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热点问题探究论文_陈名锋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热点问题探究论文_陈名锋

博罗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516100

摘要:城市道路不仅是交通设施,还承担着生活、景观、管线载体等众多功能,甚至有人将其比喻为城市的名片,然而不少城市道路存在着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的问题,这些问题与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热点;问题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承担着人与车辆通行的重要功能。城市道路就像蛛网一样联系着城市的各个地区,满足人流、物流的各种交通需求,同时也在展示城市的景观特色、营造城市的线性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道路之于城市,犹如人体的奇经八脉,阻滞不通则疾病缠身,交通拥堵、事故频发就是城市的疾患之一,给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困扰。在城市建设中,虽然道路越修越长,路面越来越宽,然而路网效能并没有显著提升,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但道路规划设计肯定也存在偏差,因此本文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1.1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缺乏人性关怀

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理念以满足机动车的交通需求为主,很少考虑行人的感受[1]。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不能混为一谈,过分重视车辆行驶线形等指标,行人路权得不到保障,不仅交通安全成问题,也导致城市道路交通效能低下,进而产生交通拥堵等问题。

1.2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街”、“路”不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第7.1.3条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实际上按功能区分,以商业服务为主、人流聚集的通道应称为“街道”,而以满足客流、物流流通需求的通道则应称为“道路”。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个误区是主干路两侧布置了大量商业服务设施,车行道上又有大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为避免人流侵入车道,不得不在车行道两侧设置栅栏等隔离设施。这样看似保证了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但却影响了商业服务、公交乘车的便利性。

1.3城市土地开发与道路交通容量之间不协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尤其是中心城区居住和就业人口高度集中,商业与生活服务设施大量兴建,使中心城区成为人气旺地,所以中心城区土地开发诉求比城市其他地区更高[2]。但另一方面,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人均道路资源却在下降,可以说交通供需不平衡是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根源。

1.4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横断面设计不合理,缺乏特色和灵活性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第5.2.1条将城市道路横断面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形式断面。但实际上这几种断面形式很难满足城市建设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主要依据道路红线进行控制,由于这样一条无形控制线的存在,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只考虑红线范围内的事情,红线外的情况几乎不考虑,导致人为隔离了城市街道空间的完整性。而且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考虑横断面型式、车道数、隔离带及宽度、位置,很少考虑沿路景观、街道特色等内容。道路横断面型式往往千路一面,缺乏灵活性和变化使路与路之间缺乏识别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改进提高措施探讨

2.1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合理分配路权

城市道路与公路相比,承载着更多的行人流量、景观要求,所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更多考虑人的需求,在用地、空间尤其是路权分配上,应根据道路等级进行合理分配。在路权分配上应转变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的观念,更多的关注行人和公共交通的路权分配。按照从街坊路、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到高速路的顺序,步行、自行车交通、静态交通的路权分配等级逐渐下降,而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的路权分配等级逐渐提高,反之亦然。确定路权分配后,再根据空间功能,合理分配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机动车及其他空间。然后根据各个交通系统设施供应能力的量化分析结果,制定交通组织设计的方案,并为后续道路工程设计提供更合理的依据。同时还应结合城市特点,考虑城市景观风貌、建筑特色等的设计。

2.2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根据服务对象合理设置道路类型

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道路的服务对象。明确道路服务对象后,再合理设置道路的功能。根据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可分为生活服务型道路、商业服务型道路、园林景观型道路等类型。生活服务型道路的服务对象以上下班族为主,通常采用一条主干道配两条支路的形式。主干道上应专门规划公交车道和人行道,并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支路上车流量较小,可以不设非机动车道,但需设人行横道。商业服务型道路主要服务对象是购物的行人,所以应重点考虑行人的安全和通达能力,一般可设置双向四车道,并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缓冲带,为满足购物人群的乘车需求,可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园林景观型道路的服务对象是休闲娱乐的步行市民,一般采用两幅路形式,并设计开放式绿地广场,人行道要宽阔,绿化率要超过40%。

2.3 协调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容量关系的策略

解决城市交通供需失衡的方法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增加道路资源供给,也就是通过新建道路的办法解决交通失衡问题;二是通过限制需求,也就是限制出行人数与车辆数量的方法缓解交通拥堵。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大规模兴建道路实施难度较大,而且实践业已证明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供给的办法也很难行得通,因为更大的交通供给往往驱动更多交通需求的产生。当然,通过限制需求解决问题是任何一个城市管理者不希望看到的。因此,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源头上想办法,这就是土地开发强度要与交通资源的发展相适应。换句话,也就是要避免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城市空间资源利用不均衡的问题出现。土地开发强度受用地性质和用地面积这两个因素制约,并通过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反映出来,所以为了使土地开发与交通容量协调,通过调整地块规划出入口位置与数量均衡交通分配,通过降低土地容积率、改变用地性质降低交通生成量和生成率。

2.4 因地制宜规划设计道路横断面,满足道路多样化需求

首先,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对道路进行功能定位。道路的基本功能包括交通功能、生活功能和游憩功能,这些功能每条道路都有,但功能强弱却不相同,例如商业服务型道路游憩功能强,而交通、生活功能弱,生活服务型道路生活功能强,交通、游憩功能弱。然后对道路使用者进行分析,合理处理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分配三者的使用空间权。但同一条道路属性具有多重性,而空间大小又受到限定,这就需要根据道路空间的总体定位进行取舍,且道路断面型式应当不拘一格,例如非对称断面的应用,突破红线限制,合理利用建筑后退空间等。总之因地制宜规划设计道路横断面,满足道路多样化需求。

3 结语

城市道路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资源,然而能否满足城市的需要考验着道路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的效能,应改变传统车本位的观念,多从有利于城市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出发,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以提高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出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傅城.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06):96-98.

[2]宋程. 基于交通系统剩余容量分析的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30(6):131-135.

论文作者:陈名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热点问题探究论文_陈名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