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展开海外价格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战论文,中国制造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制造业如火如荼的价格战如今烧到海外市场:许多中国企业低价竞争,自相残杀,形成“出口数量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的不利局面,成为关税和技术壁垒之后,制约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障碍。有关专家警告,不计成本、不讲规则,片面追求“以利润换市场”不仅极易引发国外反倾销,而且会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削弱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制造”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占据了全球摩托车贸易量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恶性价格竞争,在越南市场上一辆中国摩托车几年前平均卖到700美元,现在只剩下280美元。90型弯梁车最为典型,有的企业甚至把价格降到170美元一辆。连一台发动机都不值。
统计表明,我国出口到东南亚市场的普通车型摩托车,每辆的平均利润仅为50元左右,跟卖废铁差不多。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形象地比喻:“百般产品无俏货,中国摩托用秤称。”
摩托车只是我国产品海外市场价格恶战的一个缩影。许多企业界、理论界和外贸界的人士认为,我国不少出口创汇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出口秩序混乱、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引发海外市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
海外价格战发生在外销环节,深层次看则是国内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引起的。重庆市外经委进出口公平贸易处处长顾华认为,长期以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有些行业的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全球需求总量。
专家们认为,决定出口能力最关键因素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不注重研发,缺乏核心技术,热衷于模仿,在低端产品市场挤来挤去,其倚仗的“法宝”只能是价格战。许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应通过控制总量与结构调整来遏制“中国制造”的海外市场价格战。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海外市场价格战后,嘉陵、力帆、隆鑫等一批实力较强的国内摩托车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优化结构,开发高端产品,培育多元化出口市场,在实现差异竞争方面初见成效。此外,许多企业认为,遏制海外市场价格战,还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同时按世贸组织基本原则,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