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大纲与高校教学规范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纲论文,规范化建设论文,课程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4)04-0103-0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何保障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初步形成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各级政府和高校开始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加大了教学投入。[3]但是这几年的实践表明,与大笔投入相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中美比较考察①,我们发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高校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忽视是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之外,无论运用什么手段,都无法实现对教与学的有效监控,也不能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教学的内在动力。[5]我们认为,以课程实施大纲(syllabus)为基础的严格而细致的教学基本规范和管理制度,正是美国高校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借鉴美国高校课程实施大纲,把教学规范化建设作为切入点,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合理选择。本文通过阐明课程实施大纲的含义,分析其基本功能,梳理其组成部分,尝试提出推进我国高校教学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课程实施大纲的含义 对于美国高校教师来说,无论是社区学院,还是研究型大学,无论是本科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没有课程实施大纲就开展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课程实施大纲是syllabus一词的中译,源自希腊语syllibos,韦伯斯特将其定义为“课程学习的大纲”。[6]在美国,课程实施大纲是高校教师开课前必须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文件。我国大学没有与syllabus完全一致的概念,比较接近的概念是“教学大纲”。所谓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7]我国教学大纲的形成,最初是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按照苏联的经验,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规定学生关于各科课程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范围的文件。”[8]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9],过去一般由教育部指定编写。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得到落实,不再有硬性规定的统一大纲,但仍由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指定较权威的教师编写,一经制定,一般不再轻易改动,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10] 在内容上,虽然教学大纲与课程实施大纲有相似之处,但是从目的、功能、组成部分和使用方式上看,两者的区别较为明显。教学大纲主要是供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和存档之用,其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管理。而课程实施大纲主要是面向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目的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每一个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支持”[11],并鼓励和指导学生承担学习责任,使“学生明白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他们做什么,以及哪些学习过程可帮助他们取得学术成功”[12]。无论哪种教学行为和管理规范,其背后总是有某种支撑的理念。所以,教学大纲与课程实施大纲的区别不仅仅是内容、格式或功能上的,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上的。 教学大纲,作为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遗留物,是教师中心和讲授中心教学理念的体现。课程实施大纲,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其核心理念是学习中心观。从课程实施大纲的设计来看,它要求教师必须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设聚焦学习的课程氛围,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学的优先事项;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前后关联的过程,要设计有利于课堂互动的环境,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通过课程实施大纲,向学生准确地传达课程的期望、要求、作业标准和行为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课程实施大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向学生说明他们在课程学习中要承担的责任——他们应该做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做。”[13]总之,编制课程实施大纲的过程被视为教师为学生精心构建教育经历的过程。 另一方面,课程实施大纲体现了教学契约观。“契约就是一种合意,意味着两个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意见的一致;意味着去做什么或者不去做什么;意味着由于主体之间的合意或允诺所产生的对他方的义务或责任。”[14]课程实施大纲是契约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与学生具有相对平等地位是双方契约关系形成的前提。将课程实施大纲视为一种契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高校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授课,一般不会事先告知学生作业内容或考试要求,教师上课的随意性较大,没有任何约束,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有效的理由和证据对教师授课提出抗议或抱怨。到20世纪70年代,高校师生的教学矛盾已经非常普遍。为避免矛盾激化,高校开始要求教师将课程内容和要求等事先告知学生,并对课程实施大纲的内容作了规定,课程实施大纲逐渐被视为师生间的教学合同。[15]课程实施大纲作为契约,意味着师生在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达成了一致,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课程实施大纲的核心部分是义务和责任,强调师生双方作为平等主体的相互责任和义务的统一,这从一个方面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课程实施大纲的基本功能 课程实施大纲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和教学质量保障的工具,取决于它自身特有的功能。有关课程实施大纲的功能,研究者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帕克斯(Jay Parkes)和哈里斯(Mary B.Harris)认为,大纲扮演了三种主要的角色:一是师生间的契约,它分别规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包括出勤、作业、考试和其他需要;二是作为一种永久性的记录,规定了教学必须达到的标准;三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16]马特卡(Ken Matejka)和贝克(Lance B.Kurke)认为,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课程实施大纲是一份合同,是一种沟通工具,一项计划和一幅认知地图。[17]斯兰特利(Jeanne M.Slattery)和卡尔松(Janet F.Carlson)则更为详细地分析了课程实施大纲的功能,他们认为,课程实施大纲共有七种功能,分别是:设定课程的主基调;激励学生确立一个崇高而又能够实现的目标;教师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厘清课程框架;帮助教师设定课程计划并完成课程目标;师生的教学合同;是教师晋升或应聘教学职位的参照标准。[18]综合以上各种看法,我们认为,课程实施大纲主要有四种基本功能:师生的教学合同;学生的学习工具;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学评估的工具。 1.师生的教学合同 课程实施大纲作为教学合同,明确了在规定期限内(通常是一个学期)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对师生双方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双方必须按照这份合同所规定的内容履行各自的责任,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违反。课程实施大纲通常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时间安排、出勤、作业、考试以及其他与课程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等,这些信息对教师的授课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课程实施大纲中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的规定避免了教师随意更改授课内容以及调换授课时间,如有变动,教师必须提前告知学生;而作业和考试要求等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政策,使得学生必须按照规定上课、参与课堂讨论、按时提交作业、参加考试并完成教师规定的其他学习任务,未能完成作业或学习任务的学生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因此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课程实施大纲可以有效地避免师生的教学矛盾,就算遇到学生抱怨或投诉时,学校也有据可依,能合理处理冲突。一些教师会在课程实施大纲的最后一页写上这么一句话:“我已阅读此课程实施大纲,理解其含义,并会遵照其中的要求和规定完成课程”,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程实施大纲后在这句话后签字以示同意,再交还自己,这无疑使课程实施大纲的合同功能更加明确化。[19] 还有不少美国高校在学校政策中对课程实施大纲作了详细规定。例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对课程实施大纲有如下规定:(1)所有教师,无论教授的课程是学分课程还是学位课程,都必须给学生提供纸质版或网络版的课程实施大纲。(2)对于讲座或实验课程,学生收到或看到课程实施大纲的时间应不晚于第一次上课前。对于网络课程,应不晚于学期开学第一天。对于实习、独立学习、阅读或其他课程,应不晚于开学第一个周末。(3)每个系或学院将保存整个学期中所有课程的纸质或在线课程实施大纲,以便接受公众的检查。[20]这些规定确保学生能及时了解课程的内容、安排、进度以及作业和考试要求等,有效避免了师生因课程要求不明确而引起的纠纷。 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有些教师在编写大纲时会让学生一起参与,而有些则不会。例如,对于一些介绍性或基础性的课程,教师对其广度和深度会有所要求,因此教师会自行编写课程实施大纲。而对于一些研讨课程,学生可以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有些教师认为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权利和责任,无须征求任何人的意见,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学生应该参与其中。不管怎样,课程实施大纲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约束力,制约和规范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同时它又是解决师生教学冲突的依据。 2.学生的学习工具 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实施大纲是一个高效的学习助推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研究显示,学生经常会感到学习、工作和家庭之间存在时间分配困难,这些学生通常会利用课程实施大纲来决定如何分配他们有限的时间。[21]课程实施大纲会提供课程进度、授课时间、作业要求等信息,学生根据这类信息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如果教师频繁地更改授课时间,就可能打乱学生的学习计划,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般不能随意更改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大纲的课程资料等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的只是整个课程的一小部分,许多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研究来掌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料就能轻松地找到与课程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使自主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因此,越详细的课程实施大纲越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此外,课程实施大纲还能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帮助。课程实施大纲开头部分通常会注明先修课程要求以及选修该课程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根据这类信息判断自己是否适合选修这门课程。此外,有些课程实施大纲还会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能了解到该课程和自己已经选修过的课程的相关性,这可以避免选错课程造成时间浪费。课程实施大纲中提供的信息还包括希望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时间、如何出色完成作业、如何取得优异成绩;有时还会提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常犯的错误,并为学生提供一些特别的建议,例如学习策略、写作策略以及笔记策略等。当然,课程实施大纲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工具,还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和道德的助手。课程实施大纲中有关学术诚信、课堂礼仪等方面的规定,能够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潜能,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社会挑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大纲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自觉采取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 3.师生沟通的桥梁 一项学生参与度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能与教师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课程实施大纲是教师和学生课内、课外、面对面以及网上互动的重要连接点。”[22]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以及教学技术进步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是通过课堂之外与教师共同研究讨论和相互沟通实现的。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勾画了课堂之外师生各种联系途径,使学生能方便地选择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课程实施大纲的开头部分会列出自己的姓名、办公时间、办公地点、联系方式等信息,这类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或出现困难时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课程实施大纲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最初的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导方向。课程实施大纲介绍了教师的个人研究领域,阐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教师的课程教学态度。在高校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教师难以亲近,教师抱怨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课程学习,这些抱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一份精心设计的课程实施大纲不仅能让学生知晓课程内容和要求,而且能让师生双方都清楚地了解本学期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以及达到目标和完成任务所要作出的努力。 4.教学评估的工具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课程实施大纲是为数很少的可把孤立的求知活动整合为一个合乎逻辑并有意义的整体的记录工具之一[23],它记录了教师授课的全部内容和整个过程。正因为课程实施大纲强大的信息量,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术水平,学校能够从中判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它还被认为是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习评价公平性以及教师书面表达能力的最有力证据。高校通常根据课程实施大纲的内容来判断教师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专业标准,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妥当。学科专家也会根据课程实施大纲判断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决定教师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与否。课程实施大纲“既全面反映了教学人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也完整体现了他们将课程内容用可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能力”。[24] 赛尔丁(Peter Seldin)在分别调查了1988年和1998年这两年大学的学院院长评估教师整体教学表现所用的指标(见表1)后发现,课程实施大纲被用作教师教学评估指标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课程实施大纲和试题”这一评估指标的使用率从1988年的29.0%增加到1998年的38.6%。被调查的高校普遍认为,可以从课程实施大纲的分析中推断出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实施纲要与高校教学标准化建设_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实施纲要与高校教学标准化建设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