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梦茹,张小敏[1](2021)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的产前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发生的产前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HIE新生儿作为HIE组,同期收治的260例非HIE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产前资料,包括母亲年龄、急产、宫内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羊水污染、羊水过少、规律产检、脐带异常、初产妇、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盘异常、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宫内生长受限(FGR)、胎位异常、产前使用硫酸镁、产前使用地塞米松;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HIE发生的产前影响因素。结果 HIE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羊水污染、脐带异常、胎盘异常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前使用硫酸镁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羊水污染、脐带异常、胎盘异常均为影响新生儿HIE发生的产前独立危险因素,产前使用硫酸镁为影响新生儿HIE发生的产前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具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羊水污染、脐带异常、胎盘异常等高危产前因素的产妇,应密切关注其身体状态,做好产前监护,必要时可选择使用硫酸镁等产前干预措施,以减少新生儿HIE的发生。

白娟[2](2021)在《儿童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儿童动脉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及磁共振成像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及新生儿群体患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总结归纳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特点,初步探讨扩散张量成像在儿童动脉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及新生儿科经临床及MRI检查首次确诊动脉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治疗的0~15岁患儿(0-28d新生儿64例,大于28d小于15岁的儿童4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1:2比例,选取同期住院但未患动脉缺血性脑梗死并头颅磁共振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分为儿童组与新生儿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均完善常规MRI扫描及DWI,同时收集MRA、DTI扫描数据。对于行DTI扫描的病例,测量梗死部位和健侧对称处的FA值并进行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观察患侧白质纤维束受损情况并了解正常白质纤维束的走形。梗死区域与健侧对称区域FA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性;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对收集到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儿童组以肢体无力活动障碍为主(31/41,75.6%),与对照组在肢体无力活动障碍、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组以惊厥起病最常见(40/64,62.5%),与对照组在惊厥、肌张力改变、反应差、面色灰白、青紫及发热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危险因素:外伤(OR=9.820)、烟雾病(OR=22.265)、感染(OR=21.693)是儿童发生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OR=1.665)、妊娠期高血压(OR=19.966)、HIE(OR=6.098)及感染(OR=75.911)是新生儿患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3)MR结果:儿童与新生儿脑梗死各时期信号特点相同,新生儿组21例DWI显示的梗死灶范围大于T1WI、T2WI,12例急性期患儿伴有脑回样稍短T1稍短T2信号。随访MR后遗改变以软化灶形成为主;儿童组新发梗死2例。两组梗死灶在基底节区、侧脑室旁、脑叶、背侧丘脑、胼胝体及内囊有显着性差异(P<0.05)。MRA示大脑中动脉受累最多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与新生儿在颈内动脉受累、多发迂曲血管影及血管增粗分支丰富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8例DTI显示白质纤维束破坏6例,无明显异常2例;8例梗死区FA值较健侧对称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7,P<0.05)。结论:(1)儿童发生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呈多样性,儿童包括外伤、烟雾病、感染,新生儿包括胎龄、妊娠期高血压、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感染;(2)脑梗死灶不同时期MR信号特点不同,责任血管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DWI对于病灶范围的显示优于常规序列,梗死灶后遗改变以软化灶形成为主;梗死区FA值较健侧对称区域明显下降,DTI对于儿童动脉缺血性脑梗死脑白质纤维束损伤的早期评估有重要意义。

李小琴[3](2021)在《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国内普遍存在单独以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Apgar)诊断新生儿窒息的现象,其局限性也已日渐明显,诊断状况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结合国际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是依据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目前国内对脐动静脉血气研究较少,新生儿窒息时可结合脐静脉血气分析,为寻找新生儿窒息的病因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特点及其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为诊断新生儿窒息及分析窒息病因提供依据,改善预后。目的1、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学参考值范围及其在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应用2、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与诊断新生儿窒息标准以及窒息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0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424例,新生儿病例427例,其中脐动脉血气分析427例,87例同时行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统计1分钟Apgar>7分脐动、静脉酸碱度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碱剩余(Buffer excess,BE)、乳酸(lactic acid,Lac)、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HCO3-)的参数范围;研究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对1分钟Apgar评分、脐动脉pH、1分钟Apgar评分联合脐动脉pH进行一致性分析,研究新生儿窒息的最佳诊断标准;研究新生儿窒息的预后。结果1.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1.1 385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动脉血气分析:pH:7.25±0.09,PaO2:24.43±11.21(mmHg),PaCO2:55.27±13.82(mmHg),BE:-3.37±4.22(mmol/L),Lac:4.57±2.57(mmol/L),HCO3-:24.16±4.13(mmol/L)。1.2 82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脐静脉血气分析:pH:7.31±0.06,PaO2:33.10±11.21(mmHg),PaCO2:44.87±10.10(mmHg),BE:-2.94±4.35(mmol/L),HCO3-:24.26±4.97(mmol/L)。2.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2.1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29例,非窒息组398例。窒息组脐动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07±0.08 vs.7.26±0.07;BE:-10.06±3.61 vs.-2.87±3.87,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8.71±3.10 vs.4.26±2.26;PCO2:71.88±18.05 vs.54.32±12.63,P<0.05)。2.2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联合脐动脉pH<7.20诊断新生儿窒息,窒息组4例,非窒息组83例。窒息组脐静脉pH、BE 比非窒息组小(pH:7.18±0.03 vs.7.31±0.06;BE:-7.15±3.42 vs.-2.61±4.21,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 大(Lac:7.62±1.10 vs.3.67±2.30;PCO2:57.23±11.48 vs.44.46±9.50,P<0.05)。2.3 87例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中,以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15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72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pH小(7.22±0.04 vs.7.32±0.05,P<0.05);窒息组 pH 差值、PCO2 差值大(pH 差值:0.10±0.09 vs.0.02±0.05;PCO2差值:19.89±14.30 vs.5.70±11.36,P<0.05)。3.1分钟Apgar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3.1 脐动脉血气分析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动脉 pH、BE 小(pH:7.14±0.11 vs.7.27±0.08;BE:-8.03±4.52 vs.-2.78±3.85,P<0.05);窒息组脐动脉 Lac、PCO2 大(Lac:7.56±3.22 vs.4.19±2.22;PCO2:64.67±18.45 vs.54.38±12.65,P<0.05)。3.2 脐静脉血气分析 87例脐静脉血气分析中,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窒息组(6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81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脐静脉 pH、BE 小(pH:7.21±0.06 vs.7.31±0.06,P<0.05;BE:-6.50±3.10 vs.-2.55±4.22,P<0.05);窒息组脐静脉 Lac、PCO2大(Lac:6.70±2.32 vs.3.64±2.28;PCO2:53.62±10.55 vs 44.41±9.61,P<0.05)。3.3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1分钟Apgar与脐动脉血气分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r=0.36;r=0.34;r=0.23,P<0.05);与 Lac、PCO2呈负相关(r=-0.32;r=-0.18,P<0.05);与 PO2、SO2无相关性(P>0.05)。4.分娩方式、胎儿窘迫与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1胎儿窘迫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儿窘迫168例,非胎儿窘迫259例。胎儿窘迫组脐动脉pH、BE 比非胎儿窘迫组小(pH:7.23±0.10vs.7.27±0.08;BE:-3.93±5.05 vs.-2.99±3.61,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Lac 大(5.23±2.86 vs.4.13±2.28,P<0.05);胎儿窘迫组脐动脉 pH<7.2 的发生率高(33.93%vs.20.08%,P<0.05)。4.2胎儿窘迫时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 脐静脉血气分析87例中,胎儿窘迫组41例,非胎儿窘迫组46例,两组脐静脉pH、BE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3胎儿窘迫时分娩方式对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 427例脐动脉血气中胎儿窘迫168例,其中剖宫产96例,阴道顺产50例,钳产22例。剖宫产组比阴道顺产、钳产组脐动脉 pH、BE 大(pH:7.26±0.08 vs.7.19±0.09、7.20±0.12;BE:-1.99±4.23 vs.-5.97±5.29、-7.75±3.81,P<0.05);剖宫产组 Lac 小(3.87±2.30 vs.7.06±2.80、7.02±1.77,P<0.05)。阴道顺产组与钳产组脐动脉pH、BE、Lac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脐动脉pH、1分钟Apgar与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分析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胎膜早破95例,羊水污染132例,妊娠期糖尿病82例,妊娠期高血压25例,脐带绕颈167例。5.1 脐动脉pH 脐动脉pH<7.20组为窒息组(109例),脐动脉pH≥7.20为非窒息组(318例),窒息组与非窒息组羊水污染、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脐带绕颈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2 1分钟Apgar 427例脐动脉血气分析中,1分钟Apgar评分≤7为窒息组(47例),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非窒息组(380例)。窒息组比非窒息组羊水污染、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高(44.68%vs.29.21;14.89%vs.4.74%,P<0.05)。6.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与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关系427例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1分钟Apgar评分≤7分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组,进行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P<0.05),脐带因素、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羊水污染、早产均不是危险因素(P>0.05)。7.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7.1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20为窒息诊断标准: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74,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35,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53(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高,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而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最低;Apgar的约登指数最高,脐动脉pH<7.20次之,脐动脉pH<7.15最低(P<0.05)。7.2 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为窒息诊断标准: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是0.27,脐动脉pH<7.15的Kappa值是0.60,1分钟Apgar评分的Kappa值是0.61(P<0.05)。Apgar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与脐动脉pH<7.15相接近,脐动脉pH<7.20的Kappa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最低(P<0.05)。7.3 1分钟Apgar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8.新生儿窒息预后本研究对新生儿窒息、脐动脉pH<7.20的脏器损伤、住院天数(因新生儿窒息和/或脏器损伤住院天数)、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非窒息组高(P<0.05);脐动脉pH<7.20组脏器损伤发生率、住院天数较脐动脉pH≥7.20组高(P<0.05);新生儿窒息预后治愈率与非窒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脐动脉pH<7.20组的预后治愈率与脐动脉pH≥7.20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脐血pH、PaO2、PaCO2、BE、HCO3-各指标结果与国内外多个大样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脐血Lac偏高,可用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以及寻找窒息病因。2、1分钟Apgar与脐动脉pH、BE、HCO3-呈正相关;与Lac、PCO2呈负相关;与PO2、SO2无相关性。3、1分钟Apgar≤7联合脐动脉pH<7.15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性、客观性更高,脐动脉pH越低,特异度越高,敏感度越低。孕妇年龄是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新生儿窒息时脏器损害发生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窒息是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

周小敏[4](2021)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出生窒息,窒息居新生儿死因的第三位,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深入和推广,复苏成功率显着提高,窒息并发症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目的:根据收集的窒息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特点及转归,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各器官损害提供参考,并从孕母、胎儿情况及复苏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探析,为早期识别多器官损害高危患儿和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去降低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减少器官损害个数、减轻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后临床管理水平、降低窒息患儿死亡率及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方法:通过病历系统查找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窒息患儿,归纳总结窒息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入院后进行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肾功能(尿量、肌酐、尿素值)、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肌酶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激酶同工酶值)、颅脑彩超、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胸腹部X线等检查结果进行各器官功能评估,以了解窒息新生儿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统计研究对象中发生死亡的病例数,计算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并分析主要死亡原因;根据胎龄、窒息程度和器官损害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早产组、足月组和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多器官损害组、非多器官损害组,分别比较胎龄和窒息程度对窒息患儿发生多器官损害的影响以及器官损害数量与窒息患儿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探讨孕母年龄、既往妊娠病史、患病情况以及胎儿、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和复苏方式等多种因素对窒息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影响。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和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与多器官损害发生显着相关的各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价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采用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26软件进行。结果:(1)86.0%的窒息患儿并发了器官损害,62.0%患儿器官损害个数≥2个。(2)窒息新生儿各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是肺(62.1%)>心脏(46.0%)>脑(38.7%)>肾(33.6%)>胃肠道(26.8%)>肝(3.0%)。(3)各器官损伤中,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肺、脑、肾和胃肠道遭受窒息损伤风险显着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窒息相比,重度窒息患儿脑、肺和心脏损伤几率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窒息新生儿肺损伤后以呼吸衰竭(54.8%)最多见,其中I型和II型呼吸衰竭各占23.7%和76.3%,其次为NRDS(43.1%)、肺炎(28.1%)、MAS(18.5%)、PPHN(4.1%)、气胸(2.7%)、肺不张(2.1%)和肺出血(1.4%)。(5)235例窒息患儿中有225例(95.7%)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有103例(43.8%)患儿心电图结果异常,有45例(19.1%)患儿心脏彩超结果异常。但仅有48%(108/225)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的患儿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结果异常的患儿均证实存在心脏损伤。心脏损伤患儿中心电图异常改变分别为ST段改变96例(93.2%)、各种心律失常13例(12.6%),心脏超声异常依次为三尖瓣反流14例(31.1%)、右室扩大7例(15.6%)、动脉导管未闭6例(13.3%)、心包积液5例(11.1%)、左房增大5例(11.1%)、房水平异常分流4例(8.9%)和心室壁运动减弱4例(8.9%)。(6)91例脑损伤患儿中有早产儿67例(73.6%),其中ICH有36例(53.7%)、HIE有16例(23.9%)、两者兼有者15例(22.4%),足月儿24例(26.4%),其中HIE者15例(62.5%)、ICH者4例(16.7%)、两者兼有者5例(20.8%)。(7)79例肾损伤患儿中仅有18例(22.8%)肾功能异常者同时出现无尿或少尿症状,而61例(77.2%)患儿虽存在肾功能异常而不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8)63例胃肠道损伤患儿中有54例(85.7%)出现腹胀、48例(76.2%)出现胃储留、35例(55.6%)出现胃肠出血和10例(15.8%)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研究对象中共有15人死亡(其中8人为生后≥72小时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6.3%,死亡病例中共有早产儿11例,占死亡人数的73.3%。具体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心力衰竭4例,严重颅内出血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3例,肺出血1例,气胸1例,呼吸衰竭4例。(10)15例死亡患儿均发生了器官损害,其中多器官损害14例,占死亡人数的93.3%,其中并发3种器官损害者有8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肺和脑损伤者4例,心、肺和胃肠道损伤者1例,心、肺和肾损伤者2例,肺、脑和肾损伤者1例),4种器官损害者有4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和肾损伤者3例,心、肺、胃肠道和肾损伤1例),5种器官损害者2例(包括同时并发心、脑、肺、肾和肝损伤者1例,心、肺、脑、胃肠道和肾损伤者1例),单器官损害者死亡1例,为心脏损害且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占死亡人数的6.7%,无器官损害者中没有死亡病例,组间比较显示多器官损害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多器官损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孕母年龄≥35岁或孕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先兆流产病史、胎盘异常、早产、窒息程度重、低出生体重儿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用氧浓度>40%是窒息患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疾病,各器官损害是窒息造成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后最容易损伤的器官是肺,其次是心脏和脑,心肺脑三种脏器损伤也是导致窒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新生儿窒息后常发生多器官损伤,尤其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患儿。(3)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伤表现形式多样,临床中常需借助各器官功能监测的辅助检查加以识别,以提高多器官损害早期诊断率及协助评估损伤程度。(4)窒息死亡患儿常为多器官损害者,且器官损害个数常≥3个,并常同时损伤心、脑、肺三大脏器中的两种。(5)新生儿窒息后发生多器官损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重度窒息、复苏用氧浓度>40%以及胎盘异常、孕母年龄≥35岁或孕母患有高血压疾病或孕期先兆流产病史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其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复苏时用氧浓度>40%是导致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新法复苏、积极防治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熟悉窒息患儿各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加强各器官功能状态监测以及早期诊治各器官损害可减少多器官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窒息患儿病死率。

孙博[5](2021)在《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相关并发症对象和方法:选取2017年1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单胎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153例作为观察组(即巨大儿组),并选取同期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3999 g)70例作为对照组(即正常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1、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孕次、产次、胎龄、新生儿性别、母亲孕期是否存在血糖升高(包括GDM和PGDM);2、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包括剖宫产分娩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NRDS;3、在巨大儿组中,根据巨大儿的母亲是否存在妊娠期血糖升高,将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和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HIE、NRDS、新生儿肺炎、心肌肥厚、新生儿低血糖、血栓形成。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频率[n(%)]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男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次>1次、产次>1次、胎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上述具有显着差异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显示,妊娠期血糖异常(OR值5.487)、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OR值3.123)、孕前BMI>24.12kg/m2(OR值2.466),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观察组的剖宫产分娩率、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观察组(巨大儿组)中,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的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HIE、心肌肥厚、血栓形成、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加、孕前BMI、男胎、母亲年龄。2、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孕前BMI>24.12kg/m2(孕前超重)。3、巨大儿剖宫产分娩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从高到底依次为: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4、与母亲妊娠期血糖正常的巨大儿相比,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的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其几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心肌肥厚、HIE、臂丛神经损伤、血栓形成。

何东梅,黄杜仙,肖坤茂,高杨[6](2021)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医院收治的10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入选对象一般资料和预后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0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中预后不良率为26.47%。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娩孕周、CT分度、5 min Apgar评分、产程异常、羊水异常、胎心异常、新生儿窒息、妊娠高血压、新生儿呼吸暂停、脑干症状、强直性惊厥、剩余碱(BE)值及pH值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CT分度、妊娠高血压及强直性惊厥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T分度、妊娠高血压及强直性惊厥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高度关注和分析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改善新生儿预后的敏感指标和状况。

吴靖[7](2021)在《基于ROC分析血清Cys及NANB评分预测HIE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清半胱氨酸(Cysteine, Cys)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Neurobehavioral Assessment, NANB)评分预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01~2019-01收治的6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健康新生儿50例。统计两组儿童基础资料,包括性别、胎龄、日龄、体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液肌酐(Creatinine, Cr)、Cys及NANB评分。绘制ROC曲线分析Cys、NANB评估HIE的价值,最后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Cys、NANB是否为HIE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新生儿性别、胎龄、日龄、体重、SBP、DBP、ALT、AST、BUN、C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E患儿组Cys水平显着高于健康新生儿组,NANB评分显着低于健康新生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Cys、NANB的下曲线面积分别为0.959、0.911。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明Cys>1.605、NANB评分≤35.390是HIE的危险因素。结论:HIE与Cys、NANB有一定相关性,Cys、NANB可成为早期评估新生儿HIE的重要指标。

刘珍,赵延凤,魏莹亚,孙晓敏[8](2020)在《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发生HIE的40例健康新生儿,将其纳入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发新生儿HIE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母体合并妊高征、妊娠期贫血以及新生儿为早产儿、胎位不正、脐带异常、发生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母体合并妊高征、妊娠期贫血以及新生儿为早产儿、胎位不正、脐带异常、出现宫内窘迫、羊水污染是新生儿发生HIE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母体合并妊高征、妊娠期贫血以及新生儿为早产儿、胎位不正、脐带异常、出现宫内窘迫、羊水污染是新生儿发生HIE的危险因素。

潘颖怡[9](2020)在《孕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地中海贫血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广东地区,慢性HBV感染和地中海贫血是妊娠期可能合并的两种高发疾病,但两种同时合并是否会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两种疾病同时合并是否增加母体及胎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通过构建预测模型准确判断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分娩的孕妇17 774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同时合并地中海贫血和慢性HBV感染孕妇共57例(地贫+乙肝组);从患有地中海贫血孕妇样本中随机抽取57例(地贫组),从患有慢性HBV感染孕妇样本中随机抽取57例(乙肝组),从非地贫非慢性HBV感染孕妇样本中随机抽取114例(简称双非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肝肾功能、血常规、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合并症、胎儿及新生儿分娩时情况、新生儿不良事件。检测不同组别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别,筛选出可能引起不良事件的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回归系数、P值、OR值、95%CI)与不良事件的相关性;若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指数>0.7),则绘制列线图,形象展示预测模型。结果:四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初产妇、高龄产妇、剖宫产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说明四组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地贫+乙肝组在孕期第24至28周餐后1h血糖显着高于双非组(8.45±1.68 vs.7.44±1.56,P=0.001)。地贫组产后24h内出血量显着高于双非组、乙肝组、地贫+乙肝组(分别为381.49±151.24 vs.305.39±100.56,P<0.001;381.49±151.24 vs.314.64±102.16,P=0.003;381.49±151.24 vs.329.39±126.75,P=0.019)。四组人群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地贫组、乙肝组、地贫+乙肝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均显着高于双非组(分别为21.05%vs.2.63%,P<0.001;10.53%vs.2.63%,P=0.012;17.54%vs.2.63%,P<0.001)。各组孕期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发育指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头围和身长等基本参数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四组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脐带异常等新生儿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新生儿住院疾病中,地贫+乙肝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疾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三组(分别为12.07%vs.5.22%,P=0.001;12.07%vs.0%,P<0.001;12.07%vs.5.17%,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地贫、乙肝、地贫合并乙肝、妊娠期高血压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能够正确预测89.96%的孕妇是否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模型的敏感度为14.29%,特异度为99.13%,C指数为0.759,具有较好的预测判断能力。地贫合并乙肝、孕周为新生儿总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该模型能正确预测57.29%的新生儿是否出现不良事件。模型的敏感度为53.80%,特异度为61.54%,C指数为0.587,该模型预测判断能力不佳。结论:(1)地贫+乙肝组在孕24至28周餐后1h血糖的水平最高,并且显着高于双非组。地贫合并乙肝可以显着损害妊娠女性的糖耐量,造成糖代谢功能下降,很可能是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地中海贫血孕妇分娩前贫血显着,分娩时却出血量更多,造成贫血进一步加重。这类患者更应该注意产前及产后管理,避免产后大出血发生。(3)乙肝和地贫在没有出现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和贫血时,并不会影响胎儿发育,也不会增加新生儿不良事件,但地贫合并乙肝可能造成新生儿缺血性心肌损害疾病发生率增高。(4)孕妇年龄、地贫、乙肝、地贫合并乙肝可增加孕妇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绘制了列线图,可预测某孕妇罹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这类孕妇在临床上应加强孕期血糖的监测,从而及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并及早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陈一宁[10](2020)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2019年4月成都和深圳两所医院新生儿病区收治的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多器官损害,分为病例组(n=130)和对照组(n=152)。按照相关规定收集两组病例的新生儿一般情况[性别、胎龄(Gestational age,GA)、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胎数、脐带情况、羊水情况、胎儿宫内生长情况、窒息程度]、母孕期相关情况[孕母年龄、既往有无死胎及死产史、孕期贫血情况、甲状腺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GH)、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以及分娩相关情况[分娩方式、阴道助产、急产、第二产程延长、孕母全身麻醉、胎儿窘迫(Fetal distress,FD)、胎位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胎盘早剥、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分别进行基本资料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282例窒息新生儿中,病例组130例(46.10%),对照组152例(53.90%)。病例组中脑损害113例(86.92%),心脏损害110例(84.62%),肺损害69例(53.08%),肾损害46例(35.38%),肝损害28例(21.54%),胃肠损害21例(16.15%);对照组中无器官损害68例(44.74%),脑损害40例(26.32%),心脏损害16例(10.53%),肺损害14例(9.21%),胃肠损害8例(5.26%),肾损害3例(1.97%),肝损害3例(1.97%)。(2)重度窒息组多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中脑、心脏、肺、肾、肝脏、胃肠各个器官损害发生率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脐带异常、重度窒息、第二产程延长、胎儿窘迫,胎位异常、胎膜早破等8个影响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窒息(P<0.05,OR=6.511)、胎儿窘迫(P<0.05,OR=4.114)、早产(P<0.05,OR=2.577)、脐带异常(P<0.05,OR=2.513)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度窒息、胎儿窘迫、早产、脐带异常为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的产前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产前资料分析
    2.2 影响新生儿HIE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2)儿童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临床资料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危险因素
    2.4 磁共振表现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3.2 危险因素
    3.3 MR表现
    3.4 本课题的创新性及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窒息与脐血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伦理审查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窒息新生儿继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
    2.3 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及主要死因分析
    2.4 器官损害个数对窒息患儿预后的影响
    2.5 窒息新生儿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讨论
    3.1 窒息和器官损害发生发展机制
    3.2 新生儿窒息的多脏器损害
    3.3 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治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1 巨大儿发生的机制
    2.2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2.2.1 妊娠期糖尿病
        2.2.2 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早期体脂率
        2.2.3 孕期食量、孕期体重增长值
        2.2.4 产前体重、产前BMI
        2.2.5 新生儿性别
        2.2.6 孕妇年龄
        2.2.7 孕次、产次、孕周
        2.2.8 孕妇孕期身体成分
        2.2.9 巨大儿分娩史
        2.2.10 其他
    2.3 并发症
        2.3.1 产妇并发症
        2.3.2 新生儿并发症
    2.4 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相关高危因素的比较
    4.2 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3 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的 ROC 曲线分析
    4.4 巨大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4.5 巨大儿中对其母有无妊娠期血糖升高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5.2 巨大儿相关并发症
    5.3 母亲糖尿病对巨大儿并发症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预后评价标准[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情况
    2.2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2.3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变量赋值
    2.4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7)基于ROC分析血清Cys及NANB评分预测HIE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新生儿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
    2.2 Cys、NANB预测HIE的ROC分析
    2.3 HIE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
3 讨论

(8)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影响新生儿发生HIE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新生儿发生HIE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9)孕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地中海贫血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情况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
    资料收集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慢性HBV感染合并地中海贫血对母体妊娠结局的影响 2
    慢性HBV感染合并地中海贫血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3
    慢性HBV感染合并地中海贫血对妊娠不良结局影响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讨论 1
    地中海贫血和慢性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
    妊娠期高血压和血糖异常的比较分析 3
    分娩后出血情况及分娩前后贫血的比较分析 4
    分娩前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的比较分析 5
    地中海贫血和慢性HBV感染对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影响 6
    地中海贫血和慢性HBV感染对婴儿生长发育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7
    妊娠期糖尿病及新生儿发生不良事件的预测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词表索引 致谢

(10)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的产前影响因素分析[J]. 朱梦茹,张小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34)
  • [2]儿童动脉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 白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脐动静脉血气分析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研究[D]. 李小琴.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周小敏. 三峡大学, 2021(01)
  • [5]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D]. 孙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6]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何东梅,黄杜仙,肖坤茂,高杨. 全科护理, 2021(11)
  • [7]基于ROC分析血清Cys及NANB评分预测HIE的价值[J]. 吴靖.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02)
  • [8]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 刘珍,赵延凤,魏莹亚,孙晓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0)
  • [9]孕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地中海贫血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研究[D]. 潘颖怡. 暨南大学, 2020
  • [10]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陈一宁.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