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花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810007)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儿童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6例使用高压注射器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儿童进行观察。结果: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头颅15人,颈部36人,胸部78人,腹部127人,盆腔34人,四肢6人。结论:高压注射器在儿童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中流速、流量、注射造影剂血管对诊断的影响极为重要。
【关键词】 高压注射器;儿童;64排螺旋CT;增强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58-02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广泛应用,为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显示密度差别,使断层扫描图像更加清晰,对一些疾病如血管疾病、感染、结核、内脏损伤良恶性肿瘤等进行鉴别,对临床治疗选择提供更多信息[1]。在64排螺旋CT扫描的同时需要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作CT增强检查,以明确诊断。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的病人296人,头颅15人,颈部36人,胸部78人,腹部127人,盆腔34人,四肢6人,男167人,女129人,平均年龄8.5岁。
1.2 设备与参数
PHILIPS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条件电压80~120KV,电流160~200mA,层厚3~10mm不等,腹部、盆腔检查前口服300~800mL温开水充盈胃肠道,不合作儿童检查前镇静,并用胃管充盈胃肠道,VISTRON CT高压注射器,注射器由电源开关、控制面板、注射器头三部分组成。
1.3 方法
上述病例中,230例儿童行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66例病人行直接行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配备儿童针头,对比剂选用碘克沙醇50mL和碘佛醇20mL两种,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流速0.8~2.5mL/s,剂量为1~2mL/kg,动脉期为注药后18秒左右,静脉期为50秒左右,部分病人延迟扫描,延迟时间不等。
2.结果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一次屏气可完成大范围的扫描,密度分辨率高,球管旋转一周可得到多层图像,也可对实质脏器进行多期扫描,对病变血供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
头颈部:头部增强扫描选用螺旋扫描,灌注先行平扫,再选择需要的层面,做动态跟踪扫描,延时15秒;颈部动脉期18~20秒,平衡期60秒;五官参数同头颅,层厚改为5mm就行;胸部:动脉期15秒左右,静脉期40秒;肝脏分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动脉期18秒,门脉期65秒,平衡期130秒,对怀疑血管瘤的病人应延迟扫描,三期结束后10分钟,在病灶部位再行扫描,由于肝脏为双重供血器官,多时相扫描对对发现病灶及判断病变性质非常重要[2];盆腔憋尿充盈膀胱,动脉期30秒,平衡期3分钟;四肢动脉期20~30秒,如做腹主动脉,延迟时间为25秒。
3.讨论
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先将本机特制的一次性注射器的针筒装好,吸入一定剂量造影剂,造影剂的吸入量应大于实际注射量,然后用导管将配套的针头与注射器连接好,整个导管系统尽量排完气体,注射器的头朝下,将一些小气泡排到注射器针筒的尾部,防止空气栓塞,嘱咐家属看护好患儿手臂,较大患儿由家属陪同叮嘱好,较小患儿镇静),对使用镇静剂的儿童应在服用镇静剂前开放静脉,儿童CT检查最好使用前臂静脉注射对比剂[3]。与高压注射器头部充分接好,然后医务人员在带显示屏的操作台上根据扫描部位、病人一般情况和诊断医师的要求进行编程设置流速、流量、造影剂血管等参数进行扫描。
流速的选择;流速过高容易引起造影剂外漏,副反应增加,过低则难达到增强效果。造影剂在血管、脏器的分布、停留时间、增强效果与高压注射器的流速成正比,因此我们要求增强时注射速度尽可能提高,但患儿一般情况差,血管弹性差,注射速度快容易引起血管破裂而造影剂外漏,影响增强效果,所以注射的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血管弹性、心功能等进行合理选择,流速选择0.8~2.5ml/s,手推注射时采用10ml以下,不用注射器注射,以保证足够快的注射速度[3]。可正确控制注射时间和起始扫描时间,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保证图像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造影剂量的选择:造影剂量对增强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患儿的剂量的选择如表一,成功率达100%,(不包括造影剂外漏者),在获得较好增强效果的前提下,可减少造影剂的用量。
增强过程中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首先应常备急救车,保证急救用品齐全,设有专人管理,严格交接班;注射完造影剂后嘱咐患者家属适当延长压迫时间防止出血,患儿留观半小时方可离开,并大量饮水排尿保护肾脏;随时沟通临床主管大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高压注射器的合理应用:配合儿童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的灵活设置,流速、流量、造影剂血管的匹配选择对图像质量影响很大,在工作中认真仔细的做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 王锦芒,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13:17—18.
[2] 周康荣,主编,螺旋CT在肝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8;104—151.
[3] 朱杰明,主编.儿童CT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3—18.
论文作者:董桂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注射器论文; 造影论文; 高压论文; 流速论文; 螺旋论文; 儿童论文; 动脉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