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期货市场大盘点——唤醒期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货市场论文,年中论文,大盘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年关将近,期货市场经过了整整一年的热望后,结果没有一个新品种上市;没有一项新业务被允许开展;管制味道浓郁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修改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手续费的竞争却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股市的萧条也打消了期货公司非主营业务收入的希望;对于不断披露出来的稳定增长的交易量,苦苦挣扎的期货公司露出“多收了三五斗”后的苦笑
风从海外来
有关领导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时讲话:“自1990年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相继成立,中国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上海黄金交易所宣告正式开业,说明中国主要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部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仔细寻找,没有期货市场,更没有提到三家期货交易所。
在国内期货市场一片沉闷的空气中,全球期货巨头的轮番访华成为一个亮点,期货巨擘梅拉梅德选择在今年访华,建议中国加入WTO后能够及早推出金融期货,或许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紧随梅拉梅德之后的,是伦敦金属交易所主席洛德·巴戈里爵士和首席执行官西蒙·J·N·希利、NYMFX主席文森特·维奥拉。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期货业顶级人士不约而同地来访,在中国的期货史上还是第一次。作为各自利益的代表人,他们的眼光更多关注中国巨大市场所蕴藏的无限商机。伦敦金属交易所主席来中国的便肩负着一个主要目的——游说中国政府为中国企业发放更多的境外期货交易的资格牌照。梅拉梅德则请求中国政府对国外投资人和经纪公司放开中国的期货市场。
虽然对外开放是符合市场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途径,但开放的过程仍充满了迟疑。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在正式的开放之前,大量的投资者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在境外从事期货交易。
与巨头们的请求相回应的是,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叶春和在10月底的一次国际期货论坛上表示,为了满足境内企业日益增大的利用国际期货市场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的需求,中国证监会正在考虑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通过境外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同时中国证监会还正在对境外机构进入中国期货市场的条件进行研究。话音刚落,全球最大的期货公司Refco公司11月正式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蕴育生机
或许批发市场的活跃能带来一点启示。这些批发市场的管理者很多曾经是期货市场的实践者。在国务院严格把守期货交易品种审批的情况下,国家质检总局9月份一纸《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将琼胶市场、广西糖市场、杭州丝绸市场等批发市场进行的期货交易机制合法化了。对于市场投资者、大量机构和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只要能够通过期货交易进行保值和投资,到哪个交易所、受谁监管并不重要。
一样的情况存在在外汇期货市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两的宝”外汇期权,成为我国除国债期货外的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相对比,研究了7年期权交易的郑州商品交易所还为了小麦期权的模拟交易向中国证监会苦苦地打着报告。证监会同样有苦难言,递交给国务院的玉米棉花期货报告,被批示可以准备,等待时机推出。但何时是时机?
期货市场的发展,难道需要另辟途径的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