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清晰度:概念、调查分析与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晰度论文,概念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悄然演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日趋严峻、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日益激化,职业发展成为个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且在改革前沿的一些城市尤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职业人士普遍面临着身处职场的种种困惑与矛盾——职业选择与再选择,职业目标的确立,职业路径中的有效推进,职业发展障碍的克服,职业转型等。这些问题在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传媒的探讨和建议、职业咨询机构及某些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服务中得到了部分的解决。但是,追根溯源,如果个人对自己、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进程没有一个全面清醒地认识及清晰地展望,外力的援助始终有隔靴搔痒之虞。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职业清晰度”的概念。也就是说,职业人士必须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推进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手段、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应对的方法有清晰的认识,才可能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概念并考察有关现象,我们以半结构化方式深度访谈了35位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职场人士,职业范围涉及管理、技术、行政、市场、财务、教师,学历从中专到硕士研究生不等,平均年龄34.4岁,平均从业13.6年,工作单位主要分布于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的金融证券、IT、房地产、文教、物流、食品、化工、娱乐、汽车、咨询服务等行业,单位性质包括民企、国企、外企、合资企业。
关于“职业清晰度”的研究访谈从四个方面展开:(一)对于职业发展及职业目标的认识,着重考察人们对职业发展和职业目标的理解。(二)对于职业发展路径的认识,考察人们如何理解职业发展清晰度和职业目标的实现。(三)对于职业发展困难的认识,了解职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个体应对障碍的方式及职业发展障碍对个人的影响。(四)对职业发展变化的认识,考察职业转型、转型原因及如何看待转型经历;同时也考察人们放弃职业目标的经历及原因、重新确立目标的困难以及如何看待这一经历。
一、对于职业发展与职业目标的认识
访谈调查表明,对于如何“理解职业发展”,大多数受访者都强调“与个人的匹配”、“计划性”、“专业导向”、“职业定位”这些指标,这些考虑反映了职业人事重理性思维,其中不无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和职业清晰度的概念是相吻合的。关于具体设定的“个人职业目标类型”,“追求经济利益”首当其冲,其次是“职位取向”、“创业”和“追求名利”,这表明了当前职业社会人们的现实趋向(见表1)。
表1 对于职业发展和职业目标类型的认识
职业发展 %职业目标类型 %
与个人的匹配 66追求经济利益 51
具有计划性54职位取向 23
专业导向 49创业 20
实现个人的不断增值49追求名利 17
具有对职业的定位 43向其他领域转换14
追求成功 43成就取向 11
具有目标性37兴趣取向 11
不断调整 34为集体奉献 6
立足于某一行业17
一种谋生手段 11
一种工作经历
6
不是就业就是创业
6
注:%表示多少受访者持此观点
二、对于职业发展路径的认识
本访谈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于职业目标与规划的认识(清晰度)大致分为“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目的方面主要涉及是否有清晰的个人目标和规划,是否和自己的个人愿望和条件相符合;手段方面则主要涉及个人是否有合理的决策、方法和适时的把握等。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对职业目标与发展的衡量也涉及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包括人们观念上“有无清晰的目标”、主动“创造条件”、“职业与个人的匹配”、是否有“职业规划”、“职业决策”等。客观指标主要涉及来自发展事实的证据,如“职业是否呈上升趋势”、“职业稳定性”等。调查还表明,有关“职业目标实现的指标”,人们更看重务实性的指标如“经济收入”、“个人发展”、“职位”,胜过一些主观感受如“成就感”、“个人价值”的体现等(见表2)。
表2 职业目标与规划清晰度和职业目标实现的指标
职业目标与规划清晰度的指标%职业目标实现的指标%
职业目标(有无并且是否清晰) 86经济收入 71
为职业发展创造条件83所在企业促进个人发展 37
职业与个人(兴趣和优势)的匹配80专业技能上的收获 34
职业是否呈上升趋势77职位 31
个人发展围绕职业目标 63与目标的接近/偏离 31
职业稳定性57为下一步发展创造好条件29
职业规划(有无并且是否清晰) 51现有工作的发挥和满意度23
职业目标的稳定性 40确立在本领域的地位23
机遇的把握40成就感17
工作资源的积累和延续 34社会地位 17
职业决策的清晰度 29个人价值 11
职业决策的主动性 23与兴趣的吻合
9
职业目标的实际性 20
清楚自己的未来发展20
对当前工作的把握 17
有无职业障碍
6
注:%表示多少受访者持此观点
三、对于职业发展困难的认识
Perrone等(2001)曾区分出8种“职业发展障碍类型”:1.个人经济状况;2.时间安排;3.歧视;4.家庭冲突;5.缺乏方向;6.缺乏能力;7.缺乏动力;8.工作提供的有限性。“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SCCT)(Lent et al.,2000)认知障碍以及个体对这些变量的感知伴随着自我效能、成就预期、设定目标的行为而共同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个体以职业为导向的行为和绩效。SCCT认为职业障碍干扰了职业兴趣与职业目标的一致性,也影响了个体能力和为目标努力的职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与西方研究中发现的职业发展障碍类型不同的是,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很大程度上将障碍归于“个性因素”、“知识技能的欠缺”以及外部因素中较突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这种肯于自我检讨的认知方式也伴随着人们应对障碍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见表3)。
表3 职业发展障碍的类型、结果和个人职业障碍的应对
障碍类型%障碍结果%个人应对%
个人原因57影响发展机会40学习49
个
知识技能欠缺 43影响工作情绪31乐观43
体
毅力 17调整、弥补 31调整26
工作经验不足11重新选择23不处理,随其自然26
家庭原因 9影响目标达成17交往,搞好关系 23
学历 6影响人际关系 3宿命14
无危机感 6 一分为二看待11
人际关系影响29 积累资金、资源 11
环
行业环境不佳 14 面对困难 9
境
生存压力 14 争取支持 9
工作不稳定 11
时间不够用 11
环境变更 6
机会17
规 职业决策错误 11
划 对道路的茫然
6
注:%表示多少受访者持此观点
四、对于职业发展变化的认识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年龄绝大多数处于Super划分的“确立阶段”(25~44岁),受访者中32%有过转型经历,在没有转型的受访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考虑转型,甚至部分人跨入了,“无界限职业”,如创业、兼职、自由职业等。在谈到转型或放弃原职业目标的原因时,我们发现“职业发展因素”(寻求更适合的职业、考虑个人的匹配性)和“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和工作环境)比较突显,这一方面可能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了个体在前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利(见表4)。
表4 职业转型的原因及看法
转型/未转型的原因 %如何看待转型%
(N=35)
(N=11)
性格原因23促进职业发展73
生理因素14学习的机会 36
个体追求成就感 11带来不确定性27
个人情感和家庭
6延缓职业发展18
年龄 6宿命观点18
外部环境49
环境工作环境31
经济因素20
他人影响14
地域变动 6
职业寻求更适合的职业 57
发展职业决策错误 14
职业的自我效能11.4
注:%表示多少受访者持此观点;N=11指的是受访者中有过转型经历的人
图1 访谈者职业转型情况的比例
五、对管理及职业发展的启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职业发展的理解,人们基本上有诸如“目标性”、“计划性”、“与个人匹配”、“职业定位”、“个人的不断增值”这些共识,但问及“个人职业目标和路径是否清晰?”时,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不怎么清晰”或“经历了数十年以后才逐渐清晰”。“职业清晰度”应该包括“主观清晰”和“客观清晰”两个方面的考量。笔者认为,造成这些“不清晰”的原因,主观上和我国的职业意识教育薄弱有很大关系;客观上则与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处于转型期、企业及行业发展中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等有关,这对原本就处在职业化程度很低的中国职场人士的个人职业理念和行为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值得关注的是,受访者中在知名外企工作数年的职员普遍表现出对自己职业的强烈认同、职业发展的清晰脉络、职业行为的有效性,以及对职业前景的积极展望,明显高于其他受访者,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
不过,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也起了“试金石”的作用。大部分受访者的主要从业历程正是伴随了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这样的考验或挑战,正如摩根·斯坦利首席分析师Mary Meek所说的“在一条拥挤的道路上,只有少数人才能脱颖而出”。如果时间拉得足够长的话,机会对每个人应该是相对均等的。我们在访谈中不难发现,职业障碍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有些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从心态、能力、资源整合、行为等方面调整到最佳状态,及早走上一条清晰而较为顺畅的发展通道;相反,另一些人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徘徊、游移、延宕,虽然有些也采取了措施,但收效甚微,致使数年中职业路径模糊、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还有些人因为因缘际遇,曾经似乎步入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但稍有风雨,又陷入泥淖。对于职业障碍的处理,不少人也仅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职业发展是一个众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障碍”和“障碍应对”的维度中也发现,对于障碍处理应该是多方面的合力作用,而这一合力又是首先需要通过本人主动地对自身、自己的职业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而清醒地剖析,才能发生持久的效应。
表5 有关职业目标放弃和再确立的认识
放弃原因%重新确立目标%如何看待放弃职%
(N=12) (N=12) (N=35)
成就感 33零开始起点低92放弃是正确的 34
个体身体25个性特点58辨证的29
因素信心17客观条件限制50放弃不好 26
年龄17认识不清楚 17宿命的
8.6
家庭因素17能力17暂时的
2.8
经济原因42兴趣17
客观工作原因33
条件环境原因33
个人的匹配性75
目标可行性 33
发展发展原因25
规划认识转变17
注:%表示多少受访者持此观点;N=11指的是受访者中有过放弃目标经历的人
图2 要访者放弃/未放弃职业目标的不同情况
可能也正由于社会和个人的职业化进程都处于初级而又高速发展的阶段,职业转型和职业目标的再确立亦已成为众多职场人士面临的问题。无论是主动追求还是被迫转型或变化,都应该建立在人们对自己过去的审视、对各方面因素综合评判和“清晰的”认识基础之上,才有望在未来的路径中形成“清晰的”脉络。我们期待,随着本文提出“职业清晰度”的概念有关评价模型并进一步研究推广,人们能够在职业的十字路口认真总结过去,清晰规划未来;同时也期盼社会各界给予关注,让即将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以前人为鉴,尽量避免在起跑的时候就糊里糊涂地败下阵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此我们尝试提供一个“职业清晰度”的粗浅的框架,以期抛砖引玉,其中的每个因素都有待在将来的研究中作更深地挖掘。
标签:职业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