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方某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2×104m3/d),工艺采用改良型A2/O+高效混凝沉淀+V型滤池+超滤处理工艺,目前实际处理水量为1×104m3/d,因受外界进水水质冲击影响,引发了污泥丝状菌膨胀,通过工艺运行控制,污泥膨胀问题得以解决,出水稳定达标到北京市地方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的B标准。
关键词:丝状菌膨胀;改良型AAO工艺;达标排放
1 项目概况
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4×104m3/d,其中因水量较少,日处理规模为1×104m3/d。2017年7月,受北方强降雨天气影响,明渠收集的雨水大量进入泵站,进水水质浓度较低,可生化性较差,对生化系统造成冲击,导致污泥发生污泥丝状菌膨胀,到10月份,污泥膨胀日益严重,随后通过对工艺调控,逐步控制了污泥膨胀,在2018年6月工艺基本恢复正常,保证了水质正常达标。
2 进、出水质与工艺路线
根据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2017年5月1日-2018年9月31日进、出水水质。具体是BOD5、SS、CODcr、NH3-N、TP、TN的实际进、出水平均值分别为:进水:137.3mg/L、347.3mg/L、349.8mg/L、40.8mg/L、7.71mg/L、54.1mg/L;出水:0.9mg/L、3.0mg/L、17.2mg/L、0.2mg/L、0.16mg/L、8.8mg/L,去除率分别为99.34%、99.14%、95.08%、99.51%、97.92%、83.73%,全部达到排放要求。
工艺路线说明:污水经过预处理之后,进入二级生化系统,生化采用预缺氧+两级AO,该工艺具有灵活配水优势,可以根据二沉池出水总氮、总磷排放情况调节进水比例分配,根据缺氧池硝酸盐浓度调整内回流液的流量及比例,强化脱氮效果。经过生化处理完成后,经过二沉池沉淀的出水再进入三级深度处理,深度处理为高效混凝澄清池+V型滤池+超滤膜过滤,深度处理主要根据二沉池出水水质变化情况投加药剂、控制出水总磷及SS,同时去除少量其他污染物。
3 工艺调控及运行效果分析
3.1 MLSS、SVI及SV30分析
受2017年7、8月雨季下雨进水冲击,从9月开始SVI、SV30逐步上升,到了11月SVI达到196ml/g,SV30达到96%,污泥发生严重的丝状菌膨胀,造成二沉池泥水分离困难。在污泥丝状菌膨胀期间(2017年11月-2018年4月),产生的大量丝状菌泡沫及老化污泥全面覆盖在曝气生化池及缺氧池表面,产生一系列生产问题:如曝气池溶解氧较低、,板框压滤机药耗增加,二沉池出水水质较差,高效混凝池中的铁氧投加量增加等问题。
在此期间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大了污泥排放量,同时增加曝气溶解氧,好氧池末端溶解氧基本维持在5mg/L左右。期间因为进水浓度较低,进入冬季后曝气池混合液水温较低,冬季水温基本在15℃以下,1月-2月期间水温低至12℃以下,在低温、低负荷环境下,为了保证脱氮效果,污泥浓度基本维持在5000mg/L左右,因水量较少,二沉池有充足的水利停留时间,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
进入3月中旬以后,气温开始回暖,从曝气池表面观察,能看到小范围的“曝气水面”,同时缺氧池表面漂浮的大片腐败污泥逐步解散,到4月底,曝气池表面污泥泡沫层逐步消减,“曝气水面”在池壁周边优先出现,SVI、SV30有下降趋势,镜检发现丝状菌缩短,变细。5月随着气温上升,曝气池水温平均为20℃,SVI、SV30逐步减低,SVI下降趋势明显,到5月底为146ml/g,说明污泥丝状菌膨胀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活性污泥优势菌不断增加,SV30变化幅度较小,主要是污泥因设备故障无法正常排放,造成污泥浓度升高,5月平均达到6547mg/L,从6月初开始到7月底,随着丝状菌逐步减少,污泥浓度下降,SVI下降趋势明显,SV30也恢复到正常水平,7月平均污泥浓度、SVI、SV30分别为4781mg/L、100ml/g、45%,镜检发现丝状菌已经基本消失,各类水质指示型微型后生动物数量逐步增加,说明污泥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从以上污泥开始膨胀、中间环节到逐步恢复分析可知,2017年7-8月雨季低负荷雨水水质对活性污泥冲击影响非常明显,主要是雨水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后造成了活性污泥结构,原来存在的菌胶团微环境被雨水破坏,在2个月时间内就发生了严重丝状菌膨胀,并且持续到2018年5月,整个过程历时9个月,给生产运行及生产成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2 COD、NH3-N去除效果分析
COD和氨氮的去除主要和曝气量有关,在污泥膨胀阶段,通过控制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可以实现COD和氨氮出水达标。因外界水质环境发生变化,2018年2月开始,进水COD从2月份的395.7mg/L降低到6月份的191.2mg/L,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低浓度COD不利于污泥活性增长,尤其是在污泥丝状菌膨胀期间,低负荷不利于菌胶团生长,有利于丝状菌生长。从图3-2分析,污泥膨胀期间出水COD基本稳定在17.16mg/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期间进水氨氮基本维持在40mg/L左右,出水氨氮维持在0.3mg/L,说明丝状菌膨胀期间,出水水质可以达标。
3.3 COD/TN、BOD/TN与TN去除效果分析
总氮的去除受进水COD、BOD影响较大,按照相关文献及科研实验研究表明,进水COD/TN大于8时,总氮去除才能彻底完成,小于5时,会影响总氮去除,甚至总氮去除效率更低。在两个雨季阶段2017年和2018年8-9月,受低负荷水质影响,出水总氮明显增高,COD/TN、BOD/TN相关性较好,从2017年10月到次年2月,出水总氮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OD/TN在5.5-7.5之间,BOD/TN在1.7-3.3之间,在2017年10月出水总氮最高平均值为13.8mg/L,到次年2月份逐步降低到10.2mg/L,该阶段为丝状菌快速增长到膨胀严重阶段,污泥浓度逐步升高,根据后期运行效果分析,冬季水温较低时,污泥浓度维持在5500mg/L有利于总氮去除。从2017年10月份污泥浓度升高后,总氮去除率提高,出水总氮逐渐降低,到2018年2月底出水总氮为4.96mg/L。从3月份开始,受外界环境影响,进水COD、BOD持续降低,2018年9月份平均进水COD/TN、BOD/TN为3.39、1.61,但是随着气温回升,出水总氮逐步降低。在2018年3-6月份基本稳定在5.1mg/L-5.4mg/L之间,到了2018年7-8月为周期雨季天气,降雨对活性污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在降雨较严重期间,少量进水,且在期间污泥浓度维持在5000mg/L-6000mg/L,抵御了外界环境的冲击,到了9月份雨季之后,出水总氮恢复了正常环境。
3.4 TP去除效果分析
进水总磷在2017年8月之前大于6mg/L,出水最大值为在8月份达到0.41mg/L,主要是在2017年7月之前污泥浓度过高,排泥不及时,污泥浓度大于6000mg/L,加之进水总磷浓度较高等因素引起出水总磷超标。从2017年9月到次年5月份,进水总磷基本维持在6mg/L-8mg/L之间,出水总磷基本在0.2mg/L以下,二沉池出水总磷波动较明显,2017年12月最大平均值为1.54mg/L,2018年5月份最小值为0.8mg/L,2018年5月之后,进水总磷进一步降低,基本在5mg/L以下,出水总磷最大值为0.13mg/L,二沉池出水总磷波动较大,在2018年7-8月份较高,最大值为1.73mg/L。
我厂出水总磷主要以生化处理为主,化学除磷为辅,当生化处理效果不佳时,在二沉池出水投加铁盐,通过化学法除磷去除。从以上分析可知,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4月,二沉池出水总磷随有波动,但是相对稳定,基本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从208年4月开始,随着污泥丝状菌增长下降,污泥活性逐步恢复,二沉池出水总磷达到了非常明显的去除效果,在5-6月期间平均值为0.84mg/L。随着7-8月份雨季到来,虽然污泥膨胀问题基本解决,但是雨季对总磷的去除造成了一定冲击,低负荷的水质因碳源不足,对生化池厌氧、缺氧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造成了巨大冲击,根据我厂运营经验分析,当厌氧池氧化还原电位在-200mv以下,缺氧池在-100mv以下,系统总氮、总磷去除效果最佳,由于雨季雨水进入破坏了厌氧、缺氧环境,造成了氧化还原电位升高,厌氧释放磷、缺氧反硝化受到影响,因此造成了总磷、总氮上升。
3.5水温对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影响分析
从图3-5可知,曝气生物池温度随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每年5月到10月水温基本在20℃以上,每年11月份开始气温逐步降低,次年1-2月水温基本在12℃以下,到了4月底,水温开始升高达到了20℃。脱氮除磷工艺中,低温、低负荷环境有利于丝状菌优势生长,菌胶团细菌生长处于劣势,这也是在大部分污水厂容易在冬季及初春季节容易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
SV30、水温变化趋势有很好的相关性,从2017年9月开始,随着水温降低,SV30逐步升高,在整个冬季SV30基本维持在90%以上,丝状菌生长趋势明显,从2018年4月开始,随着水温回升,污泥丝状菌生长繁殖趋势降低,SV30逐步降低,到6月活性污泥逐步恢复正常。
3.6溶解氧对丝状菌膨胀的影响分析
研究表明,在冬季,低溶解氧环境下,丝状菌及优势菌生长效率均较低,但是优势菌降低幅度更大,这就给丝状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生产环境,从本项目数据分析,溶解氧浓度的提高对丝状菌的控制是否有积极作用还不能十分肯定,因为在冬季是污泥膨胀爆发的活跃阶段,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原因也较为复杂,丝状菌膨胀得到控制的因素也无法肯定是哪个因素起决定作用。在溶解氧提高的阶段,丝状菌生长并没有继续扩大,随着温度的回升,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在冬季,丝状菌爆发阶段适当提高溶解氧浓度对丝状菌的控制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
4 结论
4.1丝状菌生长容易在冬季水温较低、进水水质浓度较低,受外界环境冲击后大量繁殖。2018年虽然雨水进入影响了进水水质,通过对外界环境进行了有效控制,减缓了对工艺的有效冲击,基本抑制住了丝状菌膨胀再次发生,说明通过控制外界环境,加强内部工艺管控,是能够有效防止污泥膨胀发生。
4.2随着水温升高,活性污泥菌胶团微生物群优势逐步增强,在较高的水温环境下,丝状菌的生长繁殖处于劣势,因此污泥丝状菌生产逐步得到控制。低溶解氧浓度有利于丝状菌生长,因此在冬季应相应提高溶解氧浓度,以提高优势菌的生长环境。
4.3本工艺活性污泥系统受外界冲击对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引发丝状菌膨胀,通过内控手段管理,调整工艺方式,恢复了活性污泥系统,且在运营期水质达标排放,有效解决了冬季丝状菌膨胀对工艺的冲击。
论文作者:杨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污泥论文; 丝状论文; 浓度论文; 水温论文; 水质论文; 溶解氧论文; 工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