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稳的改革中向前发展——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及考生答卷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答卷论文,平稳论文,考生论文,语文试题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卷、试题评价
(一)试卷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基本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第Ⅰ卷客观题减少5题(15分),第Ⅱ卷主观题增加3题(15分),总题量由往年28题减到26题。如果说“2001年是高考语文新一轮改革的起点”(张伟明),那么今年的改革又迈出了一大步。
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文言句子翻译、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题意明白,考点为考生所熟悉,因此考生不感到突然、意外。全卷的考生书写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考生写作留有50分钟左右,能够较从容地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全部试题。所以说,今年试卷结构的改革力度大,然而平稳。
另外,以能力立意,人文色彩浓,时代感强,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去年相同。
第Ⅱ卷,我省抽样统计平均分63.61(满分105),得分率为60.58%,略低于去年;而第Ⅰ卷,预估得分率接近70%,高于去年。这样,全卷的平均分将高于去年。试卷的难度与去年相比没有增加,但区分度可能不够理想,考生分数大多集中在二三个分数段。
(二)试题
第3题由往年的同义词(实词)选用,改为词义辨别,富有新意。
第Ⅰ卷的现代文阅读文本《沙尘暴》,属含有人文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其说明的对象“沙尘暴”,一改往年科技文的神秘面孔,不像“四角龙”(1994年)、“外星人”(1995年)、“示范厂”(1996年)、“颅脑与肠脑”(1997年)、“转基因作物”(1998年)、“冬眠”(1999年)、“钠原子、铷原子”(2000年)这些事物那么抽象、深奥和不可知。绝大多数人从电视、报纸里都见过沙尘暴,不少的省份还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它。这样,考生对阅读材料消除了陌生感;试题不在科学知识方面考学生,而是真正落实到考“语文”,考查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命题思路是正确的,我们为今年的科技文选材叫好。
第四大题的文言翻译、古诗鉴赏,用主观题取代了往年的客观题,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能够更加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今年《考试说明》明确提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篇”的背诵比“句”的识记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积累,有利于他们今后在说、写中灵活正确地运用。这个导向积极、有益。
第六大题,考查语用能力。第24题富有创意。第25题,在近几年仿句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喻中有喻,第1个比喻句领有下面3个比喻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道题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联想思维、审美取向和语言表达能力,给他们展现个性、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由于试题的开放性,考生的答案无法预料,奇思妙想,千奇百怪,给阅卷评分带来较大的难度。封闭与开放是命题中不易把握的一组矛盾。
第26题写作,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触及考生的生活体验,突出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地位,引导他们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它虽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导向明确,与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一致。
另一方面,也有几道题让我们感到疑惑,说出来请教于方家。
第12题考查的文言虚词中,“既”不在今年的《考试说明》要求理解的20个“常见文言虚词”范围内。学生学习文言虚词固然不能呆板地局限于这20个,但是,考试中心既然颁布了《考试说明》,那么命题就得遵守它,以取信于考生。
第16题,要求翻译的第一个文言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的标点,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标问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选》(王伯祥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标感叹号。从这句话的上下文看,它并非半信半疑的测度句或者含有委婉语气的揣测,而是带有鲜明、强烈赞颂之情的感叹句。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可以争鸣;然而在考场上,这个问号确实“迷惑”了不少考生,他们因此以为这是个反问句,错把“其”译成“难道”了——结果,扣分可没商量。
第19题,留给考生答题的空白(横线)太少,连“参考答案”都写不下。这虽然是技术问题,但误导了答案的字数,直接影响了考生答题的完整性。
第24题,五个短语的排列顺序,仅凭下文的“使世界上……”难以确定,试题应该交代出“社会语境”。因为语用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具体地说,某个国家是由于战争(内战、外战),引起政局动荡,再引起经济衰退……而在另一个国家则是战争先引起经济衰退,再引起政局动荡……即战争、政局、经济、社会治安、生存环境之间的先后关系不是唯一的,应当根据具体的时间、国家来确定。
第26题,令人遗憾的是所选用的材料。这则材料叙述的故事经不起推敲,编造的痕迹太强。在写作领域一片“打假”声中,试题本身却给人以不真实感,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Ⅰ卷机读,据了解,第4题相当部分的考生选错了,原因是:对正确答案A项中“光怪陆离”修饰“观念”的用法,不敢认可。
下面着重分析第Ⅱ卷考生答题情况。
第16题文言翻译,第1句:“其李将军之谓也?”考点在“其”“……之谓”,学生失分严重。
例如:
1.难道说的是李将军吗?
2.这难道说的不是李将军吗?
3.这是李将军说的。
4.这大概是李将军对别人的评价吧?
5.这就是所谓的李将军。
6.其实这也就是李广将军叫人敬畏的地方。
例1、例2,“其”理解错误,例3、例4,未能掌握“……之谓”的动宾倒装句式,例5、例6“谓”译错了。
“其”表示揣测语气,“……之谓”表倒装,中学生在课本里学过;但“其……之谓也”这类句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未出现过。这道题的失分情况,反映出学生文言语感差,知识迁移能力缺乏。
第2句文言翻译较容易,不少考生得满分(3分)。
第17题,“折柳”是一个动作,“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袁行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了“离别”的代名词。大多数考生能正确答出“折柳”的寓意;而被扣1至2分,主要是在回答“为什么”时,未能准确地说出全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与“笛声”的关系,如有的泛泛地回答“深化主题”“点明主旨”。
也有极小部分考生不同意“关键”之说;但难以自圆其说,未能得满分。
还有极个别考生把“折柳”理解为“已消亡的王朝”“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风大吹断柳条”,说明他们一是课文学习不认真,二是民族文化积淀极度匮乏。
第18题,《琵琶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高中第六册,《劝学》在高中第二册。出乎意料的是平均分不到2.5分(见下表)。考生背诵质量低,错字、添字、漏字太多,可能在复习阶段被一些资料误导,课外的名句背了不少,课内的反而不落实。题号
16
17
18
第四题小计赋分
5分
6分
4分
15分平均分
2.35
3.53
2.42
8.30得分率(%)
47.07
58.78
60.50
55.33
第五大题散文阅读,文本《话说知音》(林非)比去年的外国散文《门》好读易懂,且试题答案大多在文中可以找到。
第19题,大多数考生因为回答不完整被扣1至3分。据抽样统计,该小题得满分者仅8%。
第20题,有的考生对题干“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理解。而且,这题答案的第2个要点“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3分),绝大多数考生似乎完全没有往这方面考虑;据抽样统计,这个要点的3分,平均得分仅0.54,得分率仅18%,得0分者半数以上。
第21题,分别摘取与变换文本第3、4段末尾的句子即可,得分情况较好。
第22题,不少考生错选了D项。题号
19
20
21
22
第五题小计赋分
4分
5分
5分
4分
18分平均分
1.52
1.29
3.45
1.98
8.24得分率(%)
37.92
25.80
69.00
49.50
45.76
第23题,原句的第2个分句缺动词谓语,只要加上能与“……教学设备”搭配的动词就行。但还有一些考生由于粗心,没有仔细读题、修改,并检验,丢失了这本该得的2分。如:在“教学设备”后面加“而且”“以外”“以及”,均不得分。
个别考生在“多媒体教室等”后面加“已有了”,这可能是知识的缺乏,对“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不了解;因为这二者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设备,所以,这样改于事理不通。
第24题,由于前文谈到的原因,缺少必要的“社会语境”,考生不知根据什么来调整五个短语的顺序,与“参考答案”相同者寥寥无几。部分考生该题只有凭改动短语格式(“经济的不断衰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分别改为“不断衰退的经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争取到了2分。
第25题,考生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几类:
1.比喻不当。
例1:成功是奋斗的一间屋, 例2:学校是我家,
汗水是基座,
班长是父亲,
信心是横梁,
班主任是母亲,
恒心是砖瓦。
同学们是兄弟姐妹。
例1的四个比喻牵强附会。例2,人(班长、班主任)与人(父亲、母亲)属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关系。比喻,应当联想丰富,虚实相生,给人以美感与回味。同样是写学校,下一例就写得较成功。
例3:学校是一座花园,
教师是园丁,
学生是花朵,
知识是哺育我们成长的阳光、雨露。
2.错用“象征、点缀、装饰、陪衬、写照”等作喻体。这些词虽然在句子中可以用作名词,但无法充当具体、形象的喻体。如:
例4:星星是天空的一种装饰,
恒星是主体,
行星是点缀,
流星、星云是插曲。
3.四个比喻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5:天空是自然的一幅画,
白云是花朵,
春雨是音符,
月亮、星星是天的眼睛。
四个喻体中,“音符”“星星”不从属于“画”的内容,它们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4.第一句的比喻未能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如上面例5,第一句喻体“画”,不能领有三、四句中的“音符“眼睛”。
5。照抄试题例句中的本体或喻体。这可能是没看清题目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或许是在考场上时间紧迫,来不及展开联想,只好照抄。
当然,也有不少考生模仿得形神兼备,例如:
例6:天空是哲人伟大的头颅:
白云是思想,
清风是感叹,
飞鸟、彩虹是天空闪现的灵感。
例7:乡村的夜是一个大舞台,
夜幕是背景,
星星是灯光,
青蛙、蝈蝈是主角。题号
23
24
25
第六题小计赋分
2分
4分
6分
12分平均分
1.14
1.29
3.60
6.04得分率(%)
57.17
32.33
60.11
50.36
第七大题写作。
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
扣分
合计赋分
50分
10分
60分平均分
36.72
4.40
0.08
41.03得分率(%)
73.43
44.00
68.39
与往年相比,今年考生作文主要表现出以下两点可喜的景象。
1.联想丰富,想象深远。
当代中学生,处于信息时代,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话题“心灵的选择”引发了他们的知识积累,于是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历史、外交、艺术、体育、教育、环保……例如:
孟子关于”鱼与熊掌”的精辟议论
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走向烈火
鲁迅弃医从文,一腔爱国热情
贪官胡长清的罪恶选择
世界体育明星乔丹重返篮坛
未成年人父母离异,面临痛苦的两难选择
一篇题为《让生命闪光》的优秀作文,虚拟“我”穿越时空隧道,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里探望身陷囹圄的革命志士谭嗣同,与他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拯救中华之大计。文中谭嗣同那凛然的正气和抉择生死的豪情,给人以心灵的震颤和深深的思索。
2.形式多样,语言优美。
从考生作文的文体看,记叙类的有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及散文、诗歌、小小说、戏剧(独幕剧、多幕剧)等;议论类的有杂文、小品、随笔、读后感等;应用类的有书信、日记、启事、广告、演讲稿、实验报告、诊断报告、新闻访谈等——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一大“亮点”。
语言表达能力是高考写作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部分考生作文的语言优美,文采斐然,的确让人欣喜。下面是一篇作文的开头:
树木选择了大地,因为那里有它扎根生长的土壤;骏马选择了草原,因为那里有它任意驰聘的舞台;雄鹰选择了蓝天,因为那里有它展翅翱翔的空间……人人都有面临选择的时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朋友,您是怎样选择的呢?这样,以一组因果倒装排比句开篇,工整、流畅,内涵丰厚,表现出较强的优化语言意识和驾驭语言能力。
考生作文也暴露出一些缺陷、遗憾。
1.重心偏离,扣题不紧。
“心灵的选择”,中心词“选择”,修饰语“心灵”。部分考生一方面可能受“公民道德建设”这个时政热点和去年高考作文(“诚信”)的影响,造成思维定势;另一方面,未能分清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二者“材料”的不同意义、作用,一厢情愿地发掘试题材料中所包含的心灵美,撇开“选择”,写成表现和歌颂“团结、互助、友爱”的作文,只能被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2.止于肤浅,空洞无物。
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应该怎样选择?——深刻独到的说理、思辨,在十万多份答卷中却不容易看到。2001年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其浓厚的哲学意味,让我们汗颜。不善思考,不会分析,是中学生在思想、思维及写作方面较普遍存在的缺陷。
考生作文中,不少旁征博引,谈及毛泽东、周恩来、董存瑞、黄继光、张华、张海迪、孔繁森……的选择,却较少具体、深入地写到自己的选择。只会讲“公众话语”,而未能贴近、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这也是当前写作教学改革面临的一大顽症。
三、对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一点建议
话题作文应该歇一歇。一方面,话题作文虽然比其他形式的作文具有许多优点,但它的开放性同时也为套题、抄袭提供了方便之门。因此,评卷中“打假”不得不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另一方面,它对中学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正逐渐产生,有的教师让学生高中三年只认定一种文体写,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话题作文可以作为高考写作考查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决不是唯一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