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研究述评论文

·研究综述与前沿进展·

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研究述评

赵蓉英1,2,3 王 旭1,3*亓永康1,3常茹茹1,3张兆阳1,3

(1.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2.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目的/意义]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满足新时代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科技发展、管理与决策、评价理论和实践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对国内外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结果/结论]厘清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发现研究中存在3点不足之处,提出了推进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研究4点策略,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 中国话语权;评价科学;研究述评;推进策略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亦指控制舆论的权力和走向,是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在当代社会思潮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1]。中国话语权正是中国价值及其话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的实践,利用“主场外交”和“首脑外交”在国际活动和重要外事场合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全球化的大格局呼唤着中国话语权,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也离不开中国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他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2018年10月24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2]。大数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评价科学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以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也为评价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评价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在现代人类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判断、预测、选择、导向、诊断、激励、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等[3-4]。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研究是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服务发展的进程中,形成具有我们自己主体性、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原理,为解答中国问题构建管用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等,为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奉献中国学术当有的鲜亮色彩[5]。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树立正确科研价值导向,如何提升中国话语权,并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体系的研究成为当下学术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内容分析及网络调查等方法,对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厘清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推进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研究策略,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 G. Cuvier)属哺乳纲(Mammalia),鲸目(Cetacea),鼠海豚科(Phocenidae)。江豚成体长一般为1.5 m左右,大的也可达2 m以上,体重差异较大,约50~100 kg。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Ⅰ濒危物种[7]。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探析与综述

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外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文献很少,因此,本文主要围绕有关“话语权”和“评价科学”两个主题展开文献搜集、归纳、分析与总结的综述,文献数据源为“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和“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

1.1 国内外话语权研究背景探析

1.1.1 国内话语权研究背景探析

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关于话语权的研究是进入新世纪后开始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关于国内话语权研究主要从文献数量、文献主题和国家基金项目3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文献数量分布

从报纸刊文数量分布来看,关于“话语权”主题的研究在2000-2018年期间共4 829篇。最早的研究是白柯在《中国经营报》上发表的医疗改革资本要夺话语权。从期刊论文数量分布来看,在1994-2018年期间的相关论文为4 236篇,最早的是题为“批评中的‘抢占话语权’”(《文艺理论研究》,1994)的一篇评论短文。从著作的数量分布来看,共检索出相关著作47部,其中最早的一本著作是新华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陈堂发的《媒介话语权解析》。刊发“话语权”的文章在报纸、期刊论文、图书专著中数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46%和1%。由此可以看出话语权在报纸媒体中的讨论最热,是国家和广大民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实践研究方面,关于科技评价和教育评价的实践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关于科技评价实践研究,20世纪40~60年代,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丹麦等先后开展了科技评估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机构。80年代瑞士、瑞典、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引入科技评估工作[39]。关于教育评价实践研究,西方国家于19世纪就开始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进行研究,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措施。美国教授Tyler R W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评估模式”[40]。Watkins R等提出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进行评估[41]。1949年,美国成立全国认证委员会,1994年,成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1964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学位授予委员会,1997年,成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1984年,法国成立国家评估委员会,2007年,成立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评鉴局,2014年,成立高等教育与研究高级评估理事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外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以发布排行榜的形式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调查研究,如影响力较大的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全球最好大学排行榜(The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QS世界大学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等。

以报纸、期刊论文、著作等为表征的研究成果,是观察和衡量一门学科、一个学科群组或学科门类发展状况的最重要测度,为此本文检索了篇名或书名中包含有“话语权”一词的各类文献。

2)文献主题分布

文献检索表明,国内以话语权为主题的论文有4 236篇,以下从学科、高频关键词和主题内容分布3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学科分布情况来看,“新闻传播”、“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占比较大。其次,从论文的高频关键词来看,检索出的3 735个关键词,涉及领域非常广泛(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征话语权类别或国别的关键词,如国际话语权、高校、农民、弱势群体、意识形态话语权、媒体话语权、市场话语权、全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等;另一类是表征话语权构建与制度的关键词,如话语体系、建构、创新、制度性话语权、路径、一带一路等。

表1 “话语权”研究论文中的高频关键词(≥30)

再次,从主题内容来看,当前话语权研究的主题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话语权:侯惠勤认为话语权是意识形态思想领导权的实现方式,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等[6]。二是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研究:阮建平提出了建构话语权与国际秩序是现代政治参与和国际秩序建构的必要环节[7];张志洲提出通过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来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8]。三是网络话语权研究:赵云泽等结合社会分层理论,对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进行了分析[9]。四是学术话语权的研究:陶文昭认为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有赖于强大的国家实力,以发达的社会科学为支撑,并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将民族性寓于国际性之中,同时也需要站在学术前沿的学术大师的引领[10]。郑杭生认为掌握学术话语权,并在理论自觉基础上达致学术话语权制高点,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11]

3)国家级基金项目分布

3.1 近年来我国老年肠道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肠道检查日益普及,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便秘患者也逐年增加,清肠措施不断完善,清肠剂也越来越多,有效的清洁肠道是结肠镜检查成功的关键。肠道清洁度不佳,不仅影响肠镜检查操作,更重要的是遗漏病变[4]。

本文主要对国家社科、国家自科和教育部三大基金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以“话语权”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出2002-2017年期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3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32项,青年项目17项等项目。从2008年开始,关于话语权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呈上升趋势。诸如中俄媒体合作与国际舆论话语权构建研究、建构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对策研究等。其次,在国家自科基金查询系统发现,关于话语权研究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很少,至今仅有3项,分别为2013年的建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话语权,启示录与真理、2015年的企业竞争国家标准话语权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和2016年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下的企业品牌话语权的建构机理及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动态影响研究——以清真食品为例等。再次,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中,共检出2003至今的教育部基金项目23项,近年呈上升趋势。诸如新媒体场域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话语权与舆情引导研究、话语权建构视阈下的国外中国道路研究评析等(以上项目检索数量未做去重处理)。

1.1.2 国外话语权研究背景探析

西方学者最早开始对话语权(Discourse Power)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1952年,Harris Z S首次提出“话语”分析的术语[12]。福柯将话语分析纳入到了思想、意识形态、阶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话语权”概念,形成话语权力理论[13]。近几年国外学者对于话语权的研究逐渐增加,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网络空间和新媒体视角研究话语权:Yakoba等介绍了在网络环境下为争取媒体话语提名而进行的认知机制和语言手段,并提出从媒介空间的权力滥用角度来研究社会问题应成为人文学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4]。Xu,Jie对网络社区群体话语权的防御模式与引导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指出网络社区权利的防卫方式应从基本压制、条件让步、承认与尊重3个方面进行引导[15]。Xu,Jie同时对全媒体时代下集团话语权在商业模式中的运用进行研究,集中探讨了商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分为4个阶段:开始阶段“组织话语竞争”,发展阶段“建设集团话语权”,中间阶段“满足话语组织需求”,后期“扩大话语集团”[16]。二是政治话语权的研究:Lei,Lei论述了民意特征、热点民意与话语权的关系,发现网络舆情可以体现政府话语权[17]。Fu H等对话语权从行政权力与公共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众话语权的各种制度,是行政法制发展的目标之一[18]

1.2 国内外评价科学研究综述

作为一种支撑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手段,国内外已对评价研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评价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网络检索和文献调研均未查到“评价科学”这一术语的明确定义,本研究认为,评价科学应该是包含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等的一门科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2.1 国内评价科学研究综述

再次,从主题内容来看,当前关于评价科学研究的主题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方面。一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评价;二是教育领域评价;三是经济领域评价;四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五是期刊评价;六是自然科学领域评价,主要包括重金属评价、土壤评价、沉积物评价、生态评价等;七是医药卫生领域评价,包括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等。此外,一些论著和文章一定程度地涉及评价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问题。文庭孝从科学评价的内涵、科学评价活动体系、科学评价主体体系、科学评价内容体系、科学评价系统、科学评价规范体系和科学评价理论体系方面论述了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24]。雷仲敏梳理了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其主客体属性、价值关系结构、过程、类型、方法等[25]。刘大椿等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上可行并有成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理念,形成一套可作为操作原则的评价指标体系甄选方法和评价程序把握要领[26]。叶继元提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需包括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大要素[27],此后他还提出包括“六位一体”和“三大维度”的“全评价”分析框架[28]。姜春林提出由面向领域、面向对象、面向方法学、面向边缘等5个学科群组所构成的学术评价学科,并提出从问题导向的理论研究、多学科并举研究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三方面推进[29]

关于国内评价科学的研究主要从文献数量、文献主题和国家基金项目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文献中,大多是围绕“话语权”和“评价科学”这两个主题分别展开的,几乎没有专门论述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的研究文献。且与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间接相关的文献中,大多局限于情报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缺乏跨越学科的、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大数据环境下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

本文以多种途径分别检索了篇名或书名中包含有“评价科学”一词的各类文献。从报纸的数量分布来看,2000-2018年期间共检索到的关于评价科学报纸文献21篇。2000年李正风最早在科技日报上发表“评价科学:科学研究的质量控制”[19]。从期刊论文数量分布来看,1981-2018年期间共检索到相关论文57篇。最早的一篇是1981年俞允超发表在《情报学刊》上的“评价科学成果的情报方法”[20]。另几篇较早的论文是:N.M.鲁宾施泰因等发表在《科学管理研究》上的“科学研究效率的实质和评价标准”[21],李醒民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科学研究理论的评价标准”等[22]

从著作数量分布来看,共检索出相关著作33部。其中影响较大的著作有:1995年冯平的《评价论》是国内比较早的专论评价的著述,1995年娄策群的《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1999年陈玉琨的《教育评价学》,2008年黄长著等的《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政策与管理研究》,2009年朱红等的《社会科学评价方法的实践与应用》,2010年邱均平等的《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任全娥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2018年邱均平等的《教育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等等。另外还有教育评价学11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学5部,投资评价学2部,土地评价学、药物评价学、卫生项目评价学、体育测量评价学、系统评价学、综合评价学、管理评价学、企业评价学等各1部[23]

播种期的小麦病害主要以条锈病、白粉病、雪霉叶枯病和黄矮病为主,同时要防治地下害虫。该时期的小麦刚萌发,物理防治会对苗有一定的损伤,一般以化学防治为主。在前期拌种时,可采用药剂拌种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和蚜虫危害,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

2)文献主题分布

本文从学科、高频关键词和主题内容分布三方面对“评价科学”相关论文进行分析。首先,从学科分布情况来看,涉及的主要学科为“科学学”、“情报学”、“教育学”和“哲学”等。其次,从论文的高频关键词来看(见表2),高频关键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征评价方法的方法类关键词,如科学计量、文献计量、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同行评议、引文分析、因子分析、h指数等;另一类是表征评价对象和评价领域的关键词,如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期刊评价、科研评价、绩效评价、大学评价、学科评价等。

企业内部收益分配有明显的平均主义特征,收益的分配差距并没有真正的拉开,个人收益水平一般与个人的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些企业强调岗位工资向生产一线倾斜,轻视了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待遇问题,不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在教育领域,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给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很大转变,很多国家组织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力图改变以往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理念,开始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构建,以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表2 “评价科学”研究论文中的高频关键词(≥3)

3)国家级基金项目分布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分别检出项目名称含:评价学1项、评价理论12项、评价方法35项、评价体系123项、评价系统11项、评价应用1项。近几年的社科基金项目有:基于认知计算的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大数据时代学术评价理论方法改进研究,中国学者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等。在“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分别检出项目名称含:评价理论126项、评价方法411项、评价体系157项、评价系统186项、评价应用121项。诸如基于多任务深度学习的图像大数据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有限理性选择实验的空气质量价值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环境大数据背景下交互网络系统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分形的岩石裂隙网络量化方法及在可压裂性评价应用研究等。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中,分别检出评价理论51项、评价方法207项、评价应用3项。诸如基于评价理论的多维情感语料库建设及其细粒度情感语义研究,移动社会网络中情境感知的信任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以上项目检索数量未做去重处理)。

1.2.2 国外评价科学研究综述

“泰国政府开放钾盐矿开采,将为本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和经济支柱产业。泰国丰富的钾盐储量若能得到较好开发,将拥有国际钾盐定价话语权。”陈杰克表示,“稳定、低风险和持续获利的资源开发型行业必定成为投资泰国的新宠儿,目前泰国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中企,涵盖矿产、设备、运输、银行服务等各大行业,并拥有‘驻泰中资商会’等一批组织。钾盐股在泰国证券交易市场也受到追捧。”

当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西方国家是评价科学的发源地,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学术评价出现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而专家同行评议又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学术评价方式[30]。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率先引进专家同行评议制度并大力推广,此后这一评价方式为欧美国家广泛采纳,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质量评价方式。国外关于评价科学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与方法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

1)理论与方法研究

起初国外关于评价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以科学文献为研究对象。如洛特卡定律、齐普夫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引文分析、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替代计量学、h指数、g指数、R指数等定律或概念相继被提出,它们被应用于从不同层面对学者和学术成果进行评价。Mode H F详细探讨了引文等文献计量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分析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差别,提出了“标准引文影响指标”、“源文献篇均标准化影响”指标(SNIP),以提高引文评价期刊的力度[31]。Eugene Garfield关于不同学科领域引用行为与引文潜力差异化的论述,提出了一个新的领域标准化的引文测度指标(Citation Score Normalized By Cited References,CSNCR)[32-33]

后期评价科学理论与方法相关研究逐渐应用于不同学科和领域。Astbury B分析了Ray Pawson的著作《评价科学:现实主义宣言》中的现实主义评价理论的演变历程[34]。Leeuw F L等介绍了两种类型的评价理论,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评价科学专业理论工作发展的建议[35]。Jamal F等以英国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全校恢复性干预措施评估为例,概述了评价科学的方法之一,即现实主义随机对照试验(RCT)实施的3个阶段的理论与方法[36]。Deane K L提供了一个PTDES应用于Project K的示例,揭示了参与青年发展项目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机制,为项目理论驱动的评价科学提供了有用的框架[37]。Patton M Q综述了评价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和交叉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地位,并对评价科学理论和实践推进提出了建议[38]

2)实践研究

5) 将 gmchcfg.h 文件放置在C:\Tornado221\target\h\ugl\driver\graphics\intel 路径下(本文假设. VxWorks 开发环境安装在 C:\Tornado221 路径下);

2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与本文直接相关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或者发展阶段,缺乏整体上的系统研究,缺少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或者普遍规律意义的成果,某些方面甚至仍然是空白。

2.1 缺乏专门论述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的理论研究

1)文献数量分布

在较佳的麻醉和保活条件下,模拟鮰鱼的无水保活运输,得出不同保活时间下的存活率。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9 h时存活率仍为95%;达到11 h后存活率骤减为45%,保活13 h后存活率仅为20%。在此条件下最长无水保活鮰鱼的时间是9 h左右,基本能满足省内运输。

从植物配置看,多数小区是以街道绿化为主的休闲绿地。设施单一,缺乏相应的休闲设施。休闲绿地的绿化缺乏特色,造景生硬、死板,缺少艺术景观设计。部分居住区的绿地建设缺少景观活力,应该采取植被、假山、雕像等与绿地穿插布置,互借景,相生境。此外,小区部分绿地被改为车位,导致小区绿化面积不足,不能发挥居住区绿地对居民休闲游乐的作用。

“粮食银行”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农民储粮、卖粮习惯,从“存粮在家”变为“存粮到库”。中粮贸易辽宁公司还联合大数据公司,通过数据化手段实现“粮食银行”流程节点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在“粮食银行”的存单上体现折干量和原始潮粮的数量,清楚标注二者的单价,农民能直观了解粮食产量及价值。通过“粮圈儿”APP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切实帮助农户实现了“零损耗、省运费、线上卖”。

当前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尚未形成,这不仅使得我国在评价科学领域一直难以获得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也影响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方法发展与突破,阻碍了评价科学应用体系建设及实践活动的开展[42]。因此,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理论、评价指标设置、评价方法选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商榷、探索并逐步完善。

2.2 缺乏综合系统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

随着大数据环境中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评价科学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评价方法在新的交流模式下影响力片面、时滞过长等缺陷逐渐暴露,催化了新的计量方法的产生。目前多种评价方法共同存在,同行评议和以引文为基础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关注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对社会影响关注较少,而大数据新媒体时代传播平台中的推荐、点赞、转发等指标,侧重于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是对传统评价方法的有益补充。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在当下科研环境下,只有将同行评议、定量和在线评价3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系统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方法,才能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参与、表达并提出具有权威性和有影响力的观点或思想。反思当前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缺乏权威的、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加蓬奥果韦河特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菱形挂篮施工分析…………………………………………… 曾进虎,尹良帅(3-119)

中国话语权评价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陈旧、基础薄弱,尚未构建出能够根据不同评估对象选取不同指标进行科学性、针对性及系统性评估的指标体系。虽然国内外对于评价评价体系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研究仍然较为分散,往往强调单个问题的解决,专门围绕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指标体系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同时,在构建方法上,也尚未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

目前,学术界内部围绕评价科学展开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从研究成果的内容看,仍存在“破多立少”的困境,即都从不同层面批评当前科学评价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都力图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但这些成果或者没能抓住具有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本质,以偏概全,如将评价自然科学成果的方法机械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者研究过于追求量化而掩盖评价本质,如对核心期刊、SCI论文的过分推崇;或者研究成果没能有效影响管理部门打破评价刚性,评价生态难以有实质性改善,等等。如何解决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缜密的学科建设,明确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研究的问题域,规范研究方法,合理配置研究资源,才能有助于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主体,就是在制订目标的时候,需要呈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学生制订的,或是和学生一起制订的。从实施层面来说,目标需要学生主动完成,主体的作用决定了目标的效果。主体性体现了目标的主体性和制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3 缺乏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应用体系研究

评价科学应用体系的构建基础是评价实践,评价实践又是评价活动的总和,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应用体系研究是评价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然而,目前对评价实践活动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主要局限于哲学、经济和科技管理方面,致使评价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片面性,很难应用到其他评价实践或研究领域中。严重制约了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应用体系的构建。因此,将评价实践经验概括、抽象、提炼、上升为评价科学理论,并指导科学评价实践,构建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学科体系是完全必要的。

3 对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的未来研究建议

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有利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中国梦”和“强国梦”;有利于国家和管理部门政策的制定,优化资源的分配和人才的管理;有利于评价科学的学科建设,推动评价科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依托于评价学、情报学、新闻传播学、科学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立足于中国国情、人才评价、科学资源分配、科学政策制定、知识管理以及知识服务的现实需求,在大数据新媒体环境下展开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促进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研究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与突破。

3.1 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框架

坚持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实现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和应用体系研究,融合情报学、教育评价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政治学、传播学、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技术,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话语权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框架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在“导生制”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很好体现,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必须统筹规划,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的理论框架研究中,首先通过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大数据新媒体环境下引发的中国话语权评价的需求变革分析,从哲学(特别是哲学中的认识论、价值论)上思考、梳理和总结其演进历程与发展规律,确立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的构建基础。然后归纳对比已有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共性和差异,对传统理论和方法支撑下的评价科学进行指标扩展和体系重构,研究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创新需求和可能路径,提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框架。

3.2 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体系、实现关键技术和方法突破

在当前中国话语权问题凸显,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全球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环境下,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评价科学以及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与方法,针对多态、异构、繁杂的数据来源和类型及指标数据的多样化特征,研发设计并提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也具有独到学术价值。

在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的方法研究中,结合中国科学研究具体国情,改造已有的不同评价体系,着重打造、研究中国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算法与模型,依靠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从词汇功能、结构功能、引文功能、情感分析、内容与传播计算等方面对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从而在中国话语权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与方法上取得创新。

3.3 搭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与发布平台

针对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的不足,将大数据与新媒体技术和方法与评价方法相结合,创新大数据采集方法、清洗方法和分析挖掘等方法技术在中国话语权评价方法、算法与模型的应用,搭建集数据系统、评价系统、跟踪系统、可视化交互式系统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平台与发布平台,实现数据挖掘与存储、智能评估与指标计算、结果可视化交互式发布等功能,也具有独到价值。

在中国话语权的评价平台与发布平台研究中,针对多态、异构、繁杂的数据来源和类型及指标数据的多样化特征,重点设计并研发相应的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和数据分析等功能的数据采集器和分析处理器,最终搭建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交互式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平台与发布平台。同时,在平台中需嵌入并完善各种与评价有关的数据库,如图书引文库、评论索引库、评价专家动态库,研究成果共享库以及用于内容和效用评价的决策管理库等[43]。另外,围绕研究成果的题录数据,结合下载、收藏、推荐、标签、注释、排名等客观数据和讨论、评价等主观信息,构建多维度、多层面、立体的评价大数据知识库,并将其嵌入中国话语权的评价与发布平台。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技术,根据多种评价指标,相对客观而全面地评价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并深入和精准地挖掘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44]

3.4 探索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应用示范体系

由于目前国内科学评价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尊重科学自身的特点、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同行评议的程序公正性问题、应用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限制因素和注意事项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应结合科学研究的特性,提供综合化的、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方法。进一步探索中国话语权的评价思路和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以及如何进行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的应用体系研究。从而提升中国话语权在国际竞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我国当前的科学评价的实践活动提供具体的、科学的应用参考。

在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应用体系研究中,对比分析大数据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流程的结构、各环节设置以及各环节科学选择方面的创新优势,突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应用体系设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方机构可结合多年来持续开展科学评价研究积累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对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应用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与验证研究,以大学评价、学科评价、机构评价、期刊评价、人才评价等进行应用体系的验证、示范和推广研究,根据科学发展规律进行趋势推演,展望和预测未来的科学发展趋势或新兴研究领域,并为国家、政府、教育部和相关部门提交相应的对策建议,突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应用体系研究所具有的表达权、参与权与知情权,推进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与方法成果的应用,服务于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3-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810/t20181023_142389.htm,2018-10-31.

[3]马维野.评价论[J].科学学研究,1996,(3):5-8,80.

[4]汤建民,邱均平.基于图书计量视角看我国评价研究近百年来的发展[J].情报杂志,2017,36(8):101-105.

[5]沈壮海.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N].光明日报,2017-01-06,(11).

[6]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5-12,157.

[7]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构建[J].现代国际关系,2003,(5):31-37.

[8]张志洲.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构建[J].红旗文稿,2012,(13):4-7,1.

[9]赵云泽,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32(5):63-70.

[10]陶文昭.论中国学术话语权提升的基本因素[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0(5):13-17.

[11]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1,(2):27-34,4,220.

[12]Harris Z S.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1952,28(1):1-30.

[13]刘星君.福柯权力观视野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6,(5):102-104.

[14]Yakoba,Irina A.Discourse Power of Media Space in the Struggle for Nomination[J].Tomsk State University Journal of Philology,2015,(3):122-134.

[15]Xu,Jie.The Exploration to Defense Mode and Guidance Strategy of Discourse Power for Network Community Groups[C]//Pattaya,Thailand,2016:196-202.

[16]Xu,Jie.Study on the Utilization of Group Discourse Power in Business Model in All-Media Era[C]//Weihai,Peoples R China,2017,(23):227-230.

[17]Lei,Lei.Study on the Discourse Power of Government in Public Opinion[C]//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ICCESSH),2017:14-15.

[18]Fu H,Niu Y B,Bao Q.Discourse Power:The New Explan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Power and the Public[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5:1151-1162.

[19]李正风.科学评价:科学研究的质量控制[N].科技日报,2000-10-16,(2).

[20]俞允超.评价科学成果的情报方法[J].情报学刊,1981,(4):80-82.

[21]N.M.鲁宾施泰因,陆建人.科学研究效率的实质和评价标准[J].科学管理研究,1983,(6):77-81.

[22]李醒民.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J].哲学研究,1985,(6):29-36.

[23]汤建民,邱均平.评价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观和推进策略[J].科学学研究,2017,35(12):1813-1820,1831.

[24]文庭孝.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3):63-69.

[25]雷仲敏.浅议评价科学及其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60-68.

[26]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评论(第4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7]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97-110,160.

[28]叶继元.学术“全评价”分析框架与创新质量评价的难点及其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5):151-156.

[29]姜春林.学术评价学的学科体系及创建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2):225-232.

[30]刘明.学术评价制度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63.

[31]Moed H F.Citation Analysis in Research Evaluation[J].Information Science & Knowledge Management,2011,57(1):13-18.

[32]Waltman L.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itation Impact Indicator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6,10(2):365-391.

[33]任全娥.2016年国外学术评价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7,(2):135-142.

[34]Astbury B.Some Reflections on Pawson’s Science of Evaluation:A Realist Manifesto[J].Evaluation,2013,19(4):383-401.

[35]Leeuw F L,Donaldson S I.Theory in Evaluation:Reducing Confusion and Encouraging Debate[J].Evaluation,2015,21(4):467-480.

[36]Jamal F,Fletcher A,Shackleton N,et al.The Three Stages of Building and Testing Mid-level Theories in a Realist RCT: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ase-example[J].Trials,2015,16(1):466.

[37]Deane K L.Program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Science in a Youth Development Context.[J].Evaluation & Program Planning,2014,45(45C):61-70.

[38]Patton M Q.Evaluation Sci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018,39(2):183-200.

[39]Cariola M,Rolfo S.Evolution in the Rationales of Foresight in Europe[J].Futures,2004,(36):1063-1075.

[40]Tyler R W.Changing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6,10(1):1-1.

[41]Watkins R,Leigh D,Foshay R,et al.Kirkpatrick Plus:Evalua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ith a Community Focu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1998,46(4):90-96.

[42]马海群.评价学的开创与奠基之作——评《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1,(04):122-126.

[43]叶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1):65-77,129.

[44]苏新宁,王东波.学术评价相关问题与思考[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8(3):4-11.

Review on the Research for Evaluation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s Discourse Power

Zhao Rongying1,2,3 Wang Xu1,3* Qi Yongkang1,3 Chang Ruru1,3 Zhang Zhaoyang1,3

(1.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2.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3.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Evaluation science of China’s discourse power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meets the realistic needs of China’s system,road,theory,S&T development,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new era.[Method/Process]Using bibliometrics,content analysis and network surve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evaluation science of China’s discourse power at home and abroad.[Result/Conclusion]The article aimed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and found out the shortcomings.Finally,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evaluation science of discourse power in China,with a view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up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China’s discourse power;evaluation science;research review;promotion strategy

DOI: 10.3969/j.issn.1008-0821.2019.10.017

〔中图分类号〕 G250. 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821( 2019) 10-0145-09

收稿日期: 2019-01-1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话语权的评价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研究”(项目编号: 18ZDA3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学者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 16BTQ055);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 赵蓉英 (1961-),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亓永康 (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常茹茹 (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张兆阳 (1988-),男,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

通讯作者: 王旭 (1991-),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责任编辑: 陈 媛)

标签:;  ;  ;  ;  ;  ;  ;  

中国话语权视域下的评价科学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