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翠萍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256600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堂上,我由始至终都在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与作者及文本的“共情”氛围,切实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有效调动学生宣泄情感的欲望。只有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他们才会积极地细品语言、体验情感、交流感悟、朗读传情。只有师生共同携手在文本之中走个来回,才能达到情智交融。
一、抓先后对比,注重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围绕“掌声”这一主题,抓住“整体——局部——整体”的关系,透过掌声前后英子的巨大变化质疑掌声,精读精练理解掌声,最后升华掌声含义,做到循序渐进。教学中,我始终面对文本,透过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迁移内化于学生的语言活动之中。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咀嚼、揣摩、感悟这些语言。例如,教学中抓住“默默”、“犹豫”等词,让学生体会英子矛盾的内心冲突,感悟当时她的痛苦。这是理解英子之所以被掌声感动的基础,英子越是犹豫越是默默就说明她越是需要他人的帮助与鼓励。可就在这时,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我接着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不要害怕,勇敢地上去!”“我们并没有歧视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英子加油!”……很感人。
在教学中,我注重抓住描写人物神情、动作、语言等的词语来体会课文用词的精准、语言的美,感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以便走进人物的内心;同时,教学中较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朗读方法的指导,以及指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地感悟人物情感。
二、语言渲染再现情境,唤起情感体验,提升朗读水平
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独特生命,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在《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我或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是语言要饱含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感动在先,才能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情真意切的语言感染学生,带动他们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共情。教学中,在感受掌声之前的英子痛苦自卑的内心感受时,我抓住英子孤僻的外在表现,体会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的心理根源;再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在平日生活中的逃避——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走路的姿势。所以当同学们在元旦联欢玩会表演节目时,她“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当同学们下课做游戏说笑时,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走路的姿势,她“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当六一儿童节时,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走路的姿势,她“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当同学们上体育课时,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之后引导学生理解她的孤独自卑心理如水到渠成。
教学中,我以“你们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做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增进了情感体验,更便于学生敞开心扉,通过朗读宣泄情感。
感情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体验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过朗读来检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之上,融会自己的情感,或抑扬顿挫地表情朗读,或思情并茂地琅琅诵读,寓情于声,以声传情,该悲凉处给它个悲凉,该欢快处还它个欢快。
本节课,通过我的语言渲染加上引导、示范等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一个新台阶,学生读懂了老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虽然课堂上仍会有稚拙的痕迹,比如我的课堂语言还需提炼、精简等,但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论文作者:许翠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掌声论文; 情感论文; 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情境论文; 同学们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