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课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实现&以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_地理教学论文

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选修模块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以《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灾害论文,为例论文,新课程论文,资源开发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平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选修模块”是高中新课程中独具特色、能体现“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模块的教学虽然已经在各地区展开,但是至今还没有成熟的、可操作的网络资源产品供广大师生选择使用;“任选”资源不足,“走班”教室不够,指导教师力量不强,是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课程普遍存在的困难。“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旨在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整合出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意识。本研究提供一种地理选修模块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案例,供同行讨论。

一、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1.研究思路

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选修模块包括: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本文选取了其中《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研究案例。重点是利用网络建立选修模块的教学资源库和探索新型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全解、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素材甄选、题库建设等。双课堂教学模式是指由“现实课堂”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虚拟课堂”所组成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基本操作步骤是: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布置网络学习任务,学生运用网络手段,在非课堂时间内,教室以外的地点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共同创设网络化资源,完成作业;在现实课堂中,汇总交流、解决虚拟教室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

2.实验设计

高一年级共有4个班,入学的成绩基本相同,可视为同一基础样本。项目实施选取高一(1)、(2)班作为实验班,高一(3)、(4)班作为对照班进行研究。实验班采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方式,对照班采用讲授法、讨论法、PPT演示等多种非网络式教学方法。

教学实验使用的评价工具为《学生能力核查表》(表1),用来评价实验班在实验前后能力的变化。实验技术路线如图1。

3.实施过程

(1)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过程包括:学生动员——提出要求——在网络平台上注册账号(笔者使用北京市教育学会网络共享平台);与学校协调课时——机房管理等后勤保障——计算机教室的使用方法;对实验教师进行软硬件使用方法的业务培训;教材准备及教材的内容处理;网页设计技巧及编写网络课件(用Frontpage2003编译);自动化题库的设计(C++、R语言编程);评价指标的设计。

(2)实验实施

笔者选取了4个主题(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城市化、生物灾害、北京的气象灾害)开展网络教学,本文以《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为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设计分别如下:

实验班以网络媒体方式教学,教学设计如下页表2所示;对照班用非网络媒体实施教学,教学设计如下页表3所示。

通过完成网络作业,学生参与到地理网络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使学习资源得到共享,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启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在网络课堂和现实课堂中予以解释说明。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于高一学生刚刚参加完中考,初三升学并没有地理成绩,因此把他们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前测值进行比较。下页表4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中考成绩比较。

由统计结果可知:实验班和对照班地理成绩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两个班在实验前处于基本相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实验所取得的效果可以认为是自变量差异的结果。

2.阶段测验

以《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一节课为例,教师布置测评题:“第17题:地震是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大地震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震减灾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1950年西藏察隅地区发生8.6级地震,造成3千多人伤亡,数千万元经济损失。1975年辽宁海城地区发生7.3级地震,有2千多人遇难,经济损失达9亿多元。1976年河北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近100亿元经济损失。”问题:唐山地震比察隅地震震级小,损失大,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教师进行初步评测、审核后,统计学生的答题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答题要点数量如下页表5所示。

由结果可知,实验班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水平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整体高于对照班,这说明本次研究中对自变量的实验处理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班级整体的地理能力水平。

3.总结性测验

抽取三月、四月的月考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模块考试成绩为数据源,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测量,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从几次考试的结果分析来看,实验班的平均分从整体上能超出对照班,说明采用网络化教学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手段指导下,学习效果有提升。

4.实验班的网络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采用表格式,内容项目如表7所示(表7为从网站中截取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成绩,其他学生的回帖记录保存在北京市教育学会网站上)。

通过以上步骤设计的评价方式,既能有效测出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区分出学生的能力差异,简单易行,有利于教师跟踪记录学生的成绩。

三、网络资源开发实施的成效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虚拟课堂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体,可以更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中,有两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第一类是性格内向、现实课堂中表现平平、很少主动发言的学生,在虚拟课堂中参与度明显提高,这部分学生比重大概占全体学生的13%;第二类,各专题的版主学习热情非常高,作为该专题的“小老师”,他们积极回复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维护论坛讨论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高一(2)班的张艺伦同学解答问题的回帖数量已经达到20余篇。

2.有效互动与有序管理得到统一

在虚拟课堂中,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体现尤为显著,解决了现实课堂中既要保证学习高效率又要保证思维探究性而难以回避的组织问题。例如:本节课的教学中,相关论题共计16个,其中由教师作为预习提出的论题有6个,由学生发起的论题有10个,其中,被版主置顶精华论题(“看完电影:‘汶川不相信眼泪’有什么想法”)1个。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出来,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例如,在“地震中如何自救”中,学生提出了“躲在桌子下面是否安全”的质疑,引起了大家的探讨。再如:在学生发起“火灾中如何自救”的帖子中,有同学在回帖中引用了其他人的观点(如下页图2即为其中之一)或补充了自己的观点。

3.提高了学生学习时间使用效率

论坛作为载体,使有效教学时间得到延展。传统教学只限于课堂的45分钟。从本节课教学来看,每个论题延续的时间均得到了延长。而有些讨论利用的是闲暇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更集约、更高效。

4.形成了学生搜集资源的组织机制

充分发动学生,教学资源得以丰富。在网络教学中,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与大家共享。例如高一(1)班关于地震的论题已经达到100余篇,其中包括历史时期的地震记录、地震的监测、地震的科学前沿等,内容包罗万象。

5.目标实现效率提高

网络媒体为教学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论证能力。以网络为载体,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自由度。利用这个优势,可以设置正向的论题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高一(2)班的精华帖“看完电影:‘汶川不相信眼泪’有什么想法”中,学生表达了对地震灾区同胞的同情,阅读者能为这些发自内心的想法而感动。

四、实践中的反思

组织网络教学仍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网络教学在计算机教室进行,学生分散,个别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二是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有待改善。课堂上出现部分学生机无法登录外网,不能从教师机下载教学网页等问题。下阶段,应该细化课堂组织形式,规范教学步骤,增强组织教学的有效性。

发帖回帖的规范性问题。有些同学将教学论坛当成了灌水的地方,发帖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对此,应当提示学生明确网络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对于不规范的发帖、回帖行为加以制止。所以下一步将重点强化回帖的具体要求,树立正确范例,及时总结。

网络教学虽然体现出了相比传统教学的优越性,但是尚需现实课堂作为补充。学生在本节测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同学只是简单罗列案例,而未对案例进行分析和阐释;在简答题中答题要点不全等。这些问题以简单回帖的形式难以和全体同学进行沟通,还需要组织现实课堂,在现实课堂中对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答案进行评析。现实课堂中教师拥有多年积累的经验,能高效率地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弥补虚拟课堂的不足。

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相结合的双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现实课堂时间不足、难以顾及全体学生的接受率、忽略学生接受的差异化等问题。正确选择网络课堂形式,合理使用网络手段,与传统教学配合相得益彰,则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下教与学的要求。

标签:;  ;  ;  ;  ;  

高中地理选修课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实现&以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_地理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