。这种人类实践方式的革命同时也是其生存方式、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革命,它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感性世界和产生新一代的感性人。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类感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应该说共发生了三次革命:官能感性,实践感性,人—机感性。官能感性是人类最早、最重要、最基本的感性方式。实践感性是人类随着人的发现、自然的发现和科技的进步,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认识的深化才形成的,形成了感性结构和感性符号,人类也就产生了理性、抽象性和创造性。而人—机感性是数字化构成的新感性,它与单纯的官能感性、实践感性都不同。它是集图像、文字、声音为一体的全新的动感、视、听的新官能感性,改变了现实实践感性的主体、客体、中介的结构系统。

第一次感性方式的革命是官能感性,即五官感觉的感性。它的主要特点是:直观的、拟人化的、蒙昧的思维方式,不能把自身与感性对象、他物区分开来,以为万物有灵,常常把自身的官能感受、心理体验与自然对象搅在一起。但是,这种感性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是一切感性的主要方式,以后的高级形态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感性形式越发展到高级阶段,就越向官能感性回归。

第二次感性方式的革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转换的,产生了感性的对象性、感性结构、感性空间和感性符号,从而使人类的感性方式从官能感性进入到实践感性的高级阶段。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感性实践中,以人的大脑为中心并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统一的神经生理结构,为接收、摄取、加工、综合各种复杂的刺激信息准备了条件。人在与感性对象的实际相互作用中,由于活动的内化与外化的不断反复和发展,就会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积淀在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系统的结构当中,成为人所特有的背景信息、背景知识。并由特定的结合方式和活动程序构成人的感知活动、感性空间和理性思维的结构。二是这种结构产生一种新感性文化符号。它本身具有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局限性,具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遗传机制。正是在此基础上,人类在感性空间中才有了想像空间、理性空间和符号空间,才有了各种创造和一切文明成果。

第三次感性方式的革命就是现在数字化的人—机感性方式,它导致了人类感性史上感觉的解放和感性的革命。从感性的平台看,实践感性是在现实的平台上,而人—机感性除了现实的平台感觉对象之外,又多了一个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的虚拟使人类真正地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拟世界。”从而人也有了两个产生感性文化的平台:一个是现实的直接感觉对象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人—机互为感觉对象的数字化平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的相互作用,使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感性的中介系统看,官能感性是以自然为中介,实践感性是“以人的对象性”符号为中介,而人—机新感性的中介是二进制0-1字符串,是信息的DNA。它既是作为人的肢体的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又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从感性结构来看,现实性感性结构是把现实的感性主体、客体和中介作为惟一的结构系统要素。在数字化结构中,它的出发点是对“现实结构主体、客体和中介”的超越,使现实客体转变为虚拟客体,主体变为“人—机主体”,感性主体通过综合计算机的三维技术、模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合成逼真的三维感性世界,使感性主体与客体互为主客体,从而使结构的表述系统、建构系统和结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感性平台、中介和结构的变革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人类感性方式本身的革命,会对诸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从人类感性方式革命的流变来看,感性革命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把自然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不断地构造着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新感性与数字化平台出现之前的人的感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虚拟是对数字化的表述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它的根本特点是‘真的假’与‘假的真’,是‘真’与‘假’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虚拟的东西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它具有真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人们能够感性地感受到的;另一方面,虚拟的东西又是假的,它只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在,与被虚拟的对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从根本上扩大了人的感觉维度,推动了感性的发展,从而使人的创造力、感受力、智力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是“缺场”与“在场”的差异。在数字化时代,人的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是在“现实与虚拟”两种平台上展开的。在现实平台上,感觉的对象和感觉的主体在21世纪感性凸显的时代都发生了变化。正如萨特所说,“人的本质就在于没有本质”;罗蒂所说,“人类需要接受一种新的自我形象(感觉主体)”,需要面对一种新的处境(感性客体),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空无、一个不能被认识而只能用‘不断更新的理解’来命名的深渊”。这些观点都说明,在数字化时代,感觉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变化。在虚拟平台上,感觉主体是带有感性特征的主体,感性客体是感知界面,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体自身的在场,而是客体自身的缺场。

三是“逻辑”与“非逻辑”的差异。在数字化的虚拟的感性平台上,新感性的逻辑性特征呈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感性的客体比如声音、图像、色彩、线条、物体的形象等等,这些要在数字化平台上被感知,首先就要把这些音、色、线转换成数字化的东西,使之逻辑化,才能使之成为感觉的客体。另一方面,数字化的虚拟功能决定了它在传统平台上不能感知的非逻辑的因素,可以在虚拟的数字化平台上用0-1系统转换成可感知的客体。新感性的这一逻辑特征是用确定性来表达不确定性,用逻辑性表达非逻辑性,是用数字代码来构成事物现实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过程。

四是“行为思维”与“符号思维”的差异。数字化革命首先是中介系统的革命,由符号中介转变成行为中介。在数字化的感性平台上,由于思维与感性结构的变化使思维走向新的数字化的、网络化的、空间化的、行为化的和程序化的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思维。“在语言符号的思维中,思维只在思维空间中运行,思维是看不见的,而在二进制的‘数字中介’系统中,思维行为化了,思维成为如同行为过程一样的实实在在的系统,它是看得见的,可重复的。这一变革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当然会产生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系列革命。”

五是时空非同构与时空同构的差异。在数字化平台上,感觉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切都是以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在数字空间、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中运行,从而出现了感觉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这样一来,人的感觉方式就由原来的直接层面、时空同构转向间接层面、时空不同构的多维度的感觉体验,从而产生了一种时空不同构的新感性。

六是感性理性化与理性感性化的差异。“从感觉的对象来看,原来的感觉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直接的、形象的;现在人—机新感性感觉的对象,除原来的特点外,它成为数字化的、虚拟化的感觉对象,二进制把原来符号系统中无法感觉的对象,无法逻辑化和虚拟化的感觉对象,特别是无法代码化的经验、智力、智慧,都作为自己感觉的对象。从认识的特点上看,原来的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现在人—机新感性的特点,既有形象性和直接性,又有虚拟性、代码性、抽象性、间接性和数字化性,表现为感性理性化的特征。从认识的形式看,原来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现在人—机新感性认识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空间运行中的理性认识的形式。”在数字化平台上,所有的感性语言都必须转换成0-1二进制的理性的字符串才能表达,从而使各种感性认识的形式都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并且,随着由感觉、知觉向表象的推移和转化,这种抽象性和逻辑性就越来越强。

七是“信息化”与“信息”的差异。在人—机新感性的信息化平台上,可以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和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和感性方式。这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运动。前者是感性本身的信息,后者是代码化、网络化、数字化合成的信息,这从根本上导致了人类生存方式和感性方式的变革。

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的根本影响在于,人的感性正在面临着一个技术中介的改造。这种中介系统的变革将给诸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在文化领域,人类共同的新感性文化特征将愈显突出,新感性文化的功能集中表现为使旧的文化传统转型,重新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在新感性的作用和影响下,各民族文化更加呈现出冲突、碰撞、并存和交融的局面。世界由时间定义走向空间定义,人与人之间也由重垂直关系转换为重平面关系,图像语言表达正以其优越的可视性表现出对文字语言表达的超越。形象取代语言将成为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关系领域,数字化时代人—机新感性的实践方式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变革。新感性促使社会关系在直接的、物质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间接的、精神的网络关系。网络关系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扩大了人的感觉维度、延伸了人的身体和人脑的器官、促进了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从而使社会心理和社会人格转轨,推动了社会变革。

在艺术领域,旧的艺术形式将被具有新感性特征的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在数字化时代,艺术活动转移到感知领域,追求视像化、声音化、行为化、空间化、数字化、虚拟化和动感化,追求视觉快感,这将成为人们对艺术的基本要求。在新感性的文化艺术消费观中,美的内涵被定义为快感和满足,古典为通俗艺术所消融,高雅艺术与商业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难以确定。

在心理学领域,“虚拟空间”改变了人的心理机能和人格特征。在数字化时代,现实交往与虚拟交往对人的心理整合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虚拟空间创造了人际交往的新平台,创造了人际交往的全新模式,而且给人以幸福感和心理满足感。这都会对人的心理整合产生影响。

标签:;  ;  ;  ;  ;  

数字时代:人类知觉模式的第三次革命_数字化时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