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海外劲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仁论文,劲舞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中国众多老字号企业逐渐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仁堂却如日中天,一心要成为现代中药跨国企业。
自2000年同仁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后,同仁堂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的药店相继开业,甚至香港、中东穆斯林地区的药厂正在立项规划中。目前,同仁堂在海外的药店已达14家。尽管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梅群谈及国际化战略如数家珍,但其中的艰难已经注定。
突围
2003年,同仁堂10条流水线首次通过澳大利亚的GMP认证。但这对同仁堂来说只是海外战略的一小部分
由于中药的特殊文化背景和西方国家的准入难,同仁堂与其他中药企业一样,将东南亚及华人聚居区作为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但它并不满足于此。
为了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同仁堂在研发上进行了大笔投资,不仅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而且与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国家级复方研究中心,但300多年来,同仁堂“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人工检测方法,以及长期缺少统一的质量标准,阻碍了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按照国际检测惯例,检测标准分为植物药和化学药,而中药领域并不仅是植物药,还有矿物药、动物药,通常国外对植物药管制较松,但对矿物药及动物药的管制十分严格,因为矿物中往往重金属含量高,动物药主要因为许多国家是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成员。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同仁堂尝试着把最优质的药品通过色谱仪分析成分、绘制图谱,药品的生产以图谱为标准;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从矿物药物中找出真正发挥药效的成分,除去重金属,以消除海外市场对含有重金属成分的药物的疑虑。
努力有了成效。2003年,同仁堂的10条流水线首次通过澳大利亚的GMP认证。谈及此事,梅群有些激动,“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在这样的国家能取得认证销售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但一个澳大利亚对同仁堂来说只是海外战略的一小部分。他的目标是:到2008年,同仁堂要在3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药店100家,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从华人地区逐步进入主流市场。
同仁堂在海外开设药店的思路是在繁华地段开设门店,采用坐诊的方式传播中医文化,以医带药,先把国内名优特的药品带到终端国家,名店名医名药在繁华地段影响会很大,然后逐步渗透。“这样做成本不高,一个店最多200万美元,在英国、美国树个广告牌一年也要几十万美元,但时间到就结束了,影响不大。”梅群说。
按传统,乐家开创的同仁堂,几百年来生产从来不出北京,其根本原因一是配方保密,二是便于控制质量。但梅群认为,如今秘方变成了药典,传统工艺变成了数据和图谱,也就无保密可言,同仁堂将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开始向当地生产转变。投资过亿元的香港工厂即将启动,产品面向东南亚地区。并且到穆斯林地区设厂计划正在酝酿中。
除此之外,进入医疗计划也开始实施,不久前收购的北京崇文区中医院,不仅可以为患者服务,而且还可以作为同仁堂海外派出大夫的培训基地。
合资
同仁堂在国外的药店全部采用合资形式组建,而且必须由同仁堂控股
粗略估算,同仁堂的跨国投入可以说是十分巨大---100家店,就需2亿美元。其中还不包括建厂的项目,如此大规模的挺进,仅靠两家上市公司(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募集来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与众多的中药企业一样,同仁堂也面临着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而且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中药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然而凭着中国最具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连续两年排名第一的业绩,凭着“同仁堂”这块中医药的金字招牌,投资者的追捧,让同仁堂高层还是感到意外的惊喜。自2003年11月后,已有好几笔热钱进入同仁堂,其中包括和记黄埔、首创投资、海王星辰、香港泉昌。和黄是最大的一笔。
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时,李嘉诚所属的和黄就认购了近10%的股权。如果说这是和黄投资中医药的第一步,那么2003年12月出资3000万美元与同仁堂在香港成立的“北京同仁堂和黄投资有限公司”则是第二步。李嘉诚对同仁堂为何如此钟情?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超过了200亿美元,而且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面对诱惑,和黄怎能无动于衷呢?据报道,早在2001年,和黄与广州美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45亿元,组建了和黄健宝保健品有限公司,但由于脑力保健品市场竞争激烈,和黄健宝主打品牌“脑灵通”未能得手。如今,和黄巨资投入同仁堂也就不足为怪。
当记者提及和黄的投资额度及合作进展时,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总经理梅群没有正面回答,“可能是l6亿,也可能是20亿。”
而据同仁堂集团宣传部长金永泉透露,此次和黄的投资范围将是同仁堂集团的整个海外战略,由此看来,和黄的投资之巨可见一斑。据悉,同仁堂今年即将动工的香港药厂将是和黄投资的重要项目。
除此之外,2003年11月,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与香港泉昌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也在香港成立。该公司将全面负责同仁堂香港市场的统筹和管理工作。2004年3月31日,同仁堂与韩国的合资公司北京同仁堂(保林)株式会社在汉城开业。在此之前,同仁堂新加坡药店和台湾药店也都相继开张。
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合资合作项目已达30个,其中海外占了-半。同仁堂利用自己在资本市场的不俗表现,以及这块300多年金字招牌的价值,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他们已经明确,在国外的药店全部采用合资的形式组建,但有一条原则,合资的项目同仁堂必须控股。到目前为止,惟有与和黄的合作是破例的,双方各占50%。
梅群表示,同仁堂将继续积极寻求实力雄厚的战略伙伴,采取更灵活的合资方式和经营模式,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
难题
同仁堂7大种植基地,主要是在原产地与农户进行协议式合作。这种合作能否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药效原料药?
在中央退耕还林的政策的指导下,近些年来,中国地道原料药的种植面积明显缩小。截至目前,全国的中药生产企业有2800多家,这个庞大的队伍,无疑加大了地道药材采集的恶性竞争。专家分析,今后地道药材的短缺将是国内中药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面对困境,同仁堂集团属下的药材公司应运而生,目前已建立了吉林、山西、河南、浙江、湖南、安徽、内蒙古7个原料药种植基地。“除了种植,我们还与当地科研院校联系,开发出属于同仁堂知识产权的种苗。有了这样的种苗,就可以异地栽培不受限制。”梅群说。
据统计,在国际市场每年200亿美元的中成药销售额中,中国却只有5%的份额,而且还是以出口原材料为主,绝大部分的中成药及原料药市场被日本、韩国霸占。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中药在走进国际市场的时候有两个难关:一个是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一个是残留农药。郝万山教授说:“我们的药农缺乏人工栽培的科技知识,也没有多少先进设备,更不懂得怎么模拟植物药的自然生态环境。”
据了解,同样是人工栽培,韩国的高丽参在国际市场却十分畅销,其经验是在种植基地里,光照、土壤的成分、温度、湿度及种子,都完全模拟兴安岭和长白山中人参天然的生长环境状况,基地种植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每一道工序都非常严格。这样,它的有效成分含量就高。韩国人的商业运作也十分到位,他们把人参种植的整个过程都拍成影片送给客户,让人信服。
而同仁堂7大种植基地,主要运作方式是在原产地与农户进行协议式合作。这种合作能否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药效的原料药?当地药农的种植技术如何提高?这是同仁堂跨国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药走向世界已经完全面临怎样让世界了解的问题,国际上把中医药纳入医保的国家并不多,进入不了医保就意味着进入不了主流医学。经过多年的努力,针灸与推拿,已经被许多西方国家纳入医保行列。从纳入的过程看,在西方国家主要是民意测评,针灸和推拿就是通过这个测评被纳入医保的。中药也是如此,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等几个省,因为与中医药接触早,民意调查反映不错,就把中医药纳入医保范畴,(但其他的省还没有实行),现在也正在向更多的省推动。同仁堂在澳大利亚认证成功与此不无关系。
同仁堂2008年目标出口5000万美元,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同仁堂的出口额不过从160万美元发展到1700万美元。前路艰辛是不可避免的。“同仁堂一直是战战兢兢地经营,小心翼翼地求证。”梅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