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及其改善策略初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中国论文,生态论文,策略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2)25-0001-04
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社会与教育生态危机频繁的出现,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价值也日益显现。目前,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也乘势而有效深入到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并成为研究问题的普适性的思维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如同数学一样的横断学科的地位,被赋予了世界观的价值属性。教育研究中的生态学范式家族也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在职业教育生态研究中,关于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研究属于职业教育生态最高层次的认识与把握活动。因为只有这样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中国职业教育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发展的逻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中国职业教育与文化发展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研究的前提性说明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当我们使用一个新的概念或从另外一个学科领域引入一个概念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个概念进行准确地说明或新的阐释,否则,这样的研究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而科学研究的实践也告诉我们:要准确地说明这样的概念,一个常用的有效方法就是对其进行多维的考察与分析。本文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生态的一个维度,或者说是对其一个方面的考察与分析——文化生态的初步考察与分析,在此有两个前提需要说明:第一个前提是准确说明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第二个前提是准确界定教育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总和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起见,请允许笔者由“人”的概念认识的演进说起:人究竟是什么?人是直立行走、身上无毛的动物;人是有语言、能思维,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文化(v-ing)的,而文化(n.)又是人所创造的;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笔者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总和。人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这种社会属性就是人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
(二)教育是人社会化的最为高效集约的手段和途径
笔者曾经对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上的人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关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知识、技术、经验体系,表现为在一定社会人群中被普遍认可并接受的获得性的价值观、信仰、知识、技术、技能、制度、习俗、礼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等以及蕴涵这些存在形态的本质的物质性的存在的总和。”[1]“在人类进化中,人类的基因已经放弃了它们的首席地位而让位于一种全新的、非生物学的或曰超机体的力量,这就是文化。”[2]事实证明,文化是不能像生物基因那样通过繁衍在代际之间进行遗传,而只能通过超生物遗传的方式——教育,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最为高效集约的手段与途径。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其要素、结构、功能都应合乎价值目标。教育属于典型的人类文化活动范畴,其主体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文化理念的影响,其教育内容也无不打上文化理念的烙印。对教育文化生态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教育生态在发育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文化蕴涵,并找出解决其问题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手段。
(三)职业教育是人步入职业界与职业化的最为高效集约的手段与途径
社会成员要步入职业界,从事一种或几种职业或进行职业转换,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而职业化的主要内涵则是指职业人训练有素的体现,是其在职业资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与一定职业或职场相符合的一种综合表现;同时,职业化也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和一种精神,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为规则,以及一种对职业的尊重与执著的热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的精神与追求价值的动力体现。在当今社会,接受职业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或培训已经成为社会成员首选的最为高效集约的步入职业界与职业化的手段与途径。
二、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与职业教育文化生态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观点或方法来研究教育系统的一门科学,以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教育系统的合理性在于教育系统是由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主体要素的人与各种教育环境要素构成了一个类自然的生态系统,且系统内部各种要素间的作用呈现出一定的生态学方面的规律性。
在研究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与职业教育文化生态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普利高津所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在非平衡(或称不可逆)过程中,描述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体系的稳态过程。这种系统的特征在于:存在着体系(研究的对象)与环境的某种物质的、能量的或其他信息流、单元流的交换,当这种交换达到稳定状态时,系统保持着某种有序的结构,我们就把这样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属于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它具有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因此,我们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去描述和解释它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与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旨在研究一定教育生态系统内在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发挥系统价值实现的环境与条件,以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探索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与当代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应立足于人的生命价值,服务于人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生态既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策略和智慧。
所谓职业教育生态环境,是指对职业教育的产生、生存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的总称。其中,与职业教育的生存状态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职业教育的文化环境,我们就把职业教育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称之为职业教育文化生态。
(二)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该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交换途径与传递关系,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
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最为基础的子系统,其结构与功能的状况直接反映着职业教育生态的总体的质的性质和水平。其中,教育文化观念系统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民所拥有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意识、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包括对各种具体教育类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所组成的,这样的教育文化观念系统对教育的影响是最为基础和持久而深远的;教育文化制度系统是由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各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以及各种教育相互间的关系所构成的,这样的教育文化制度系统对教育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最为有力的;教育文化行为系统是由一个国家的决策层、教育行政机构、教育实施机构以及教育实施机构中的各方主体与相关经济与社会的实体部门在长期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这样的教育文化行为系统对教育的影响是最为具体和最为有效的。
三、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应然”与“实然”
所谓教育文化生态,是指作为一种价值活动系统的教育的(主体性与非主体性)要素、结构、功能的存在状态及其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社会制度等)的相互关系状态的一种综合性的表征。按照生态学的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的“应然”状况可表述如下。
第一,从全体国民的价值观念来看,全体国民具有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每个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教育都应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部分所组成。
第二,从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成来看,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与布局合理,其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与产业发展的需要彼此适应,同时,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彼此协调。
第三,从政府主体来看比较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价值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
第四,从职业教育实施主体来看,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职业教育文化。职业教育文化与企业教育文化比较充分地有机融合,这种融合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从教育与产业的同构性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所在区域的基础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同构性不断增强。
第六,从就业服务体系与就业率来看,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第七,从科研支撑来看,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文化自觉性逐渐增强(自主性、主体性和个性化日益明显)。
第八,从国际交往来看,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而紧密。
第九,从特色来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逐步为人们所认可,在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至今还比较脆弱,“实然”可概括如下。
第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
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生师比严重失调。
第三,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畸形、发展缺乏科学预测,大起大落状况难以改变(资源浪费惊人)。
第四,职业教育至今没有找到与企业合作的普适性的价值基础。
第五,职业教育的主体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与价值。
第六,中国决策层所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缺乏科学的论证,一些关键概念不清。
四、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改善的生态学策略
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理论是以生命观、开放观、发展观、统筹观为其价值取向的,以文化创新为手段来营造公平化、个性化、自主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文化生态。为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改善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
首先,努力培育对中国职业教育构成文化支撑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体系。文化创新既可以指将既有的文化元素进行选择和重组,也可以指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基于已有的文化基础通过特有的实践来创造一种新文化的过程或成果,其目的在于创造生活、产业和社会价值的新机会。在促进职业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职业教育机构主体应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调适自身的定位与行动,从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调整其教育内容、办学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持。上述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文化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彼此适应的高度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次,构建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体系文化。为了全面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应制定合乎国情的、可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相关法律,从宏观层面上确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通过政策制度明确各有关方面在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所应承担的任务,明确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中的责、权、利,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根本所在。
再次,按照产业的形成规律、企业的成长规律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探寻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有机融合的时机与途径,加强中国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联系。组织中国职业教育生态学科学研究共同体,确立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生态学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方法与手段,提升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