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课例赏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语论文,新词论文,课例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新词新语,梳理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新词新语的能力。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新词新语在生活中的使用原则。 2.认识流行文化和新词新语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建设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例实录】 一、新课导入,“新”语秀我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进行一次特殊的文化探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首先,老师来用新词新语作一个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奔奔族,每天和新新人类打交道。业余时间,我喜欢冲浪,也常常摆弄自己的“围脖”,朋友们都叫我草根网民。我的家庭是个典型的421家庭,我的爱人嘛,那可是个标准的白骨精。对了,还有我那个可爱的独二代,前两天才满周岁哦! 师:同学们,从刚才老师的介绍中,你得知了老师哪些个人信息呢? 生1:我了解了您的一些家庭情况和个人爱好,比如从“冲浪”一词中,我可以看出您喜欢上网。 生2:我从“白骨精”一词了解到您的爱人是白领、骨干加精英。还有,“独二代”,您的孩子是家里第二代独生子女。 生3:“421”指的是老师的家庭有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也就是老师和您的爱人,还有一个小孩子。 师:同学们通过一些特别的新词新语非常准确地解读了老师的个人信息,这让我很惊讶,但是,还有几个新词新语没人触及,大家看看,剩下的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 生4:我猜“奔奔族”应该是比较忙碌的一类人;“新新人类”是紧跟潮流的一些人吧。 师:是的,正如你所猜,老师正是为生活而忙的“奔奔族”,而同学们正是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新新人类”。说了这么多,大家会发现,老师的这个自我介绍与众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了大量的新词新语。那么,什么是新词新语呢?新词新语也就是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使用的语言。 新词新语也就是流行语,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使用的语言。 二、梳理新语,“新”光闪亮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新词新语?下面,我们不妨交流一下。 生5:我知道的新词新语是“居里夫人”,指的是一直蜗居在家里的宅女。还有围观、萌。 生6:还有高富帅,与之相对应的是白富美。 生7:矮矬穷。 生8:坑爹。 生9:屌丝、二。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新词新语,老师也说两个,看大家是否认识:绿客和out。 (教师将师生共同提到的词汇写在黑板上。) 生10:out就是落伍、过时的意思。绿客可能和环保主义者有关系吧? 三、思维导引,探究运用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了个八九不离十。面对这么多新词新语,如果让同学们去研究,你们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生11:我会从新词新语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行研究。 生12:我会研究词的来源和意思。 生13:我会研究这些新词新语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生14:新词新语和人们的口头化语言有什么关系,我会研究这个问题。 生15:新词新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也值得研究。 四、分组讨论,“新”语探源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和方向,都对我们研究新词新语有建设性的提示。人们总是在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面对眼前这么多的新词新语,我们不妨沿着这种哲学思维,先来探寻这些词汇的来源。下面,请大家以平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来讨论、探究刚才我们写在黑板上的这些新词新语来自何方。 探究一:新词新语是如何产生的? 生16:我们刚才讨论了“居里夫人”这个词,居里夫人原来是指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现在指蜗居在家里不常出门的宅女,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应该是旧词新用。 生17:我们主要研究了“坑爹”这个词,它来自日本动漫的配音,还有萌、out都来自外语词汇。 生18:其实,我觉得这些新词新语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五、感同身受,“新”语心评 师:大家的探讨结果让这堂课的内容进一步延伸了下去。新词新语不仅仅是词汇的新生代,更是新的生活内容和文化现象的反映。新词新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多的精彩,是不是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领域都可以普遍使用呢? 众生:不能。 师:那我们在使用时该注意什么呢? 探究二:如何使用新词新语? 生19:我觉得新词新语在平时的娱乐、朋友间的交流中可以用,但在政治、文化等很正式的领域就不能随便用了。 生20:我同意他的意见,我觉得新词新语的使用还要注意使用的对象。比如说,和朋友聊天就可以用新词新语,和老师聊天就不能这么随便了。 师:是的,两位同学都注意到了,新词新语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和对象。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身边有很多新词新语使用的例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其中两个,请大家来评说一下这其中的新词新语使用是否合适。 1.“亲,您早‘恋’(早晨锻炼)回来了哦!”——与邻居王奶奶打招呼 2.“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快来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人啦!”——外交部2011年微博招聘启事 生21:我认为第一个例子用得不好,老人家不懂新词新语,而且对老人用新词新语有失尊重。第二个我觉得可以,因为招聘面对的是年轻人,年轻人一般很时尚,这种招聘给人带来亲切感。 生22:我觉得第二则也不是很好,外交部作为政府部门,还是不应该在招聘启事中用淘宝体等不正式的文体和词汇的。 师:刚才两位同学就材料的内容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其实这种意见上的差异提示我们,新词新语的使用应该注意自己所面对的对象和使用的场合。前不久,我的一位学生在新词新语的使用上也给我出了个难题。他跟我说,他写了一篇文章,而且准备用这篇文章向《语文报》投稿。今天我把它拿来和大家共赏。(教师范读。) 幼时,父亲的苛责严求给我带来的巨大鸭梨,现在想来这都是些浮云;而少时,我的叛逆引发的父子拍砖叫板,现在想来却是木有神马好计较的。父亲老了,思想自然out了,但是,经过岁月磨砺的父爱却愈发给力了。我应该在开始读懂父亲的时候,好好珍惜这份难舍的love。——《难舍的父爱》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语文报》的编辑,你会接受这份稿件吗? 生23:我不会接受这份稿件,因为我首先考虑的是稿件的价值和意义,这篇范文在情感上是感恩父爱,但是却用了一些调侃搞笑的词汇,使得文章显得很不严肃,也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师:这位“编辑”看到了《语文报》的定位问题,这份报纸是一份很严肃的报纸,应该注意稿件的价值和意义。 生24:抛开内容和价值的问题,单单从汉字的使用规范来看,“鸭梨”等词汇会被人们认为是错别字,会在人们的语言学习方面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作为编辑,我不会接受这份稿件。 六、感悟“新”语,展望未来 师:两个“编辑”的考虑和评价不无道理,他们不仅告诉我们在正规报刊上要慎重使用新词新语,而且提示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注意维护汉语言的规范性。话说到这里,老师就有点担心了,刚才,我们体验到了新词新语的使用妙处,同时在实际的例子中又看到了新词新语在诸多方面受到的限制。那么,新词新语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探究三:如何看待新词新语的现状和未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份资料给大家作个参考。 (教师下发资料,学生阅读并讨论问题。)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问题: 1.据统计,现代汉语中每年大约出现1000多条新词新语。近年来《现代汉语词典》增加了词语6000多条,其中2000多条来自于流行报刊和社会生活中的新词新语。(《广州日报》) 2.“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文摘》) 3.“万元户”“倒爷”“大哥大”等词语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有的新词新语甚至很快消失了。(《语文》必修1) 生25:新词新语蓬勃发展,大量出现又逐渐消亡,这说明新词新语有时代性。词语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生26:新词新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应该不断地规范它们。 生27:我认为新词新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现在的新词新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觉得人们应该在未来更理性地面对新词新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新词新语和传统文化的交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是否有同学思考到呢? 生28:我们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大家认为,传统文化和新词新语及其代表的流行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传统文化不断吸取流行文化的好的内容,使流行文化或新词新语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比如说孔融让梨,在几千年前刚出现的时候是流行文化或新词新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所包含的精神逐渐被主流文化吸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29:新词新语和流行文化可以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深厚,更有底蕴。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对于新词新语和流行文化,我们应该以一种和谐的、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它们。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要点。 生30:新词新语正在经历着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它们正在由不规范化向规范化发展,并被主流文化不断地吸收消化;新词新语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传统文化更深厚、更丰富;对于新词新语的未来,我们认为应该在不断规范的前提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师:同学们的讨论和总结都很精彩,这节课虽然只讨论了三个有关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问题,但是,大家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且将自己的意见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布置作业。) 师:我想,还有许多方向有待大家去探讨。最后,我留给大家一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探讨上发表更多有个性、有建设性的意见。 谢谢大家! 【执教感言】 关注生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话题,有关知识的教学更是对教师的时代敏锐力和课堂理念的巨大挑战。新课标在教学设计等方面更直接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课堂内容的生成性问题。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知识的生成,把知识接受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这堂课也有许多值得我深思的地方,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应该正视现行课堂存在的预设和生成的博弈问题。 预设的课堂中教师无疑是绝对的主宰者,而生成性很强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学生活力和求知欲的课堂。在这堂课的最初设计中,我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作了周全的考虑,并制作了思路严谨的课件。比如,在新词新语的归结上,我预先设计了许多词汇;在探究新词新语来源方面,我预先为学生作了自认为全面的总结。做完这些,只待学生在课堂上进入我预设的步骤。其实,这样的设计不仅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严重阻碍了师生双向的创造性互动。几番试教后,我和语文组的同事们作了大胆尝试,果断地将教师在每个环节设计的总结去除,将课堂中每个探究环节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支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由地表述自己知道的新词新语,引导他们通过教材阅读、小组探讨等方式总结新词新语的来源,思考这些词语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与此同时,教师放下架子,加入学生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成为真正的生成性的教与学的结合体。 第二,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让更多的知识和思考自然流入课堂教学中。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思考深浅不一。在探讨新词新语的研究方向上,有的学生看到了表面化的问题,即新词新语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的学生则看到了诸如新词新语的发展方向及其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的思维在和问题碰撞后产生的亮点。对这些思想亮点,我及时抓住并扩大,使得课堂的容量不断增大,层次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不过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教学探究的第三个环节中,有学生面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现状和未来的问题,不仅谈到了对新词新语的发展展望,而且简略地提到了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师生并没有深入拓展。课后反观整个过程,我们还是丢失或错过了一些可以挖掘课堂深度的机会。 【名师观察】 一堂激兴趣、启思维、强能力的优质探究课 一、把握体式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探究课的教学资源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属于人教版教材必修1的“梳理探究”部分,高一的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但同时在认识和运用上又存在诸多疑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而教材上的新词新语是很多年前编写的,收录的新词新语许多已经被时代淘汰,急需教师根据时代的变化补充、更新内容,才能切合教学实际。谭老师这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巧妙地设计了导人语,用“‘新’语秀我”切入主题,简介中引用了奔奔族、新新人类、围脖、草根网民、白骨精、421、独二代等新词新语,新鲜活泼,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解读完老师的介绍后,谭老师顺势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将学生了解的新词新语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新词新语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高潮。从生活中取材,既弥补了教材编写的不足,又拓展了教学资源,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与时俱进的新课改意识。 二、基于特定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提升了探究课的课堂品质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增强探究意识,养成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在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中,要求能够观察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的新问题。 依据新课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在结构上明晰地分成了两大部分,即梳理部分和探究部分。在实际操作中谭老师非常巧妙地在梳理和探究两部分中间增加了一个过渡,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新词新语这种文化现象,我们该如何去探究。再由学生的思考自然过渡到探究部分。在探究部分谭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顺势作点拨——维护汉语言的规范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使探究的层次上升到维护汉语言规范性的高度。 整个课堂谭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注意了新词新语的梳理探究工作,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目标的确立,体现了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化的教学理念,从而提升了探究课的课堂品质。 三、以“活动”激兴趣,以“问题”促思维,体现了探究课的设计匠心 课堂上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设计了“新”语秀我、“新”光闪亮、“新”语探源、“新”语心评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最难能可贵的是,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站准了“导”的位置,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如在学生摆出众多新词新语现象的基础之上,谭老师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如果要你作研究,你将从哪个方向入手?由此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引领学生思考新词新语这种纷繁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课堂不再只是热闹的课堂,它在热闹的同时,有了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维。感性的认识背后有理性思考的课堂,才是成熟而有深度的课堂。“新词新语通俗”课程范例赏析_语文报论文
“新词新语通俗”课程范例赏析_语文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