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晔[1]2003年在《南京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和压力的增加,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近几年蓬勃的发展起来。本文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南京农业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希望为南京的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全文一共分5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地介绍了农业旅游的概念、发展历程、农业旅游市场的特点。其后综合相关文献,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农业旅游市场的研究成果,进而介绍了农业旅游市场作为新兴的旅游市场其研究的进程。 第二章“南京农业旅游市场供给分析”对南京农业旅游市场供给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聚类模糊分析法建模,对南京农业旅游市场供给进行评价,对各个区县的旅游供给进行评价分级,确定其农业旅游开发的限制因素。 第叁章“南京农业旅游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市场需求规律的分析,对南京农业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探讨,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的形式对农业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南京农业旅游市场的特征。 第四章“南京农业旅游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根据市场细分标准结合南京农业旅游市场的特征,采用旅游市场细分的方法,对南京农业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据此确定南京农业旅游的市场定位。 第五章“南京农业旅游市场开发措施”,根据南京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南京农业旅游市场特征,对南京农业旅开发,从形象、营销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刘小红[2]2008年在《我国长叁角地区科技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旅游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无论是科技旅游的内涵还是科技旅游产品开发、科技旅游资源分类等,都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神六”飞天,“嫦娥”奔月,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更是催生人类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开发科技旅游,可以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科技涵养,因而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长叁角地区具有开发科技旅游所需的科技和文化条件,更具备开发科技旅游的市场条件。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长叁角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共事业等方方面面都与科技紧密挂钩,与科技相结合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把科技与旅游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将更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本文通过简要分析该地区科技旅游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该地区发展科技旅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环境条件,通过对现有客源结构的市场细分和科技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分析,解构了该地区科技旅游资源的市场需求状况,探讨了长叁角地区科技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确定了科技旅游开发的目标市场,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了加快科技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主要策略。
孙钰[3]2017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滁州旅游发展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消费的常态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激增。旅游市场急需能够满足休闲旅游消费的场所、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旅游方式的转变,在政府的引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城市周边资源非优区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能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得到投资者与市场的关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在发展全域旅游大环境的背景下,为解决滁州目前旅游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找出适合滁州旅游资源发展的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通过对资源非优区的研究分析,提出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和特征,并对其开发模式和战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滁州旅游发展现状,发现滁州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开发优势,提出滁州旅游开发的模式和对策。本文从六个部分对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城市边缘非优资源开发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如城市边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为"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界定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根据资源非优区的特征,总结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征。第叁部分:对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开发研究,根据现代旅游资源观、全域旅游"四新"理念、环城游憩带理论、系统理论、依附式开发理论和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等理论基础,提出适合大城市边缘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模式,主要以依附式开发和需求驱动型发开模式为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战略和对策。第四部分:以滁州市为实例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资料整合,对滁州市的概况,旅游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总结滁州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征,并提出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首先,分析滁州旅游开发的动力因素,总结其开发的可行性;其次,根据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开发模式,提出适宜滁州旅游的开发模式;最后,依据全域旅游指导理念,从滁州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推动,旅游配套设施和管理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滁州市旅游业的开发提出具体的对策,期望能够为滁州摆脱旅游资源非优现状尽绵薄之力。第六部分:结语,对本文理论研究作了总结,并对滁州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体系。
李萌[4]2011年在《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最能体现近代以后中国发展变迁历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文化有个性、有特色,发展文化旅游是上海建设世界着名旅游城市的必然路径,是有战略意义的。本文首先对上海文化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考查与分析,明确了上海文化旅游的本质内涵及其内容所指;其次剖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深入论述了文化旅游与上海都市旅游、文化创意与上海文化旅游之间的深层关系;继而从现实出发全面分析了上海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海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而后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创意路径与策略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思考与构想;最后以“上海之根、都市新城”——上海松江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按照管理学学科的要求,在对相关理论文献做综合、深入分析的同时,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原创性一手文献资料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付出了艰苦努力。是组织复旦大学旅游系部分学生就上海文化旅游的市场发展背景问题专门做了700份规模的市场问卷调查,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二是对国内10位文化、旅游领域的专家做了专题访谈调查,深化了对上海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的认识;叁是对上海所有区县旅游局领导做了专题访谈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区县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四是对作者工作的松江区的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做了集中的一线调研,形成了完整的案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丰富了文章的研究维度。基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的上海文化旅游发展理论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从“文化交往”的角度揭示了文化旅游的社会文化属性,把文化旅游作为建构、表达、阅读城市“文本”及“文化空间”的新途径,在文化旅游与城市发展的深层动态关系中揭示其自身的运行逻辑;二是把社会文化分析、经济产业分析有机融合,提出了“想象性资源、实体性资源、活动性资源”的上海文化旅游资源新框架,以及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资本战略;叁是把文化创意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新的旅游产业发展观、新的发展方式与手段内化于上海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四是从全球交往语境下城市根本价值的角度,对上海城市价值进行再认识、再解读、再表达,明确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最佳样本”的价值定位,提出“发现上海、体验上海、理解中国”的上海文化旅游新的形象理念;五是沿着“文化旅游价值的生成”、“人与地方的文化交往”两条主线,按照“文化吸引——文化体验——文化表达与传递——文化欣赏、接受与反馈——新的文化吸引”的运行路径,指出上海需要提炼城市根本价值构建新形象、优化文化旅游空间格局、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体系、完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市场营销、推进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深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从文化创意新视角全面研究上海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的积极尝试,本文存在以下局限与不足:对上海历史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可能影响对上海城市文化精神、文化性格的准确把握;跟国际着名文化旅游城市之间的“对标研究”还不够深入详细;从视觉文化、象征(符号)经济、消费文化角度对上海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解说等的研究需要深化;对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生产、社会文化变迁叁者之间内在动态关系的分析还不够深刻。
范春[5]2009年在《农业旅游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旅游最早在欧洲出现,随后在亚洲及其他地区发展开来。其独特的景观类型及活动项目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为传统旅游增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国内外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大多从概念辨析、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开发影响等角度进行,并且多注重零散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借用系统工程理论基础上,参考旅游系统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区位论、生态安全理论的有关内容,首先建构起农业旅游系统分析框架,即农业旅游系统要素由需求系统要素、供给系统要素、通道系统要素、外部环境系统要素和调控系统要素五大要素构成。农业旅游系统结构包括五大要素结构和整体结构两部分.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包括运行的叁大主要动力(需求拉动、农业发展推动、政策促进),运行传导机制(自发调适、相机决策和耦合传导)和运行机制(投入机制、转换机制、调控机制、产出机制和反馈机制),系统在需求和政策等要素影响下的演变趋势。其次,提出了农业旅游系统开发四大原则和四大内容(系统要素、功能、结构和优化)。论文分析了系统开发的重点和难点是要注重战略上的空间格局安排和开发模式设计,提出了点轴开发和圈层结构两种空间开发格局和基于投资主体差异的叁种开发模式(农民自发型、法人投资型、政府主导型),基于开发内容的四种开发模式(农家乐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型、农业生产基地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并梳理了农业旅游系统开发程序依次为农业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农业旅游市场研究、农业旅游战略制定、农业旅游战术安排和农业旅游保障体系构建。在理论架构基础上,文章结合重庆农业旅游开发实践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剖析重庆市农业旅游系统开发成就及存在问题,接着从系统开发供给角度指出重庆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度高,具有较大的比较开发优势。从需求角度,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形式,得出重庆主城居民的农业旅游需求消费旺盛,出游半径大致在350千米内,现实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存在安全、不卫生、产品类型单一的担忧问题。而后,提出重庆农业旅游开发战略空间为“一中心叁板块”大格局,即都市板块的休闲会展型农业旅游,渝西丘陵的“叁高”农业旅游,渝东北库区的生态度假型农业旅游,渝东南山地的民俗风情型农业旅游。其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为农家乐、林业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基地、叁高农业园区和农业节事五种模式,并详细提出每一种模式的发展方向、适用范围、建设内容。在旅游交通通道建设上,应提高服务质量、增开农业旅游巴士等。在营销信息通道建设上,应强调手段多样化、信息动态性.最后提出重庆市农业旅游保障系统,强调要在税收、土地政策上给予优惠:建立专门的农业旅游推进机构;实施自己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的农业旅游人才策略:在农业旅游决策、就业和收益分配上多考虑当地农民的合理要求。
胡勇[6]2005年在《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旅游业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环城游憩带以其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及今后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潮流,同时,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文章首先对环城游憩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由于环城游憩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学者在界定这一地带时至今仍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因而文章特别对环城游憩带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旅游市场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阐述了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对于南京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开发,文章从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在对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分析、旅游资源的详细分类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旅游者出游行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并对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产品体系以及观光农业、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和主题公园等主要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最后,文章根据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了南京市环城游憩带“一圈二带叁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吴巧新[7]2005年在《长江叁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自驾车旅游是国内旅游的新兴事物,正悄然地蓬勃发展。本文运用旅游市场供需理论、旅游产品开发理论、旅游市场营销理论等,从供求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特征分析把握,提出了长叁角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的具体措施。期望本文的成果能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为长叁角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章 前言 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内容、采用的技术路线和特色及创新点进行阐述。 第二章 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概述 对自驾车旅游的定义、特点进行分析,进行国内外自驾车旅游的研究综述,并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叁章 长江叁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条件及供求特征分析 本章对长叁角自驾车旅游的开发条件、自驾车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以及长叁角的基础旅游配套设施和特定需求设施进行综合分析,掌握目前市场状况。 第四章 长江叁角洲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及线路设计 依据新产品开发理论、市场需求理论,进行长叁角自驾车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和线路的设计。 第五章 长江叁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营销分析 依托市场营销理论,对前章所列的旅游产品体系,利用产品——市场对应分析方法,对各旅游细分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分析。 第六章 长江叁角洲自驾车旅游供给和支持系统的完善 对长叁角自驾车旅游的设施体系建设、组织体系的构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支持、信息服务体系、相关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研究分析,提出具体措施。 第七章 自驾车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研究了自驾车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其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八章 结语 对本文进行总结,对本文的观点与不足进行阐述,并讨论将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熊友平[8]2009年在《黄浦江源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是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载体。党中央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叁个最重要的新增长点之一来予以扶持和发展。黄浦江源旅游区属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叁角洲经济区、上海经济区腹地,是黄浦江的源头,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曾亲笔题名“黄浦江源”。本文通过对黄浦江源旅游区的实地考查、游客调查与分析,采用了昂谱(MRP)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综合研究法等,并运用旅游资源学理论、旅游文化学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理论、旅游市场学理论等对黄浦江源旅游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得出黄浦江源旅游区的五大优势(区位、自然风光、畲族文化、山林特产、政策),提出旅游产品开发应政府主导,加强营销宣传,打造黄浦江源品牌,整合旅游资源,组建旅游发展开发有限公司等对策,以期为黄浦江源旅游产品进一步开发提供决策参考。全文其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支持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章是旅游产品开发条件分析。分析了黄浦江源旅游区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客源市场和区域合作条件。第叁章是黄浦江源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旅游景区存在基础设施较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和开发投入较少等不足。第四章是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与方案。通过旅游者对黄浦江源旅游产品的偏好调查分析,得出黄浦江源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的类型与模式。第五章是旅游产品营销。对黄浦江源旅游区进行市场细分和制定营销方案。第六章是对黄浦江源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最后是结论。归纳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提炼出旅游资源整合方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等创新点,同时指出本文的研究深度不够、文章描述性内容较多,文章结构和内容相对不够严谨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赵燕[9]2013年在《莱芜市农业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旅游是一种第一产业农业与第叁产业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农事活动,它以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农村风貌、农村民风民俗等农业项目、农村自然景观及农村人文景观为依托,以市场上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农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达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城乡差距缩小和农村环境美化的效果,此外还为旅游者提供颇具农村风土特色的行、游、娱、食、住、购等方面相应的服务和供应。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始兴起,它的出现既是一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方式,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目前,我国农业旅游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具体表现为:旅游景点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渐拓宽,分布不断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作为全国闻名的钢铁工业城市,山东省莱芜市拥有强大的工业经济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在钢铁工业文明的带动下,莱芜依靠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大爱莱芜”的高度城市文明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采用农业和旅游并举的态度积极探索有利于莱芜市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目前,莱芜市农业旅游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限制,农业旅游开发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本文基于实现农业旅游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对国内外农业旅游开发情况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内外有关农业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以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农业区位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农业旅游的概念、农业旅游的特点、农业旅游的功能以及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通过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详细了解并分析了莱芜市开展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深入解读了莱芜市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并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深入分析其对农业旅游的实际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莱芜市农业旅游开发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通过分析莱芜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发现了莱芜市开展农业旅游存在着诸如:农业旅游规划不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宣传促销匮乏等方面的不足,并对症下药提出了具体的农业旅游开发对策和建议。除此以外,本文还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量莱芜市现有农业旅游者开展了走访调查活动,从农业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出游时间、人口因素、旅游者心理及行为因素等方面对莱芜市农业旅游市场进行了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定位,结合莱芜市当地实情制定了有利于提高莱芜市农业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促进农业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的4P营销组合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胡蓉蓉[10]2006年在《南京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内涵逐步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对旅游资源的界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形成了“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的认识,基于科技旅游资源开展的科技旅游活动,被人们称为充满阳光的旅游,它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休闲性于一体,因在其旅游活动中,既可以学到科技知识,又能开阔科技视野,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但目前关于科技旅游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概念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也较零散,尚不成体系,对科技旅游资源的认识仍较肤浅,科技旅游的概念和范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此外,对科技旅游资源的评价,科技旅游市场开发以及产品体系、空间布局、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 本文以南京科技旅游发展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科技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希望对完善南京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拓宽南京旅游的新领域,提升南京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 本章对国内外科技旅游的产生、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且对国内外对于科技旅游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 第二章:基本概念辨析 对科技旅游的概念、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科技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划分科技旅游资源类型,指出其主要特征。 第叁章:南京科技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主要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全面调查和分析南京科技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基本类型。从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南京科技旅游资源的科普价值进行科学的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南京科技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南京科技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第四章:南京科技旅游客源市场开发规划 通过对南京科技旅游客源市场现状的调查,确定南京科技旅游的市场定位和客源目标市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南京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芮晔.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我国长叁角地区科技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与开发研究[D]. 刘小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 全域旅游背景下滁州旅游发展关键问题研究[D]. 孙钰. 安徽大学. 2017
[4].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 李萌. 复旦大学. 2011
[5]. 农业旅游系统开发研究[D]. 范春. 西南大学. 2009
[6].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 胡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 长江叁角洲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吴巧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8]. 黄浦江源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熊友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 莱芜市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 赵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10]. 南京科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胡蓉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标签:旅游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南京文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