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肝癌SEA/B7.1免疫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小鼠肝癌SEA/B7.1免疫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杨欣伟[1]2002年在《小鼠肝癌SEA/B7.1免疫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各类疾病所致的死亡中,恶性肿瘤居第二位,并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肿瘤细胞可在多种途径、多个环节如肿瘤抗原表达缺陷、MHC分子表达异常、共刺激分子缺乏、肿瘤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抗原递呈功能缺陷等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而在体内无限制的生长和发展。肿瘤细胞易侵袭、转移和复发的生物学特性也使治疗上十分棘手。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叁大疗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肿瘤治疗的需要,探索新的高效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 肿瘤的免疫治疗为人类带来了新希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诱导和增强机体的主动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肿瘤对机体免疫效应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消灭肿瘤的目的。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超抗原SEA具有强大的T细胞激活能力,而B7.1分子可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在抗原递呈和识别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SEA和B7.1的编码基因在体外、体内分别或同时转染小鼠肝癌细胞,观察它们诱导的抗肝癌免疫排斥反应。 在研究中,我们首先探讨了阳离子脂质体DC-Chol介导基因转染的最优化条件,为后续的实验奠定基础。继之,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SEA/B7.1基因分别导入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l-6中,用丝裂霉素灭活后制备瘤苗。该瘤苗对小鼠肝癌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小鼠生存期明显延长;用该瘤苗预先免疫小鼠可对随后的野生型Hepal-6细胞的攻击产生免疫保护作用,表现为小鼠成瘤率降低,成瘤潜伏期延长。无论是治疗组还是预防组,~(51)Cr杀伤实验均显示出该瘤苗诱发了较强的CTL杀伤活性。最后,我们进行了体内实验,通过脂质体介导,观察了SEA/B7.1基因肿瘤局部转染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转SEA组、转B7.1组及转SEA/B7.1基因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且有30%-40%小鼠肿瘤完全消退并能保持无瘤状态长期存活。双基因共转染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更长,肿瘤缩小趋势更为显着、CTL杀伤活性更高, 提示SEA基因与B7*基因共转染时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诱发小鼠 抗肝癌免疫的机理在于增强了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激发了特异性的 CTL反应。而且SEA肿瘤局部转染可以使表达的毒素分子局限在表达 细胞所在的局部,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全身使用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同时 可避免T细胞耐受的发生,从而有望解决SEA实际应用中令人困扰的两 大难题。 SEA可直接引起高效免疫活性,B7人可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和抗 原递呈细胞的识别作用和杀伤作用,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它们分别或同 时赋予肿瘤细胞,在肝癌细胞表面建立一个SEA/B7.1 分子免疫效应系 统,从而显着地提高了肝癌细胞诱导免疫排斥反应的能力,在小鼠肝癌 免疫基因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本研究展示了通过适当的基因转移载体把目的基因靶向导入肿瘤细 胞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其安全、简便、快速、高效、可产生有效 的局部的和系统的免疫反应,为临床上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的治疗开辟 了新途径。

张艳[2]2006年在《抑制肿瘤生长及调节免疫功能联合基因治疗小鼠肝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预后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肝癌的生物治疗中基因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治疗肝癌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肝癌的基因治疗虽然开展了广泛探索,但大多数仅局限于应用单基因进行治疗,抑瘤效果不理想;同时尚存在转基因载体毒性、基因治疗的靶向性或选择性作用等问题。为提高基因治疗的效果,降低转基因载体引起的毒副作用,本课题从抑制肿瘤生长及提高机体免疫双方面展开,并使用高生物安全性转移载体,探索了不同基因联合治疗肝癌的可能性,通过阻断肿瘤细胞血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作用方式,探讨更有效的基因联合治疗肝癌的模式。 肿瘤的生长维持及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通过选择性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可直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减少血供,进而抑制肿瘤生长,但Endostatin并不能使肿瘤完全消退,仅能让肿瘤消退至休眠期。在此条件下,如再及时给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打击,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ligand,TRAIL)可以选择性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也能诱导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Endostatin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首次提出将Endostatin和TRAIL联合用于肝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采用目前已被美国FDA批准的唯一可用于人体实验的安全、低毒、低免疫原性真核表达质粒pVAX1为载体,构建表达人Endostatin和可溶性

罗丽琼[3]2006年在《多聚物PVP介导免疫基因B7-H3治疗小鼠肝癌的实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B 7-H 3基因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皮下种植法建立肿瘤模型,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载体,对荷肝癌小鼠行瘤体内注射携带B 7-H 3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m B 7-H 3,检测治疗后小鼠体内m B 7-H 3基因的表达、小鼠血清中IFN-γ表达量、脾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 ic tlym phoctye,CTL)活性、肿瘤的大小、肿瘤局部的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经m B 7-H 3基因治疗后,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FN-γ表达量和脾脏的CTL活性明显增强(P<0.01),肿瘤局部淋巴细胞浸润明显,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结论:B 7-H 3基因有效地调动宿主抗肝癌的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1]. 小鼠肝癌SEA/B7.1免疫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D]. 杨欣伟.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2]. 抑制肿瘤生长及调节免疫功能联合基因治疗小鼠肝癌的实验研究[D]. 张艳. 山东大学. 2006

[3]. 多聚物PVP介导免疫基因B7-H3治疗小鼠肝癌的实验探讨[J]. 罗丽琼.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

标签:;  ;  ;  ;  ;  ;  ;  

小鼠肝癌SEA/B7.1免疫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