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在初级阶段现实表现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级阶段论文,本质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内涵和外延的现实紧迫性
(一)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主要标志
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那末,作为这种新阶段的历史标志是什么?依据江总书记的论述,可以判断,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就是这个新阶段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标志。因为这个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由此可见,搞清楚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的内涵,对于解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进入整体攻坚阶段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概要地说,这是一把解决改革中整体攻坚的总钥匙。例如怎样进一步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如何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如何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等等,都必须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作为总的理论依据。
(二)坚持唯物史观,清除唯心史观的现实要求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那末,社会主义本质为什么只能由五个要素构成?这五个要素的内涵即历史规定性是什么?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的,并且是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学习的一些辅导材料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解说,具有某些历史唯心论的特征,从而曲解甚至背离了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总结的本义。如果任其以讹传讹,其后果令人忧虑。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给出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
(三)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到党的十四大,全党终于取得共识,我们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然而,在改革实践中,却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现行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特别是国有制实现形式,难以承担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于是改革公有制实现形式,尤其是改革国有制实现形式,努力寻找能够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制实现形式,不能不成为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公有制实现形式?回答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是一个根本性的理论依据。
改革实践表明,寻找公有制实现形式,至少要解决五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即搞清楚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及实现形式:即全社会劳动者公有和部分劳动者公有。
第二,公有制的所有者主体及实现形式:必须由双重形式,即劳动者整体形式和劳动者个人形式,综合为同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者主体,缺一不可。
第三,公有制的所有者主体对公有财产终极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持有公有资产的价值形态(如股权),或公有资产的实物形态(如现有的设备和原料等)。
第四,公有制的所有者主体所拥有的公有资产的运用形式:即如何选择有效的公有资产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独资等。
第五,公有制作为主体和主导,如何选择公有资产所有者主体对非公有制的控股和支配等实现形式,如参股,控股等。
在五层次的探索中,难度最大的是第二层次即公有资产所有者主体及其实现形式。改革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18年,至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低效等问题,国有资产缺乏真正所有者主体是一个根本原因。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中,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内涵和外延的逻辑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由此类推, 要搞清楚构成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的内涵也并不困难。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人们很容易明白,构成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范畴。但是,这些范畴被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却具有划时代性质的历史意义。
(1)解放生产力,是指如何充分调动生产力中人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生产力, 是指如何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生产力中物的要素,不断增大社会的物质财富。
(3)消灭剥削, 其内涵是指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够利用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劳动,从而使作为劳动成果的全部产品同样也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和支配,而不被其他社会成员无偿占有。这里的前提是,作为劳动条件的生产资料属劳动者自己所有。问题是,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外延是什么?首先,作为广义的规定,可以包括劳动者私人所有制和劳动者共同所有制;其次,作为狭义的规定,只能是劳动者共同所有制,这是因为劳动者私人所有制的发展趋势,会导致绝大多数劳动者丧失原有的生产资料,因而导致新剥削关系的产生。由此可见,所谓消灭剥削,广义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而狭义的内涵和外延,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现在问,能否由此表明,劳动者私有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可以从逻辑概念的构成得到证明,第一,劳动者私有制,由于历史的规定性具有消灭剥削的内涵,因此,它可以成为消灭剥削的外延之一,但是,这个外延不是唯一的,还有另一个外延即劳动者公有制。第二,劳动者私有制作消灭剥削的外延之一,不是主要的,因为这种外延只存在短期或静态中,不存在长期或动态中。第三,辩证唯物论认为,构成事物本质的要素,必须是能作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存在的要素。既然劳动者私有制作为消灭剥削的外延,只能存在于短期的静态中,那末,无疑它不可能成为外延中居主要矛盾的地位。居这个地位的只能是劳动者公有制。由此可见,在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要素中,可以包含非社会主义本质的要素,但是,决不能反过来说,后者也是社会主义本质。
(4)消除两极分化, 是指劳动者之间能够在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不过于悬殊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由此可见,所谓消除两极分化,也是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这里的生产资料是指作为劳动产品中的新生产资料。
(5)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指劳动者把属于自己所有的全部劳动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的消费资料,在全体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用来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具体地说,作为满足共同需要的消费资料,必须包括双重的历史规定:(甲)满足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再生产的需要,这种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具体表现为工资收入。(乙)满足劳动者作为人的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这种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具体表现为利润分配。满足共同富裕的消费资料具有双重不同社会性质,是由社会主义劳动者具有双重所有者身份决定的:(甲)作为个人劳动力的所有者,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乙)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要求作为人的自身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消费资料。问题在于,每个劳动者如何实现上述的历史要求,不取决于任何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现有消费资料的可分配量。而消费品的可分配量,归根结底,由社会生产的水平决定,所以,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一个“最终达到”的历史过程。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至少要经历先脱贫,再小康,后解决共同富裕。后者又有诸多不同层次与小阶段。
(二)唯物史观的彻底运用
上述的分析表明,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五要素,只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不包括上层建筑的任何范畴。这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一般规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认为:“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7 页)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考察,人类的全部活动,归结地说,只有三方面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由此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两对基本矛盾的主要矛盾,只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两对基本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只能分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邓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因此,他没有也不可能把上层建筑的任何要素,概括进社会主义本质的构成中。
总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要素,其内涵可简明概述如下:(1)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分别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两方面的历史规定性;(2)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分别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三方面的历史规定性,即劳动者自己依次对(甲)作为劳动条件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使用;(乙)作为新的劳动成品中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使用;(丙)作为新的劳动产品中的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和消费。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独有的历史规定性,由三方面的所有权综合构成。如果把(甲)(乙)两方面合并,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可表述为,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和使用,消费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和消费。前者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后者称社会主义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
三、邓小平的巨大历史贡献
(一)从理论和政策两方面防止和杜绝右的和“左”的错误
以上的分析表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那末,为什么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中,不直接使用这两个习惯用语,而分别改用三个新的术语呢?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巨大历史贡献的一个集中表现。
众所周知,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来说,人们之所以会反复出现右或“左”的错误,而“左”的危害最大,其祸根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片面认识上。在我国,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人,一直存在,目前仍有,这是一种右的思潮。但是,在我国,最突出的是鼓吹并推行“一大二公”,这是一种“左”的思潮。实践的教训,终于使人们明白,在当代中国,不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行。但是,推行“一大二公”,也不行。于是有了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认识和新方针。
然而,困难也随之发生。如何在理论上用更准确的概念,科学地表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呢?如果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无疑是为右的思潮提供理论武器;如果直接用传统术语,无疑是为“左”的思潮提供理论武器。
因此,如何在理论和政策两方面,防止以至杜绝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认识与实践上重犯右的或“左”的错误,无疑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个至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但是,在十几年的探索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准确而规范的概念。只有邓小平同志选择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三个概念一举化解了。这是何等的英明!从前面对“消灭剥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构成分析中,人们可以类推。邓小平同志新选择的三个概念,静态地考察,可以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是二者不等同,却又突显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动态考察,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这三个概念中的唯一外延。
由此可见,在当代中国,如何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一把金钥匙。
(二)全面揭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要选用三个新术语,取代两个惯用的术语,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用这三个新概念,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准确、有序地揭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因为在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中包含三个基本点。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和根本条件,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独有的历史规定性,这就是必须由双重所有权综合组成:(1)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即要求对原有的生产资料和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和使用;(2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要求对新产品中的消费资料分属每个劳动者个人所有和使用。概要地说,这种独有的历史规定性,就是要求实行马克思所科学预期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现在这个科学的预期,由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几十年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获得了历史的证实。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这就是说,如果从消灭剥削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性考察,至少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发展阶段:(1)起始阶段,必须消灭剥削制度, 但允许剥削关系和劳动者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发展。(2)第二阶段, 必须消灭剥削关系,但允许劳动者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发展。 (3)第三阶段,必须消灭一切私有制,但允许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4)第四阶段, 实现全社会共同占有的唯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上历史阶段,可以从消灭剥削这个最重要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推导出来。这种推导,决不是纯逻辑的游戏,而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生产力条件下的合规律的科学表述。关于消灭剥削的广义内涵可以包括劳动者私有制,上面已分析。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它还有更广义的内涵和外延,即可以把消灭剥削首先理解为消灭剥削制度,这同样是历史的事实。如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封建社会末期,它只是作为剥削关系存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它才能作为剥削制度存在;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果这个国家生产力特别落后,如当代中国,那末,应允许资本主义私有制继续作为剥削关系存在,因为对于手工劳动的生产力来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它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其起始阶段,只能实现消灭剥削制度,还不能消灭剥削关系,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这里,最容易出现右和“左”的错误。因此,搞清楚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外延,对在这个问题上反右反“左”,意义特别重大。这个结论表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它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在实践中真实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作为第一步,必须消灭剥削制度,否则,这种国家不属于社会主义范畴。这一点必须十分明确和肯定。
四、克服当前理论研究和宣传中的猜谜风
(一)猜谜风的由来与逻辑特征
综上所述,全面、完整和准确地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的内涵及其三个基本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们能够正确解释我国目前为什么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们又分别具有哪些特殊的历史规定性,由此应当确定哪种相应的方针政策,等等。
然而,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新总结以来,一股人为曲解的思潮广为流传。这种曲解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引人注目地不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特征是表层次的东西,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我认为,这一理解背离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的本义。
首先,从观点上说,上述的曲解是用唯心史观取代唯物史观。如果说这种曲解能够成立,那末,等于宣告,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决定消费资料的占有和消费,而是相反,是消费资料的占有和分配,决定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这是典型的消费资料分配决定论,是资产阶级学者宣扬了二、三百年的老观点。因为当人们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从生产关系中排除之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关系,只剩下对消费资料的占有和分配。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人要把别人宣扬了几百年的错误观点,当作“新观点”鼓吹呢?
其次,从论证方法上说,上述的曲解是用主观武断的望文生义,说东道西和相互矛盾等研究方法,取代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第一、从文字表述上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中,千真万确地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是,在理论研究中,用不同的语词即术语,表示同一事物,表达同一个概念,难道不是很常见的么?展开地讲,表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术语:(1)消灭私有制, 这是用负概念和单独概念表述;(2)消灭剥削,这是用负概念和普遍概念表述;(3)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用正概念和单独概念表述。第二、论证者既然提出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为什么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问题,那末,作为理论研究的常规,应当正面给出回答,作为最起码的第一步,就是对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五要素给出概念解释。然而,这些论者却不正面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命题,说什么传统理论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视为社会主义特征,之后不厌其烦大谈“本质”与“特征”的区别,难道这是严肃的研究方法?第三、论证者承认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包括生产关系,同时在其他文章中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请问,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构成的生产关系中,不包括构成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逻辑呢?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反对猜谜风
什么叫实事求是,概要地讲,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出或找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客观规律何来?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研究,由两个认识阶段构成,首先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直观反应,称感性认识;其次是感性认识多次反复,引起质变,形成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由概念、判断、推论、结论等构成,其中明确概念,是第一步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严格遵守这种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过程。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者和宣传者,也应当严格遵循这种科学的认识论。因为,如果连明确概念都置之于不顾的研究和宣传,能把邓小平理论讲得清楚和明白么!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上述的曲解会流行呢?令人费解。暂时撇开这种不正确的解说对制定和实施正解的政策会引出不良影响不论,仅仅从力求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方法来说,它所造成的理解上的混乱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给人一种错觉,很可能邓小平同志真的明确讲过,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对一般的干部和群众来说,人们目前所能看到的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只是迄今已公开发表的部分讲话和论著。还有一些讲话和论著,一般人是无从了解的。于是,从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以来,猜谜之风已成为严重影响准确把握和统一认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障碍之一。因为猜谜风,使一般的人,无法对邓小平同志已经发表的观点,做出合乎逻辑和历史事实的判断。
其次,对于严肃从事理论研究和宣传的人来说,会不同程度地动摇、以至怀疑邓小平同志理论的科学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从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来分析,人们只能十分明确地断定: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引人注目地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1)消灭剥削, 主要指劳动者对作为劳动条件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使用;(2)消除两极分化, 主要指劳动者对作为新劳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使用;(3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仅仅指劳动者对新劳动产品中的消费资料,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归每个劳动者个人所有和消费,而分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个人的劳动量,称按劳分配。由于以上的解说,是严格依照迄今为止人们普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常识得出的。由此可以推断,邓小平同志没有也不可能讲过,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话。因此,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是真正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如果依照猜谜风,无疑会动摇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理论的科学性的判断,因为人们猜想万一邓小平同志确实也讲过社会主义本质不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话,但是,这种话,肯定地和已经公开发表的社会主义本质五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不能吻合。于是,人们只有怀疑,这种具有鲜明的自相矛盾的观点和结论,能称为科学的理论吗?
总之,目前人们面临着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时期,其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会再次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被人们所涉及。为此,阻止人为的曲解和猜谜风的进一步流传,是一个紧迫的理论工作。
标签:公有制论文; 内涵和外延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现实表现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