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邓小平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文选论文

略论邓小平理论的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内容广博、深刻,富于创新,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以下特点,来从宏观总体上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一、抓住本质,合乎规律的科学性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概括一方面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在对社会主义认识方面的新突破,同时,也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抓住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构建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科学体系的科学性特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而且描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轮廓。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直接按劳分配,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等等。这些构想,奠定了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并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很难以完全纯粹和统一的形式实现全社会占有;社会主义社会很难按照统一的计划安排生产;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等。于是就有了一个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问题。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我国长期以来采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这种体制在其建立初期能比较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一系列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如: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官僚主义、忽视商品生产,劳动生产力低下等。中国还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走了一段痛苦的弯路。

回顾社会主义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我们的问题往往都出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就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依据实践和探索,邓小平以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揭示了社会主义许多基本内容和要求,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迄今为止最科学最精辟的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功能和基本价值,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就是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充分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又实行社会共同占有财富原则,不允许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剥削;它还告诉我们:不要把计划经济等非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来固守,这为我们多样化地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奠定了基础。正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邓小平建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十年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及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

二、着眼现实,发展经济的务实性

邓小平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出发,特别强调,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相当落后这个事实。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就是: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后列、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在粮食、就业、教育等方面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等等。正是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三大明确适时地提出了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一方面,确认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它又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2页。)从这一主要矛盾出发,邓小平从不同角度,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底子薄,处于初级阶段,要求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要求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竞争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要靠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等。可见,邓小平理论是那么迫切地强调发展生产力。在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确认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都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无不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从实际出发,着眼现实,发展经济的务实性特点。

三、坚持真理,科学创新的开拓性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观点的同时,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过时或不完全科学的观点,并抛弃了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某些扭曲和错误的认识,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增添了许多崭新而又精辟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邓小平理论具有了“新”与“活”的气息,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坚持真理,科学创新的开拓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自身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吸收新的精华,充实新的内容,展示新的风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是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毛泽东思想,正如他自己指出的:“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页。)“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面临的都是新事物、新问题,经验靠我们自己创造”,(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3页。)“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都要有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7页。)邓小平充分估计到改革过程中的风险,但他勇于面对风险,他深信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他强调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3页。)邓小平认为,没有一点胆略是不行的,但“这个胆略是要有基础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没有点勇气是不行的,这个勇气来自人民的拥护”。(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7页。)这样,革命的胆略是建立在科学的认识上,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保证了创造的科学性。正是有了这种甘冒风险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有了这种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敢试,敢闯的精神,才有了一系列的理论上的科学创新,才有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诸如,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观点,“三个有利于”的科学标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一国两制”的战略思想等,以及在一系列新观点基础上构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就是这样,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出新的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因而使他的理论具有了鲜明的开拓性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四、人民至上,坚持宗旨的人民性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出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正是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邓小平才敢为天下先,能为天下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实事求是的可贵探探,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深深体现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人民至上,坚持宗旨的人民性特点。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照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行事,他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接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2页。)他“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注: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他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尺度,确立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利益为立论基础,阐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天天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党的基本路线之所以不能变,是因为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总之,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足点是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这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人民至上,坚持宗旨的人民性特点。

五、把握全局,眼界宽广的世界性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一概括,集中反映了邓小平理论以宏大的视野观察世界,把握全局,眼界宽广的世界性特点。

邓小平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眼界始终非常宽广,胸怀始终非常开阔,他总是密切关注世界发展的各种新情况、新动向、新趋势,高屋建瓴,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并使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要世界历史依据,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产生的世界历史基础。邓小平就是这样不断追踪着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把中国的矛盾和问题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时代的范围内加以考察,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上找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设计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由此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成为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主义,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进入世界市场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这一切不仅使得邓小平理论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使邓小平理论具有世界意义。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已经完全成熟并具有丰富阅历的世界资本主义并存、竞争,从长远看,预示着世界资本主义的最终走向;另一方面,给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邓小平理论的若干理论原则为世界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例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意味着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军事竞争让位于综合国力的竞争,使社会主义国家认识到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世界社会主义者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更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一个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旧模式到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新模式的过渡阶段。所有这一切,无不体现着邓小平理论这种把握全局,眼界宽广的世界性特点。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理论的特点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