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承遗志 同心向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遗志论文,心向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一声声揪心的汽笛在神州大地回响,当一束束悲痛的目光投向北京人民大会堂,当一朵朵泪花充盈了人们的眼眶,亿万中国人民都在心中呼唤着同一个名字。
这是一个改变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名字。
这是一个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名字。
这是一个将永远载入史册的名字。
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邓小平。
(一)
一代伟人长辞,九州儿女同悲。
今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代表一万人悲痛地肃立在人民大会堂,沉痛悼念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
江泽民同志在悼词中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表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切哀思。悲怆、哽咽的话语回荡在人民大会堂,回荡在天安门广场,回荡在亿万人民的心上——
“中国人民爱戴邓小平同志,感谢邓小平同志,哀悼邓小平同志,怀念邓小平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当年跟随小平同志转战南北的老将军来了。这些驰骋疆场多次负伤、从不落泪的硬汉们,为战友和师长的离去泪沾戎装。
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来了。是总设计师指引的道路,为他们创造了崭新的生活。他们带来了各条战线对小平的哀思,也带来了把小平同志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小平家乡四川广安的代表也来了。为了祖国的强盛,16岁踏上革命征程的邓小平从未回过故乡。今天,故乡人民最后一次为他送行。
…………
哀乐声声,寄托着人们的绵绵思念;白花朵朵,凝结着人们的依依深情。
此时此刻,天安门前国旗低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一大早就聚集在这里,伫立志哀。
悲恸笼罩着天空、陆地、海洋,泪雨洒落在乡村、城市、军营……6天前,当那颗火热的心骤然停止跳动,亿万颗心紧紧地揪到了一起。
“小平,家乡人民想念您!”20日开始,四川各地的人们赶到成都,赶到广安,点燃一支支蜡烛,为这位少小离家投身革命的伟人安魂。一幅幅飘动的挽联上,镌刻着故乡人民对这位巴蜀之子的深切怀念。
在小平曾经战斗过的百色、太行、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人们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壮族油画家李潮信赶制的邓小平巨幅油画前,一队队悼念的人群,流连难去。曾跟随小平同志从左右江打到江西、参加过4次反围剿的86岁老人黎来贤,多次让人搀扶着来到纪念馆,轻轻抚摸小平同志当年的一件件用具,几度老泪纵横。
太行山老区涉县去年发生50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邓小平全家向老区捐款1.2万元,并资助了38名在洪水中失去亲人的失学儿童。连日来,老区人纷纷来到昔日的战场植树,寄托对小平的深情。
“文革”期间第二次被打倒,邓小平夫妇被放逐江西,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曾和小平同志一起工作过的几位老工人,听到噩耗,从两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厂里,表达他们的哀思。厂里许多工人也自发聚来,倾听老人讲述往事,不时发出抽泣声。
噩耗传到世界屋脊,藏胞们面向东方遥祭英灵,用无数洁白的哈达和五彩的经幡,表达他们对这位给雪域高原带来幸福和吉祥的老人的情感。50年代,是邓小平麾下的劲旅修通了连结拉萨和内地的“金桥”——川藏公路;几十年后,又是他制定的加快西藏发展的战略和内地支援西藏的方针,撑起了今日高原的文明和富裕。靠手工业致富的农民边巴按照藏族礼仪,在邓小平遗像前,点上酥油灯,供上酥油茶,双手合十祈祷。他说,今天的好日子托的全是他老人家的福啊。
从运筹帷幄的统帅部,到生龙活虎的演兵场,从风雪边关的哨卡,到热带雨林的巡逻队,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以军人特有的礼仪表达他们的情感。汽笛拉响的那一刻,行驶在万顷碧波中的海军105舰上的水兵们眼睛湿润了。浪花、泪花,海水、泪水,汇聚成对小平同志的绵绵思念。10多年前,小平登上这艘战舰视察,亲切地勉励他们守卫好祖国的万里海疆。回忆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官兵们更加意识到手中钢枪的分量。
滔滔浦江水,流不尽上海人民的思念,巍巍杨浦桥,铭记着小平同志对这片热土的关怀与厚爱。今天上午10时,一艘艘客轮、货轮、拖轮,降半旗志哀。汽笛响起,行人驻足,神情肃穆地聆听这表达哀思的声音。南浦和杨浦两座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哽咽着说,小平同志曾三次视察两座大桥,给了我们很大鼓舞。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决不辜负小平同志的期望。
再过120多天就和祖国人民永远团聚的香港同胞,深深为小平不能看到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扼腕。香港市民李文辉给治丧委员会寄来一捧泥土,他在信中写道:“虽然邓先生不能于有生之时踏足香港的土地,还是希望在他去世之时能把香港的泥土放在他的脚下,让我们完成他的遗愿。”连续几天,香港市民排着长长的队伍,自发到新华社香港分社设立的灵堂凭吊。书店中,有关邓小平的书籍和录像带脱销。今天,800多辆巴士上,缀满了白花和黑丝带,迎风播洒着不尽的哀思……
悲痛,浓浓地笼罩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哀思,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整个世界都在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世纪伟人:联合国下半旗志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来唁电、唁函,各国政要发表声明,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邓小平的政策把中国引向繁荣,他的业绩永放光芒”;
“邓小平是本世纪公认的杰出国际领袖之一,他的逝世是世界的重大损失”;
“邓小平的贡献超越时代和国界,我们将永远记住他”……
——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敬仰,这是全世界共同的声音!
虽然岁月没能留住他的脚步,但他的英名、他的业绩、他的思想和风范将永载史册。
虽然时间无法让他的生命再次燃烧,但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毕生奋斗的事业,却在他深爱着的祖国化作了不朽的丰碑。
(二)
邓小平,这是一个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时代的名字。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江泽民同志致的悼词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百色起义到血战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渡江战役到挥戈西南,从担任总书记的繁忙日子,到被放逐江西的艰难岁月,从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到南巡发表划时代的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名字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紧紧相连。三次被打倒,三次再崛起。跌宕起伏的传奇般经历,同党和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拖着一条残腿与老首长诀别的李德生将军,对小平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的鲜明革命品格满怀崇敬。他说,小平同志一生曲折坎坷,但对事业始终抱着乐观态度,身处逆境,百折不挠,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
中国人民在危难之际认识了邓小平,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选择了邓小平。人们不会忘记,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的党和国家,从十年动乱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也是他重新恢复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第二次革命”。
10多年前,当那场浩劫的阴影还笼罩在我们头上,当“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还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非凡的政治胆略,坚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年参与这场讨论的著名学者胡福明回忆当时的情景,激动地说,小平同志的支持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势不可挡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揭开了伟大社会变革的序幕。
在中国,邓小平的名字是同改革开放紧紧连在一起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总设计师”。他大力支持和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热情赞扬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他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推进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人不会忘记,当年,18位农民签订“协议”,把土地承包到户。当有人对此提出责难时,邓小平同志明确表态: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正是有了邓小平同志的首肯,始自这个改革第一村的星星之火,迅速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今天,富裕起来的小岗村家家挂上了小平同志的画像,淳朴的农民们胸佩白花,向小平献上碧绿的松枝。在村部低垂的国旗下,当年冒险带头在协议书上按手印的严俊昌眼圈红红地对几个年轻人说:没有小平,哪有咱们的好日子!
来自经济特区的人们不会忘记,是邓小平打开国门,倡导建立经济特区。有人担心会不会引进资本主义时,小平同志回答,特区是个窗口,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姓“社”,不姓“资”。他不止一次为创业者鼓劲扬帆,勉励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人们为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总设计师的离去悲恸不已。矗立在市中心的邓小平巨幅画像前,一束束鲜花,一个个花篮,无声地表达着特区人民的深切思念。深圳海关安晓平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特区,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
科技工作者不会忘记他们的“后勤部长”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送别小平的路上,由昆回忆起小平对丈夫陈景润多年的关心,几度泣不成声:小平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是知识分子的大恩人。曾给小平写信建议实施“863”计划的著名科学家王大珩说,小平倡导的科教兴国的方针和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以及他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带来了祖国科学的春天。
“您以您的默然长思注视着香江,注视着一个洗雪民族耻辱的倒计时。”今天上午10时,与追悼会会场遥遥相对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几位香港同胞与广场上群众一起,缅怀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对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他们说,可以告慰小平在天之灵的是,香港回归指日可待,百年耻辱一朝洗雪。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邓小平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始终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举国同悲的日子里,无数双泪眼依然浮现着小平同志为国奔波的身影;亿万个家庭深情追忆着小平同志为民操劳的故事。带着对小平同志的崇敬与怀念,山西宇达工艺总厂100多名职工加班加点,不到3天就铸造出小平铜像,把全国人民对小平的爱戴之情铸成了永恒的怀念。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就在于他时刻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始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就像他深情地爱着他的人民,人民也深情地爱着他。
“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一幅幅献给小平的挽联这样写道。 1984年,北大生物系师生在国庆游行队伍里打出他们自制的横幅:“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对小平的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今天,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心声: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三)
如同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去世一样,邓小平的溘然长逝也在12亿中国人心中产生了震动。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能够冷静而理智地面对这一无情的事实,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广大城乡秩序井然,生活如常,股市平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生的中国,已经走向成熟和理性。
对于邓小平的离去,一位外国观察家这样分析:中国人痛心但不担心,悲伤而不迷惘。对此,外国观察家的观点与中国普通百姓的心情不谋而合。山西省柳林县王庄村农民刘笑,得知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后,在悲痛中写了一篇悼念文章。他说,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的逝世,是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三次记忆。“毛主席逝世时,我才13岁。泪水止不住地流,好像天塌了下来,以后的路不知道该怎么走。小平离去了,他把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国家留给了后人。”
何止这位普通的农民,千千万万沉浸在悲痛中的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都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邓小平同志生前视察过的厦门大学,噙着泪花的师生表示,虽然小平离开了我们,但他制定的大政方针不会变,他为中国人民绘制的宏伟蓝图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经使中国的老百姓尝到了甜美的果实。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将勇往直前。
信心来自邓小平开创的伟大事业,信心来自邓小平留下的宝贵遗产:
——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党的基本路线,已成为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奔向新世纪的伟大旗帜;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为7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坚强的、富有创造力的领导集体,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和衷心拥戴。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一条正确的路线,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实现党中央领导层的新老交替,是邓小平生前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反复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人们不会忘记,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远见,带头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那时到现在已整整7年。7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前实现邓小平同志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绘制了新的跨世纪宏伟蓝图。
人民解放军三军将士表示,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是邓小平同志生前的重要政治交待,是党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事业的需要。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一定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
在小平同志离去的这些日子里,无论工厂还是乡村,无论学校还是军营,人们拭去悲伤的泪水,化悲痛为力量,决心以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告慰小平同志的英魂。
在今天举行的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深沉而又坚定地表示——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坚定不移,满怀信心,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中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郑重宣言!
这是12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这是对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