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债运行效益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债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效益是一切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评价一种理论或模式的标准。舍此,去单纯地探讨经济行为的好坏,是毫无价值的。公债问题的研究也只能以公债效益为中心,以公债运行效益为参照系,提高公债运行效益是公债理论研究和公债管理的最主要目标。
公债效益是国家公债运行(发行、使用、流通、偿还)与公债运行结果的比较。狭义的公债效益是指公债资金的投入与公债资金产出的比较;广义的公债效益,则贯穿于公债运行过程的始终,它不但包括了公债资金投入和组织的比较,而且还包括了公债运行对国民经济整体均衡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所做的贡献。如果按照公债运行的过程来考察,公债的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发行效益、使用效益、流通效益、偿还效益。
一、公债运行机制由四个子系统构成
规范化的公债运行由四个相互区别的子系统构成,即公债的发行系统、使用系统、流通系统和偿还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各自都有自己的运转机制、运行原理和运行的目标。
1.公债发行。公债的发行是公债运行的开始,公债的发行条件、推销方式、推销机构和推销时间,是构成公债发行的基本因素。公债发行的规模和结构构成公债发行管理的关键。
2.公债使用。公债的使用是公债发行的目的,它和公债发行有联系,但不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目标,公债的使用是公债管理的关键。公债使用要解决的是公债资金运用的方向,以及微观经济单位的具体使用状况的问题。前者构成了公债使用的宏观效益,后者则是公债使用的微观效益;前者使用情况的优劣是由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决定的,后者的好坏是由微观经济单位的运行机制决定的;前者在我国要解决的是宏观经济调控如何改革的问题,后者则是关系到我国充满生机和活力,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建立问题。一个国家公债(包括内债和外债)管理的好坏当然是由发行、流通、偿还的好坏共同决定的,但这中间起决定作用的是高效益的公债使用为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提供条件和补充,同时也为公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奠定坚实的基础。低效益的公债使用会对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推波助澜。提高我国公债使用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经济体制问题,所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成为探讨公债效益问题的基点和归缩。舍此,其他一切经济研究都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公债运行效益不高的问题。
3.公债流通。公债流通是公债运行的中间环节。它的作用就公债本身而言,解决了公债的流通问题,从而为公债的发行提供了条件,就公债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而言,它解决了宏观调控手段和调控方式。公债流通要探讨的是公债流通市场的规范性、可控性和协调性。公债流通市场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市场体系的一个子市场,由于这个市场政府和财政的主导性,由此形成了财政和金融调控的交汇点和结合部。
4.公债偿还。公债偿还是公债运行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要解决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权力和义务,它最能使得公债的发行效益得以实现,债权人的收益得以保证,公债的顺利偿还是整个国民经济和财政、公债资金运行正常的标志,公债不能按规定和计划偿还,则往往是国民经济运行恶化的表现。公债的偿还虽然在程序上看是被动的,但从一个运转周期来看,又是主动的,它是公债发行的开始,也是公债能否健康发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二、公债的发行效益
公债发行的效益,按照公债发行影响范围不同,又可分为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内部效益)。
(一)公债发行的外部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环节、各系统、各主体已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子系统资金流量的变动,都会直接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资金流量的循环和周转。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的发行已成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公债发行的外部效益,概括地说是指公债发行对经济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它包括公债的应债来源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公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公债的发行对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公债的应债来源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公债的应债来源不同,会使公债发行对经济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正确地分析应债来源,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是进行应债来源选择的基础工作。
按照经济影响的不同,通常可以按应债来源划分为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两大类型,我们把分析结果简单地用下图表示:
根据以上分析,政府在公债发行时,除要注意应债来源的广泛性对公债发行的有利影响外,要使其与经济形势的整体要求相适应,近几年我国公债发行在发行渠道,发行方式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但与国民经济调控的整体要求却多有矛盾之处。在我们的视野中,公债筹集资金的作用与公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比,后者还远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公债的期限构成和利率构成对货币流通的影响。一般而言,长期债务对经济货币均衡的影响是抑制性的,而短期债务的影响则是扩张性的,衡量一个国家公债结构是否最优,一是看其能否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二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货币的供求平衡;三是看其是否与当期的经济政策目标相符。但纵观这几年我国公债发行的期限构成,更多地注重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而很少顾及公债期限构成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有期限趋短的态势。从提高公债外部效益角度考虑,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公债利率结构和水平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就一般而言,要视购买者的利率弹性而定。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的封闭和狭小、体制的制约,不论是消费需求的利率弹性,还是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都较低,因此,我国目前还不具备通过利率实现对货币需求进行调节的前提条件。
3.公债对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公债还通过企业投资收益、企业定价、生产资金的积累影响企业的行为,通过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制约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消费量。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公债政策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
(二)公债发行的内部效益
公债发行的内部效益是指所筹公债资金与融资成本的比较。影响公债发行内部效益的各类因素包括公债发行条件、公债推销方式、公债的推销机构、推销时间和推销宣传。影响我国公债内部效益原因有:(1)品种单一;(2)时间不规范;(3)承购包销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4)规模扩大,国债依存的提高;(5)利率上升,成本提高;(6)发行方式有待改进。
三、公债使用效益
公债使用效益是公债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公债使用效益是公债效益的核心。公债的发行、流通、偿还都以公债的有效使用为基础。公债的有效使用涉及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第一是公债的使用方向应合理,这涉及资金的分配、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问题,这是公债使用的宏观效益;第二,是使用债务资金的投资项目获得的收益与投资支出的比较,以及项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它是公债的微观效益。
(一)公债使用的宏观效益
我国公债使用的宏观效益差,是由于预算、体制上的原因,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但从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来看,其不合理也仍然能够反映出来。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开始于投资结构的失衡,投资结构的失衡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政府干预的压力。所以利用公债资金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应加大“基础瓶颈”产业的资金投入,这是提高公债宏观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公债使用的微观效益
由于国家债务资金投入包括在财政收入之中,债务资金的使用也应列在财政支出里,所以我们无法考察债务资金具体项目的微观效益,但就我国整体投资资金的微观效益来看,也可以窥视出债务资金微观效益的一般使用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1992年国有单位基本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上年的70.8%下降为65.5%,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率由上年的14.1%下降为13.7%;国有单位更新项目建成投产率由上年的56.9%下降为53.7%,其中更新改造限额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率由上年的25.7%下降为23.6%。建设项目损失浪费严重,根据1990年国家审计部门对90个大中型项目的审计,这些项目中可以计算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8.7亿元。我国微观投资效益差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使用单位的约束机制如风险机制还没有最终形成;二是资金投放单位的利益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财政资金的无偿性,更使得资金的管理处于吃“大锅饭”状况。前者使得资金的使用浪费严重;后者则使投资行为失去应有的监督机制。所以,提高公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就资金的使用单位而言,应以投资体制的改革为重点,以产权明晰化为突破口,建立起利益与风险同在的投资资金使用主体;就资金投放单位而言,应改变公债资金混同于一般无偿资金使用的作法,建立起以公债资金有偿使用为出发点,以国家宏观结构的调整为目的,以政策性业务商业化经营为手段的国家财政投融资体制。
四、公债流通效益
公债的流通是指由于公债流通而对证券市场、货币均衡产生的影响,我们把由于公债流通而引起的新发国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变化称之为市场效益或内部效益,而把对货币均衡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外部效益或宏观效益。
公债的市场效益,主要解决的是公债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公债的流通转让提高了公债的流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债的吸引力,我国公债二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与银行信用衔接的问题,交易工具缺乏的问题,投资认识淡漠的问题,期货市场规范化的问题等等。这一切都阻碍了公债流通市场效益的提高。
公债流通的宏观效益,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国债流通市场的作用问题。国债的流通市场不仅作用于国债发行市场,而且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传统的中央银行货币控制模式是指标控制。它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容易操作。但在这种控制模式和传导机制下,国民经济容易产生“一控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再控”的周期性经济波动。这无疑加大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转成本,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如果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债流通市场,使财政信用与银行信用的交汇点成为国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则国民经济的调控就会走向合理,从而提高了国债流通市场的宏观效益。
五、公债的偿还效益
从一个债务周期的角度看,公债偿还是国家债务经济活动的最后过程。我们对公债的偿还效益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由于国债偿还而增加的投资者收益,及其对财政、外汇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及货币流通的影响。
公债偿还的方式、公债的兑换、公债偿债负担和偿值能力的分析和确定,都是影响公债效益的主要原因。国家能否按照规定的条件和时间清偿债务,也严重地影响着未来国债的发行和流通,所以国债偿还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如何降低偿债成本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国债今后发行的长远利益。因此对公债偿还效益的研究,对于我国公债的发行是十分必要的。
影响我国公债偿还效益的问题还很多,如“多渠道”办理偿债的问题,延期偿还企业到期国债问题,付息方式的问题,能否建立偿债基金制度的问题等等,我们就不一一探讨了。总之,我们要做好提高我国公债的偿还效益,加速公债偿还的规范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