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社会文化论文,国内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范围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以自身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 民经济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 响,特别是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总结归纳20世 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状况,并展望其研究趋势。
一、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历史回顾
旅游学研究肇始于西方国家,在我国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其中较早涉及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学者是徐崇云和顾铮(198 4)[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学者日渐增多。申葆嘉( 1992)通过对旅游活动过程特征的分析,探讨形成接待地社会压力的原因、因素及一些 旅游接待地社会压力的理论问题[2]。保继刚和楚义芳(1999)在其合著《旅游地理学》 中有一章节专门论述了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其中对旅游给接待地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文 化影响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3]。王雪华(1999)从旅游的文化交流特性来论述旅游影响 社会文化的机理,并从积极意义、负面影响以及影响的范围、程度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 行具体分析[4]。刘赵平(1999)构建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的框架[5], 并探讨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6]。杨俭波(2001)对旅游地 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7]。肖洪根(1992)从艺术商品化的角度论述了 旅游对接待地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8]。郑向敏(1996)[9]、马晓京(2002)[10]等人以民 俗风情和民族传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旅游给接待地在这些方面带来的影响。李经龙(2 003)等人从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示范效应、道德感的退化等9个方面对国内有关旅游对 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11]。在 理论研究方面,李建欣(1999)[12]、肖洪根(2001)[13]和宗晓莲(2001)[14]、周宵(200 3)[15]分别从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对旅游给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理论 分析。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 究,从起步之初就并非构建在对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防范研究上,而更多的是 针对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加以检讨和探因式的“后补性”研究。尽管参与该领 域研究的队伍逐渐扩大,但系统科学的研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尚未完全形成,与国外 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旅游对接待地的 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究其原因,是由于最初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发生兴趣并开展研 究的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领域的学者。一些学者在将国外有关理论引入国内的基础上 ,也进行了有关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机制的研究。
1.对国外有关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研究的介绍
(1)从旅游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国外旅游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旅游者 、旅游者与当地人的关系、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旅游的影响[16]。其中旅游的影响 是迄今为止旅游社会学研究得最多、最充分的领域,而且绝大多数的研究又都集中于东 道社区或社会的影响方面。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涉及面很广,李建欣(1999)将其归纳为 十个主题:在大背景下社区的混乱、人际关系的性质、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生活的节 奏、移民、分工、分层、权利分配、行为异常、风俗和工艺品。
现已移居国外的学者肖洪根曾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的研究进展进行过比较透彻而深入的 分析,在探讨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的基础上,将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 文化影响纳入以旅游群体为主体的宏观旅游社会学的范畴之内。他在《旅游社会学研究 初探》一文中指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旅游者对接待地社会 文化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活方式,②就业方式,③社会结构,④新“殖民主义 ”(Neo-Colonialism),⑤价值标准与道德[17]。肖洪根(2001)在他的另一篇综述性的 文章中,更为详尽地介绍了国外旅游社会学的理论研究状况,综合评述了国外主要的思 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其中的冲突批评理论(Conflict-critical Perspective),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Formalism,Phenomenology and
Ethnomethodology),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等理论流派的观点,是 研究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的介绍,对我国旅游学界 在这方面的研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分析 旅游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多 种理论、观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 化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的主流。1974年,首届旅游人类学研讨会在墨西哥城召开,会议 的主题就是旅游的影响研究。此后,该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但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 影响一直是主要议题。从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视角出发,人类学者认为旅游是 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它使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发生变化。其中的涵化理论
(Acculturation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等影响深远,被国 内外许多学者运用,以解释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案例。另外,“示范效应”、“商品 化”、“内化(社会化)”、“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等人类学概念,也在旅游的社会文 化影响的研究中被大量地使用。刘赵平(1998)就曾将发展阶段理论和涵化理论视为解释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传统理论,同时详细探讨了关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社会交换理论 ,并将该社会交换过程模型用野三坡旅游发展来证实检测。此外,周霄(2002)曾以人类 学为切入点,对民俗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析[18]。
2.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机制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吸纳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并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地 架构。刘赵平(1999)在全面总结分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旅游对接待地社会 文化影响的结构框架。此框架由理论、反映和控制三个层次构成,并包含了基本概念、 研究方法、理论机制、旅游者的认识、当地居民的态度、相关学者的判断、控制原则和 控制方法八个基本模块。杨俭波(2001)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机制做了研 究,认为制约接待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因在于,外界旅游流对旅游地的静态平衡系 统的冲击和干扰,而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的物能流与接待地各主体要素(政府机构、旅 游企业、旅游地原生居民等)的竞争与协调,构成了接待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动力机 制。李星明(2002)等学者从旅游者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游客量的多寡、旅游者逗留时间 的长短、旅游者类型的差异三个方面,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19]。
三、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多数学者在探讨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时,都能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旅游的 发展为接待地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文化影响。但从宏观上来看,更多的学者还是侧 重于研究旅游给接待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 下几个方面:
1.旅游对接待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 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示范效 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王妙(1999)等认为旅游接待地的居民 向旅游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当中,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 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同时指出这种影响在旅游企业 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由于他们长期工作于不同文化 交叉并存的环境之中,况且外来文化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就很容易使员工造成心理上 的失衡[20]。刘丹青(2000)分析了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生成及其差异性的几个基本因素 ,揭示了旅游地特别是新开发的初期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若干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变化 [21]。李星明(2002)认为旅游者的自由和物质上的优越感,会导致接待地居民尤其是年 轻人模仿游客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为了达到游客的消费水平,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可能会 在服务业中找工作。李祝舜等(2003)在研究欠发达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时指 出,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引起当地居民心理发生变化之后,通过社会化过程可以转化为 社会心理。如果能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则能实现社会心理的现代化,社会 心理的现代化则有利于实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22]。
2.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当地居民 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改变了当地妇女对 自我原有角色的认识。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就业创造了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 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23] 。周宵(2002)认为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 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他还指出,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接待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 ,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移民问题是旅游对接 待地社会生活影响的另一个较为明显方面。刘赵平(1998)认为旅游的开发不但帮助社区 留住了将要迁移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也吸引进来,这在某 种程度上加速了那些处于边远地带的旅游接待地的城市化进程。保继刚(1999)指出旅游 业使人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增多,使许多人从农村迁到城市。张干(2000)等人分析了重 庆市旅游业发展对库区移民安置的影响,提出旅游带动开发性移民的思路[24]。
3.旅游对接待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接待地文化方面的影响,一直是旅游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道德水平的下降 一些专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接待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 降,甚至将卖淫、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视为旅游业带来的灾难[25]。保继刚(1999)则 认为在现代旅游产生之前,犯罪、赌博、卖淫等现象早已存在,因此,这些社会不良道 德问题并非是发展旅游导致的必然结果。但是受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旅游发展 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接待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社会道德标 准的下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全华(1994)对武陵源自然风景开发区的道德退化问题 进行了介绍[26]。黄建军(2000)系统分析了昆明旅游犯罪的类型、侵害对象、空间特征 及诱发旅游犯罪的条件和因素[27]。
(2)本地文化的变迁 李蕾蕾(2000)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旅游作为一种 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对旅游接待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各种影响,这种复杂的影响既可以摧残 原有的认同心理,使旅游地逐渐丧失个性和特色,也可能凸显、增强原有的认同感和文 化自尊感[28]。宗晓莲(2002)运用人类学中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进行了旅游开发背景下 的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29]。周宵(2003)认为,旅游所导致的文化变迁是不可规避的, 东道社区或社会的文化变迁实质,可以看作是旅游地原始文化和旅游者外来文化,两个 相互开放的文化系统之间,随着其碰撞发生的持续的交互适应。田敏(2003)就旅游对民 族社区的文化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关系进行了归纳和辩证分析[30]。
(3)民俗风情的失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目 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 即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真实性的 流失将不利其发展。郑向敏(1996)认为旅游的发展将导致民俗风情的同化和庸俗化。胡 绍林(1999)等人对张家界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民俗风情粗糙低俗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 出规范发展民俗旅游的对策[31]。马晓京(2002)则指出在商品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民族地 区,旅游对接待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李正欢(2002)等从 人类学角度解释了民俗旅游的本真性和商品化[32]。于岚(2003)对旅游的真实性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认为在研究民俗旅游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时,应侧重于真实性的体验而不是 本体意义上的真实[33]。
(4)传统工艺的商品化 保继刚(1999)指出,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接待地工艺美术的风 格和形式上的变化,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成了商品,改变了这些传统工艺 原来的意义。多数学者认为,那些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产生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 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 作技巧,但仍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于市,这会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 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张晓萍(2002)认为,游客对当地工艺品 的浓烈兴趣大大增加了民族自信心,在这个地区民族手工艺品是为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而 被重新创造和发明的。因此,她把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的商品化过程,看作是一 种文化重创的过程、文化复活的过程和传统文化加强的过程[34]。
4.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的案例研究
(1)目前国内案例研究的状况 国外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基 于具体旅游地的跟踪调查,国内在这方面的案例分析也有不少。刘振礼(1992)对河北野 三坡国家重点风景区进行了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经济 、文化、婚姻、家庭、审美、社交、消闲等方面,其中所采用的以旅游强度序列来代替 旅游发展阶段序列的方法,是一种巧妙而又不失科学性的方法[35]。保继刚(1996)等人 通过调查云南省大理古城居民对学英语的态度和掌握英语的程度来研究旅游开发的社会 影响[36]。刘赵平(1998)再次对野三坡地区进行了跟踪调查,在与刘振礼的调研结果进 行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旅游深入发展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机制和实际状况[37]。王 宪礼(1999)等学者对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移民率的 影响,当地居民对保护与旅游的态度等等[38]。宣国富(2002)等人以海南省海口市和三 亚市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39]。程占红(2003)等 人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了芦芽山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40] 。张文(2003)采用田野调查、统计分析和文献分析,借鉴Ap & Crompton提出的旅游影 响评估指标,对近30年阳朔旅游的发展对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将阳朔 的旅游影响与世界著名旅游接待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美国阿拉斯加的旅游发展进行 了初步的比较。黄洁、吴赞科(2003)以浙江兰溪市诸葛、长乐两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就 旅游发展给当地社区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行了调研,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 类分析的方法,对旅游发展初期接待地居民的旅游认知态度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2)对国内案例研究的小结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的案例研究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选定的旅游地进行抽样调查。有的根据不同旅游发展程度的居民点作为调查的对象 ,有的按全体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从业结构等确定样本。除了调查问卷外,多数 学者在调查的时候还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从研究结果上来看,总的来说旅游给接 待地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由于旅游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 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居民们总体上对旅游发展以及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持 较为肯定的态度。这主要与我国案例研究中的旅游接待地基本上处在旅游发展的初期, 一些消极影响还未显现,居民无法感知和认知有关。此外,从这些调查中可以发现,凡 是对旅游持肯定态度的居民,多数对旅游发展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并从中获得经济收 益,因此,他们对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一般持宽容的态度。
四、目前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日趋成 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理论建设方面来 看,理论基础薄弱,理论队伍弱小。大部分理论是借鉴其他学科和国外同行的理论,国 内至今尚未有关于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系统研究的专著出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侧重定性分析,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国内学者采用量化的指标体 系,对发展旅游给一个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与研究的记录, 更何况对某一旅游接待地做过长期的、潜心的田野调查了。因而,也就无法全面把握旅 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规律。
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直接关系到接待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和旅游事业健康 持续的发展,为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旅 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建设,更多地借鉴并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 量研究相结合,加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衡量指标和分析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