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飞1 潘婧1 李富将2
(1兰州普瑞眼科医院 甘肃兰州 730030)
(2甘肃省永昌县人民医院 甘肃金昌 7372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形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同年龄的白内障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发病形态,将120例患者分为三组,皮质性白内障研究组40例,核性白内障研究组40例,后囊下型白内障研究组40例,另外选择40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分别对参与研究人员的年龄、最佳矫正远视力、眼内散射光以及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对比组间结果。结果:健康对照组的健康者在眼内散射光、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敏感度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其它三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依靠视力检查来评价白内障疾病,很难全面了解其对患者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在视力检查的基础上,配合眼内散射光以及对比敏感度的检查,才能全面掌握白内障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以便选择治疗方案,确定实施手术的时机,在眼科临床上引起注意。
【关键词】白内障;视觉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146-02
视力是判断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一部分白内障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虽然视力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患者会出现阅读易疲劳的情况,且有时在强光下看不清事物,通过相关研究报道可以看出,常规的视力检查无法对患者主观的视觉受损程度作出准确的诊断[1]。因此,急需探寻效果更为理想的方式,从而对患者的视觉质量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应用有效措施帮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同年龄的白内障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眼内散射光等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探寻效果更为理想的视觉质量评估方式,现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同年龄的12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发病形态,将120例患者分为三组,皮质性白内障研究组40例,核性白内障研究组40例,后囊下型白内障研究组40例,另外选择40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中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5.67±5.32)岁,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视网膜脱离、青光眼以及黄斑病变等器质性眼病;(2)BCVA高于0.5的患者;(3)接受过眼科手术的患者;(4)最佳矫正远视力小于0.5的患者;(5)无法配合散射光仪或对比敏感度仪检查的患者。
1.2 方法
1.2.1视力检查 通过综合验光仪以及电脑眼光对患者进行验光检查,依据最佳矫正之最正原则得出验光结果,记录并分析患者的BCVA,最后得到所有患者的屈光检查结果。
1.2.2眼内散射光检查 由同一专业医师对患者进行检查,采用C-Quant散光计量仪进行检测,最后得出瞳孔的散光值。
1.2.3对比敏感度检查 使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测试仪为患者进行对比敏感度测试,全部研究人员的对比敏感度由一位医生完成测试,在同一暗室内完成[2]。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χ2进行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健康对照组的健康者在眼内散射光、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敏感度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其他三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性白内障研究组与皮质性白内障研究组、后囊下型白内障研究组三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性白内障研究组与皮质性白内障研究组的组间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白内障研究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远视力,组间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统计结果见附表。
3.讨论
仅仅通过视力检查无法准确的对白内障患者的视觉质量进行评估,还需采用眼内散射光检查和CS检查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才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3]。通过分别对比不同形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以及健康者的散射光、最佳矫正视力以及CS可以看出,和健康者相比,三种形态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不同空间频率的CS以及视力都发生了一定的降低。只有综合应用对比敏感度以及眼内散射光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检查,才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视觉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为患者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4]。
通过对照试验证实,健康对照组的健康者在眼内散射光、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敏感度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其他三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性白内障研究组与皮质性白内障研究组、后囊下型白内障研究组三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单纯依靠视力检查来评价白内障疾病,很难全面了解其对患者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在视力检查的基础上,配合眼内散射光以及对比敏感度的检查,才能全面掌握白内障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以便选择治疗方案,确定实施手术的时机,值得在眼科临床上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刘祥.不同形态早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7,4(5):7-8.
[2]俞晓宇,丁锡霞,李璋亮,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与其晶状体区域密度的相关性[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6-10.
[3]陈健,罗玲慧,段国平.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不同方位切口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2).
[4]蒋港港,李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12).
论文作者:张兆飞1,潘婧1,李富将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白内障论文; 患者论文; 敏感度论文; 视觉论文; 质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视力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