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华容县万庾镇卫生院 414200
【摘要】目的:为了有效降低静脉输液风险,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方式,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去年3月到今年2月收治的需要输液患者中选出8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有41例,对照组患者也是41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方式进行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进行护理管理,对比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二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医院中出现纠纷的发生率。结果:经过对比研究,发现,本次研究中心实验组患者产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更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医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静脉输液的风险问题,临床中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风险事件作用,而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能得到显著提升,该护理管理模式适合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输液;风险事件;护理安全管理;常规护理管理;满意度;医患纠纷
近年来,护理安全管理逐渐被应用到了临床中的各项护理工作中,尤其是静脉输液的护理管理[1]。其目的是将具有风险的治疗方案中存在的风险尽可能减低,避免患者遭到危害,例如输液中可能存在的管道堵塞、皮下血肿、枕头脱落、静脉炎等等。而护理安全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是否十分显著,目前并没有完全确定的结论,因此,本研究针对我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从中选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现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去年3月到今年2月收治的需要输液患者中选出8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有41例,对照组患者也是41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有20例,女性数量为21例,年龄在19-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28±3.64)岁;对照组包括男性有20例,女性数量为21例,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98±3.54)岁。
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70岁以下;治疗依从性较高;能够理解明白护理人员的讲解,具备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
排除标准:治疗依从性很差;意识不清或存在精神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本次研究二组患者都是自愿参与的,我院的知情同意告知书已经向其说明,患者自愿签署,符合伦理学要求。二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包括定期巡查、基础性宣教等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完善管理制度。想要实现安全护理管理,首先应该具备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即综合参考输液中的风险建立管理制度。第一,注射器、药物、输液器需要专门建立使用规范;第二,对于可能造成过敏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规定,而且使用之前需要向患者告知可能存在的危险,做好提前试敏;第三,针对行动不便、年龄偏大、体质较弱的患者,要特殊管理,加大巡查力度,加快频率,实时询问患者的状态;第四,对于护理工作加强全面监管,一旦发生不良事件要马上严肃处理;第五,完善奖惩机制,根据护理人员的表现和患者对其的评价进行奖惩,若是出现投诉,需要扣除奖金,若是得到患者的表扬或是工作质量显著突出,则可以适当增加奖金。
落实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好以后,还需要进行具体落实。第一,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药物错误,从源头部分就要加强管理,配药前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禁忌,核对药物,配药完成以后及时取药,核对患者姓名不能单纯叫号,一定要反复核对患者名字;第二,输液无论在治疗室还是病房都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穿刺要把握好力度,若是遇到不配合的患者,需要适当安抚患者的情绪,找准位置,快速下针。针对老年人、体质较弱患者可以适当减缓输液的速度,注意观察患者的状态,若是老年人出现躁动状态,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对老人进行固定,避免滚针或输液针脱落;第三,拔针时快速拔出,用无菌棉球按压,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健康宣教。
1.3评价标准
对比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医患纠纷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涉及数据统一采用SPSS23.0软件包分析研究,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比
经研究,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1所示。
2.2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
经研究,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为85.36%,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2所示。
2.3二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结果对比
经研究,实验组患者出现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下表3所示。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西医中应用颇为广泛的治疗手段,也是护理人员首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操作能力[2]。然而,考虑到输液的护理操作是一种侵入性操作,风险性还是存在的。输液这种治疗方式应用患者非常多,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可以使用,这就造成其风险更加严重。同时,个别护理人员对于输液的操作不够重视,导致临床中出现一些风险事件[3],不仅导致缓则遭受更大的痛苦,医院方面也承担着责任,医患纠纷事件更会因此产生。所以,针对静脉输液的护理必须加强安全管理[4]。
本次研究中,针对实验组患者采用了护理安全管理的方式进行静脉输液护理管理,发现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显著下降,临床满意度显著提升,投诉的几率也有所下降,这充分说明了这种安全管理方式的使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对于那些没有陪护家属的患者应该格外投入一定的关注,尽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帮助,真正实现人性化的医护服务[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静脉输液的护理,临床中可以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芳,漆开萍,陈小红.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临床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9):1301-1302.
[2]毛美芹.基层医院静脉输液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系统医学,2018,3(14):163-165.
[3]杜新娟.研究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7):135.
[4]丁力,付孝梅.对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8):233-234.
[5]潘巧红,卢雪萍,冯常强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1):97-99.
论文作者:吴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率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