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0 引言
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古建筑与传统文化结合为切入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通过挖掘文化、感情培养、体系构建等环节或途径,最终实现古建筑营造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研究目标。
1.挖掘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古建筑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如雄壮的万里长城、瑰丽的故宫、隋代的石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古建筑在总体布局、单体结构、艺术装饰等各个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创造力的实物见证。
1.1把握传统建筑技术传承的脉络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均由匠人营造,建筑技术一直由师徒相传,世代相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建筑的营造者一直处于匠人的地位,却在世界上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成就。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匠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匠人"主管测量、都市规划、礼制、建筑设计、仓库、道路、井田、沟渠等工程……这是文字最早对建筑技术的论述,中国匠人世代相袭,师徒相传的教育制度在历代出现了众多显赫杰出的人才。如春秋时鲁班、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得、北宋初喻浩等。
1.2了解中传统建筑的典籍
中国古代建筑教育及传承中,可供参考的典籍也很少,只有《考工记》,它是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后世又称《周礼·冬官》,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文献。之后,明清陆续才有:
《鲁班经》原名《鲁班经匠家镜》,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营造法式》北宋李诫所编修,内容侧重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并有详图。
《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设计规范,共74卷,雍正十二年(1734年)刊行,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发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书。
《清式营造则例》,中国近代建筑家梁思成研究清代建筑的专著,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他以清工部《工程作法》为依据,访问了参加过清官营建的匠师,收集了工匠世代相传的秘本,以北京故宫为标本,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等。
与如海浩瀚的中国古代建筑相比,遗存的典籍可谓少之又少,但恰恰是这些典籍中以"不变应万变"的规矩和一代代人的传承,承载了中国大地的建筑脉络。
2.注重对古建筑的感情的培养
中国传统建筑在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人与建筑与自然宇宙相同的构的"宇宙意识",具有人与自然相亲和的传统文化特点,使中国建筑文化的哲思境界和美学意蕴显得深邃而气度不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针对古建筑与设计师心理距离比较远的实际情况,必须让设计师首先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有感情,设计才能够深入,应当看到,当前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理念和行为准则的迁移和回归,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
我们注重在面对设计师设计传统建筑技术时的心理因素,决不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注重结合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让设计师带着感情设计。毋庸置疑的是,古建筑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古建筑保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实践来看我们还是应该树立全面系统的观念,让年轻的设计师能正确认识到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是有着血肉联系的,从而主动地去改造和吸收传统,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时代,为时代服务,则传统的建筑技术绝不会成为包袱,而只能是宝贵的财富,绝不会是阻力,而只能是积极的动力。
3.古建筑营造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
3.1.BIM技术在古建筑模型创建中的应用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完成后应用CAD绘图效率较低、容易出错、修改工作量大的问题,应用BIM软件通过族文件来建筑古建筑信息模型,提高了古建筑测绘的效率,使测绘成果的表达更直观、深入,促进古建筑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发展。
3.2古建筑木装配式榫卯结构在钢结构装配式中的应用
现在我们国家大力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其实我国很多古建筑就是预制装配式建筑,这些古代的建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榫卯。它其实就是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可是现代建筑越来越高,更多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解决的办法就是可以采用古建筑木装配式榫卯结构在钢结构装配式中进行应用。
3.3现代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技术中的应用
传统的古建测绘方法是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而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以及一些文字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通过高密度的扫描点来表达和记录被测物体尺寸和形态的技术,点云数据是最为原始的测量数据,被测物体的三维几何信息都蕴含在点云数据中。立体模型可构建三维数字模型,作虚拟现实和模拟修复等应用,亦可制成各类工程图、结图、切面图等。
4结语
由于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仿建、维修古建筑的任务日趋繁重,我们通过发扬传统技术的合理部分,让古建筑营造技艺与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融合,建立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体系,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中古建筑文化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陈曼迪. 古建筑的建造方式与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J]. 四川建材,2013,(5)
[2] 马炳坚.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及保护修缮方法(上) [J]. 古建园林技术,2006,(3)
[3] 中国旅游报经济编辑部,四川省旅游局 刘思敏任啸.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路径选择[N]. 中国旅游报,2011
[4] 李扬. 做好古建大文化,开创"古今"新天地[A]. 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论文作者:纪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古建筑论文; 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论文; 匠人论文; 中国论文; 《科技尚品》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