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停不下来”的品社课论文_尚学军

一节“停不下来”的品社课论文_尚学军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 101100

作为一名从教30年的老教师,我所上过的每一堂课就像血液一样融入了我的生命中,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几轮教学下来,我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以及教法、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几年前,一节“停不下来的”品社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这节课是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三中《石油的宝库-》一课。这个单元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而编排设计的。主题三“地球村中去探宝”,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国家或地区人们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人类依存于地球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这个主题中,根据课标要求和篇幅所限,教材只是选择性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分内容:石油的宝库、富饶的热土、神奇的极地。“石油的宝库”这部分内容虽然在教材中仅占2页,只有700多字和4张图片,却涵盖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伦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也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要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把这么多知识弄懂、学会,这需要教师充分地备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取舍,要做到难易适宜、详略得当,更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引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的资料充实课堂,自主学习、主动获取。

基于以上认识,我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课前围绕三个问题搜集整理资料,课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这三个问题是:1.我眼中的波斯湾;2.为什么波斯湾被誉为石油的宝库;3.石油给当地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战争和苦难,说说你了解的相关信息和想法。

这节课上,围绕上述三个问题,6个学习小组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学生们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各抒己见、积极发言,都想通过自己的精彩表现给本组加分。各组的资料有网上搜集到的,有家长旅游的照片,有书籍,有地图,还有学生用优盘拷来了视频,资料如此丰富超出我的预期。前半节课,各小组通过不同资料的分享介绍,使同学们了解了波斯湾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看地图,学生知道了波斯湾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地形等概况,感受到这个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后半节课,在讨论“石油给当地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战争和苦难”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各组之间当场展开了辩论。一组同学认为波斯湾石油资源丰富是好事,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并且把网上搜集的关于迪拜的视频播放出来加以佐证;三组有个学生是“小军迷”,认为石油给波斯湾带来了战争和苦难,他拿出海湾战争的资料给大家看,战后的伊拉克千疮百孔的画面确实令人唏嘘;同组的另一个学生还跑到黑板前面,用地图补充说明霍尔木兹海峡在海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组同学认为石油虽然引发了不少战争,但是石油输送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可以换外汇给当地带来经济的发展,拥有石油是利大于弊的……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各个有理有据,令人佩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下课铃响起,学生辩论并没有停止,课间十分钟又过去了,关于石油带来的财富、战争与苦难这个话题根本停不下来,而且各组之间难分伯仲……下节课的铃声已经响起,班主任老师站在门口等着上课来了,我才不得不提醒学生暂停,并且答应他们下次品社课可以继续这一话题……

这节历时50多分钟“停不下来”的品社课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和触动。课后,我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在《课标》的把握、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资源管理等诸方面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基于此,我在仔细研读课标、充分备课、分析本班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和本课书的教学目标,明确了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课上讨论的“三个问题”即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可以说,这三个问题不是信手拈来随意抛给学生的,而是在反复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下来的,是本节课的灵魂所在。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建构)起新的经验。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如何形成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构建起新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从学习方式、方法上给予指导。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知识比较丰富,有了广泛的兴趣爱好或者一技之长,但是在课堂上却不怎么爱发言,往往是只有几个优秀的学生跟老师在互动,支撑着整个课堂的气氛。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平时有意识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这节课上,我又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加以调动、激励,从而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合作共享的积极性,才有了这节课上“停不下来”的激烈辩论和精彩纷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用心呵护学生的热情,精心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通过几年的培养和实践,我校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品德与社会老师,我自己平时特别注意资料的收集、积累,并且有选择地用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以丰富课堂教学。在我的电脑中存储的各种《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料已有十几个G。这些资料有的来自于网络;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照片、录像、新闻、图片;有的来自于北京的地域文化;有的来自教材……这样一年一年累积下来,各种形式的资料在我的课堂上均有呈现。我给学生留的每项品社作业中,几乎都有搜集资料这方面的内容。天长日久,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就逐渐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方面的资料,在生活中、在网络上、在身边的大事小事中都可以找到所用的素材,拿到课堂上分享。正因为有了丰富的资料准备和知识储备,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和善于积累的习惯,才有了这样“停不下来”的精彩课堂。

从教30年,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染霜,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后,我将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继续努力进取、大胆实践、教学相长,在教与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论文作者:尚学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  ;  ;  ;  ;  ;  ;  ;  

一节“停不下来”的品社课论文_尚学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