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研究生论文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研究生论文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模式论文,综合性论文,大学研究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现状

作为上海市政府所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具有较长的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历史。目前,我校已成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艺术与技术、经济管理与理工融合,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经过新上海大学组建十几年来的发展,学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影视艺术与美术等学科门类。现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超过7000人,其中博士生1000余人。具有2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3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增设博士专业,15个工程硕士领域,9个博士后流动站和1个MBA授权点。基本覆盖了我校全部本科专业,也基本形成了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点布局框架。

作为一所上海市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大学肩负着上海市委要求的量大面广和拔尖人才培养的两大任务。学校的钢铁冶金、新材料、通信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环境污染与健康等博士学科领域,与上海的几大支柱产业乃至国家高科技重要产业密切相连。上海高校中最先设立的社会学博士点,为上海快速都市化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问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分析。电影学、美术学、人类学等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上海地区高校所仅有(其中电影学和人类学亦为长三角地区高校所仅有),是上海国际大都市及“长三角”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这些年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现有博士生导师340余人,硕士生导师800多人。不仅集中了一批造诣精深的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也集中了一批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知名中青年教授。他们既是我校师资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也是我校在迈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坚力量。

二、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我校独特的办学理念

上海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始终坚定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钱伟长教育思想,“拆除四堵墙”(注: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坚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办学理念,坚持“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校风。

钱伟长校长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我们希望学生到学校来主要是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训练大家掌握这种方法。”

钱校长对研究生培养更是提出进一步明确要求:“从一个一切被动地把成熟东西放在书本上教给你的过程,变成在导师指导下探索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要培养一个能够独立地到一个未知领域里工作的人,因为我们面前的都是未知的领域。”

我校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因为一所大学如果只搞教学,不搞研究,就不是大学,而是书院。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不仅要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成才先成人,开创研究生思政工作新模式

为把研究生培养成为真正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首先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公德意识。为此,学校把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政工作置于突出位置,由研究生工作党委统一负责,各学院研究生党组织直接隶属于研究生工作党委。通过研究生自己的组织,实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同时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室到社会,构筑起全方位的研究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新体系。

(1)以研究生党组织为核心,各学院研究生党总支担负所在单位研究生的党建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研究生党组织领导团组织,由团组织指导研究生会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研工党委的工作部署主要通过研究生党总支传达到各基层党支部以及全体党员和广大同学中。

继续构建和完善研究生自我管理的新体系。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通过大批研究生干部来实现的。各学院研究生党总支由研究生担任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在学院里,则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或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研究生党总支书记,负责把关定向。其次设立研究生专(兼)职委员,主要协助研究生党总支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干部选拔、换届、培训、考核、奖励等制度。

(2)创新研究生思想教育新模式。研究生工作党委坚持每学年一次的入学教育、每学期一次的首日教育、每届毕业生的毕业教育,抓住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对研究生进行集中的思想道德或政治理论教育。同时,围绕形势任务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一些主题教育。为了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以“三大教育(秋季学期的入学教育、冬季和春季学期的首日教育)”、“三大节(秋季学期的学术节、冬季学期的体育节、春季学期的艺术节)”为特色的育人平台。

我们在统一管理和教育上已经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具体为:首先是改革了思想教育的形式。改变以往领导讲话或专家报告的单调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多角色参与,使思想教育变得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次是创新了思想教育内容。通过同学们身边熟悉的人来讲述熟悉的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助于入脑入心。再者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研究生工作党委的指导下由研究生自己策划、自己制作和自己主持的,整个活动就是研究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研究生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机会。

(3)以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为核心,创新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如何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马克思理论教育既综合系统知识又贴近时代,也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的重要领域。上海大学已经对博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从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以专题讲座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对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也实行了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增强研究生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打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项课程教育改革还将在研究生其他思政课程中推广。

3、研究生教育是学校迈向研究型大学的强校之路

我校努力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强调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导师的多数科研项目是由在学研究生参与完成的,他们已成为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力军,在大批研究生的积极参与下,我校的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充分发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由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创新等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和地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为国家自主创新做出更多贡献两项战略任务,其结合点就在研究生培养。要加快和完善我校的教育改革,构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以达到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出更多创新成果的目的。

我校以学位授权点和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上海市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等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新攀登、新提升和新超越。尤其要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推进资源共享,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大力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一流学科。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汇聚一批高层次学术领军人物和国家级优秀拔尖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应该努力发挥处于上海这个最发达大城市和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努力发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地方大学的先天优势,立足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合,努力加强学校在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同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寻找学校在上海市重点发展产业和重大项目中的机遇,结合重大需求和新的学科增长点,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学校的竞争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将紧密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设一批跨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的交叉,形成一批能够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重要研究基地。

4、大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深化改革,探索扩招后的研究生教育规律,加强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不仅要培养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努力探索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重点,面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校定位、有鲜明特色的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逐步做到有学科点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毕业答辩、学位授予等分层次分类指导。探索在一些博士学科点优势较为集中的学科平台试点,逐渐缩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年限,着重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科门类探索相对应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开设和完善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

我校在2002年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关键是缩减了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传授知识的课程,增加了研究性成份的内容,如文献阅读研讨课等。我校将进一步致力于完善和提高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授课质量,努力培养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领域中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努力提高研究生学会运用专业外语检索和阅读国内外科技文献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研究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过程中独立获取最新学术信息的能力,努力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并完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核心思想是“补缺”,即因材施教,为每一位研究生的公共英语学习设计其学习空间。继续完善2004年以来进行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逐步缩减公共英语课时,根据研究生生源、专业培养以及学科等特点,针对研究生的不同英语水平,进一步开设实用英语和科技英语等各类选修课程;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展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实践活动。特别开设与学生就业、从事研究、社会热点等有关的课程,尝试开设英语学习的网络阅读课程与网络考试方式。

(3)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改革与实践

积极探索如何使“象牙塔”中走出的高层次人才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为此我校进行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改革与实践。努力采取措施,在与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集团特种钢公司等共同探索产学研联盟的基础上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通过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同时聘请大学和企业导师(双导师指导研究生),有利于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努力使研究生的课题能紧密结合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同时,依托“基地”,可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和高校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还可帮助企业零距离选择新员工,积聚人才,同时降低研究生所分担的培养成本和就业压力,也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终将形成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学生等多方面联动共赢的局面。

(4)开展“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计划

努力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工作指示,通过搭建“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平台,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上海地区和我校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我校率先启动的2006年首届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按照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群“冶金工程与新材料”、“都市社会与文化”,紧紧围绕上海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经济社会重要主题展开研究和讨论。鼓励学术争鸣和创新,体现研究生教育特色,探讨学术前沿性问题,活跃学术思想,展示研究成果。

(5)创造条件,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潜心开展原始创新研究

我校采取政策倾斜,创造有利条件,设立专项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潜心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努力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学校尤其鼓励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紧密结合导师来自国家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在科学理论、专门技术或研究方法上有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5、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我校把研究生培养质量视为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集中精力抓质量已经成为学校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关系的重要抓手,切实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学位授予的质量。

(1)建立“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基础

我校将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这一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崭新手段。该平台涵盖学校研究生党建思政、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研究生党团员信息”、“导师信息”、“学籍管理”、“双盲评审”、“提前延期答辩提示”、“学生奖、惩、贷、险”等诸多方面。它不仅可以使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研究生教育的动态情况,更可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实施进行全天候、实时交互式的动态跟踪。

(2)坚持并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个100%”保障体系

三个“100%”是指:硕士学位论文100%双盲评审,博士学位论文100%双盲评审,博士学位论文100%正式出版。全面实施研究生论文双盲评审以导师个人为目标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的上岗资格条件,以适应我校学科点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

(3)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白皮书”发布制度

我校将进一步在信息化平台上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与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年度研究生培养质量白皮书”发布制度。

“白皮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年度教学质量工作评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所有院系,针对研究生的教学活动的特征要素和关键环节,通过采集、统计和分析其量化的数据信息,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工作的实际状态。“定量用数据说话,定性用事实说话”是该“白皮书”的原则。通过主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使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研究生作为当今社会高学历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立规范化的研究生管理教育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健全管理体制。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上海大学积极改革管理体制、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海大学目前已基本建立起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各学院均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和思政工作者,管理研究生的党建思政工作和日常教学生活。这种管理制度不仅使学校的有关政策能够及时贯彻,也加强了对研究生的管理。

(2)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上海大学不断完善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针对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及时制定出台新的规定和办法。从2002年起上海大学研究生部每年都对《上海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上海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等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方便广大研究生同学,上述文件还和其他研究生学习生活指南一起制作成了光盘,每年开学前及时送到研究生手中。

(3)优化管理队伍。高质量的管理,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做保障。上海大学研究生部始终注重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从机关到科室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管理队伍。目前,研究生部和研究生工作党委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36岁;78%的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正、副主任等(处长)80%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在进行培养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定期到兄弟院校取经学习,并能够结合上海大学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四、展望

按照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即经过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建设,将上海大学最终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可以说,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要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注重创新、跻身先进,形成学科布局合理、文理工协调发展的研究生院建制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创新基地,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地。为此,学校将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战略,分别是:学科建设战略、培养特色战略、培养质量战略。

标签:;  ;  ;  ;  ;  ;  ;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