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业应该怎么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咨询业论文,该怎么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咨询业在持续了3年的高温之后,今年开始降温。众多蜂拥而起的咨询公司在不长的时间内纷纷倒闭或转营它业。从事过咨询业的人士感叹:现代咨询业可不是过去的算命行业;单凭一本《孙子兵法》已经无力为现代市场医治百病。
咨询业所特有的营业规则、操作技术,使相当一部分人知难而退,相反,经过这几年的淘汰,也使一批咨询机构在市场上站稳了脚。
全国登记在案的咨询机构有3万多家,北京有2250家。零点公司对北京的咨询业作过一次调查,在北京两千多家咨询机构中,实际咨询业业务额占其营业额30%以上的并处于合法经营状态下的咨询机构,仅占注册总额的20%左右。在这20%中,咨询企业约有350家,咨询类科研机构100家,境外驻京咨询机构50家,总数500家。
一项调查显示,现存的北京咨询机构中有53%的单位从事个案研究与策划;有信息中介联络业务的占38%;32%的单位发行信息刊物;24.4%的单位有联机检索业务。从其拥有的客户类型来看,境内国有企业占69%;境内民营企业占38%,境外机构占29%;境内的三资企业占27.8%;政府机构占31.1%;公民个人占20.1%。但相对而言,境内服务以信息中介和事务性咨询业为主,而对境外客户和三资企业则以个案研究和专业咨询为主,且委托金额远大于境内客户。但通常境外客户更乐于选择境外咨询机构的服务。
信誉在外、通过熟人介绍、建立稳定的客户网络和政府支持是目前北京咨询机构获得客户的主要途径。而通过广告、中介、权威机构推荐、上门服务、商业信函方式的比重则相对较小。相对而言,境外咨询机构的客户构成,以老客户占绝对优势。国内咨询机构的咨询业务额低于其营业总额50%的占到机构总数的约70%。同时这些机构的负责人比较倾向于支持“通过发展其他业务,积累资金,支持咨询业发展”和“把咨询业看做一种过渡性行业,一旦发现更有发展的业务,就应及时转向”的主张。咨询机构的专业化水平越低,支持兼营与将咨询业作为过渡性行业的主张者的比例越高。
专业人士分析,专业化水平不够也表现在咨询机构的内部管理规范化水平相对较低,30%的境内咨询机构连机构简介也没有,30%的机构没有业务发展计划,超过40%的机构没有人员培训考虑,事实上普遍的咨询机构从业人员兼职化已成为咨询机构难以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超过60%的国内咨询机构负责人表示对国际同行的业务操作惯例知之甚少。
1994年底咨询机构的注册数比1993年底增长了仅2%,而1993年底比1992年底增长了65%。咨询机构表现了明显的“快上快下”的趋势。
与咨询业的降温相映成趣的是,1995年北京地区对于咨询服务的预期需求量会比1994年有大幅上升。
首先是境外咨询服务需求。北京是目前约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机构、联合国及其他重要国际组织的外交机构,3894多家国外重要投资及国际商业服务组织的代表机构所在地。这些机构担负着为其本国、本地区官方机构、工商团体和公民收集中国信息的工作,但这些机构本身通常不实施实地研究,这种研究工作多半委托中国机构或外国在华执业的咨询机构负担。由于近几年中国市场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吸引力,这些机构面临越来越繁重的咨询需求压力,一些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福特基金会等)表示,他们对目前在中国所获得的咨询的咨询服务效率和质量表示遗憾。
零点公司1994年对全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88个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投资环境的调查评估中发现,目前市场研究与咨询服务是外商感到的现有中国城市投资环境中最令人不满意的方面。一方面是迫切的服务需求;一方面是不少中国咨询机构感到接不到客户,这种情形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国内政府机构和企业需求。从总体来看,由于国内经济改革力度加大,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出现,传统的系统内部决策信息机构的服务有效性越来越不足,从而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国内客户由以系统内信息收集机构为主转向越来越多地尝试借助于专业咨询服务的趋向。
市场分析人员判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咨询客户的需求量将是有限的、不稳定的,虽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咨询服务,但定势很强的对咨询费用的心理承受能力将不会有很大改观。这体现在企业决策中不愿花大钱寻求咨询服务,即使中央政府对社会科学及软科学,特别是微观社会研究方面的重视,也不可能转变有直接的财政投入倾斜。因而,咨询机构对国内企业的服务策略应是在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后,采取保持接触和影响,但不能依赖其作为发展基础。
从需求特点来看,国内客户目前所达到的信息需求以简单信息的中介流转为主,对信息深度加工的需求不明显。在对服务机构的选择方面,国有机构仍为咨询业客户中的主流所偏好。在具体的服务内容方面,对带有很强的色彩的专家(特别是名专家)的意见的重视超过对于规范化的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咨询的重视。
因此,对国内市场的开拓面临着来自国内环境的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其中近期市场前景只能审慎乐观。
第三,境外咨询机构的间接需求。中国的投资热使得国外机构、财团、个人向他们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大学、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提出了更多有关中国的课题,不少美国、欧洲、日本的咨询公司专门成立了亚太部、中国部,更有一些学者、咨询专家、中国留学访问学者成立了专门的中国研究咨询机构。以兰德公司为例,新建的亚太政策分析中心刚成立就获得了来自美国、日本、台湾的24家公司的285万美元的捐款;美国盖洛普调查公司设立了中国的分公司;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日本《工业经济新闻》社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在日合作成立了中国市场综合研究所。目前,咨询公司已成为在欧、美、日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一条重要的就业取向。
这些机构最大的优势直面向海外客户,了解海外客户对中国咨询服务的需求,但缺点是缺乏在国内实地研究的能力。零点公司对约60家海外咨询公司负责人的访谈表明,无法接到适当的国内合作伙伴,是他们头痛的问题。
这些机构由于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网络和较专业的研究经验,同时按照当地标准接受客户委托,与这些机构合作,即使由他们赚取中间费,仍比绝大多数的国内项目有利可图。
此种形势下,面对市场需求,咨询机构应立足长久,在下列3个方面作文章。
①咨询机构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改进。咨询业要用创意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比用一般工业劳动中的操作性人才既难管理,也不易获得。国外咨询业在机构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有异于实业型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理论。而在北京现有的中国咨询机构中,自发式、放任式、简单化管理仍占有较大比例。咨询机构首先要解决其内部的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和质量保证机制后,才能开始对客户形成吸引力。在大部分现有咨询机构中,人员素质结构偏低、最起码的企业形象资料、执业规则都不具备,兼职人员过多的问题很突出。
②加强沟通,寻求联合。咨询业是一种研究性的事业,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执业性质。同时咨询业所需的启动投入较低,使得一时间搞咨询的人很多,有人宁愿当一个小小的咨询公司的老板,也不当有一定的规模的咨询公司的高级职员;同业之间的真诚交流很少,互相拆台贬低,彼此认知度很低的情形突出,这种分散隔离状况,使职业水准本来就很低的咨询行业,在各自的篱笆内或自我满足,或自怨自艾,或自生自灭。其结果是使整个行业进步缓慢,没有起码的行业水准,也使社会无法认知咨询行业的存在与影响。
在这种沟通方面,应包括与国际同业机构之间的关系。国际同业机构虽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但由于咨询业与社会背景文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本国咨询机构不仅有其特殊的适合当地社会特点的技术特长,在操作上还有人事之便。所以,应克服不少国内咨询机构在对外交往中的自卑感。同时应加强交往能力,使自己具备必要的对外交流的表达、交流资本,必要的共同语言。
③形成行业合力,谋求政策环境的改善。公共信息的部门垄断不仅妨碍民营咨询机构业务质量的提升,也使得其他部门所属机构的业务质量也受到影响。事实上,目前大量的信息控制在行政信息渠道内“供内部使用”或“库存积压”,或为部门及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私相交易,大量变质、多手流转的信息在市场上充斥,正常的专项咨询研究受制于转卖数据的重重盘剥和重重私情。可以认为,公共信息的现有行政部门垄断状况没有根本上改观,咨询业就免不了将很大的精力和成本投放到这些本该公开的基础数据的收买上,不仅降低了咨询项目本身的质量,也将显著地提高咨询业务的不合理成本。
咨询业界和咨询业的行业组织应该着力呼吁公共信息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公共信息共享化机机制早日实现。
标签:咨询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