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层次重新划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货币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界定以及层次划分的演化和意义
一般而言,货币是指在经济中能够直接起到交换媒介作用的资产。但是在发达的货币经济当中,总是有许多不能直接起到交换作用但只需要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转换为直接交换媒介的资产,并且这些资产具有价值储藏的职能。因此,货币并不存在单一的定义,而是分为M0、M1、M2等多个层次。
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M1和M2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M1与通货膨胀具有显著关系,但是随着一些存款形式的创新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发展,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相似程度越来越高。M2成为了更有效的货币中介指标。随着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M2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变得不确定,例如,当其他资产收益率大大高于银行利率时,将会有部分资金流出银行,造成M2增长速度减缓,和实际的产出趋势出现反差。一些早期的衡量指标也不再能充分发挥作用。
可见,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工具的创新、技术进步引起的支付形式变化对货币内涵以及货币划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必要重新界定货币内涵,把一些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纳入货币定义,改进货币层次的划分方式,以适应宏观经济的测和货币供应量调控,达到政策的预期目的。
二、中国货币内涵在新金融环境中的变化
(一)目前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方式
根据1994年10月份公布的货币层次划分,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居民财富的持有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现金和存款,还包括其他资产,部分金融资产在流动性上与货币之间具有很高的替代性,具有了一定的准货币性质。尽管2001年进行的修订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的修订把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但是仍然有大量的金融资产没有纳入到了货币的统计当中。M1和M2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关系不稳定导致了M1和M2的统计数据对宏观经济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下降。
(二)金融结构变迁、金融工具创新以及技术进步对货币内涵和划分的影响
1.金融结构的变迁对货币内涵的影响
中国从市场化改革至今,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从高度集中的单一银行结构逐渐转变成为由多种金融工具、多类金融机构和多层次金融市场组成的多元化金融结构。尤其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现有的货币内涵构成了较强的冲击。一部分期限较短的债券市场工具流动性高风险低,与存款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具有一定的准货币性质。股票市场中,股票与货币之间也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当股市处于上涨阶段时,将会吸纳大量的银行存款进入股市,股市进入下跌区间时,一部分股市资金又会转变为银行存款。这使货币供给量与宏观经济的各个变量关系变得不确定,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和调控。
2.金融工具创新对货币内涵的影响
(1)债券市场工具的创新
银行间债券市场品种丰富,包括央行票据、国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债券回购、远期交易等品种。回购协议是大笔资金短期的理想投资品种,具有流动性高的特点,与货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美国,回购协议被划入M3,属于具有准货币。中国短期融资券与美国商业银行票据类似,具有较高的风险评级以及流动性,可以考虑纳入较为广义的货币供给量统计当中。
(2)公众金融投资品的创新
基金和理财产品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公众投资产品,吸纳了大量存款资金。由于基金的申购最低单位一般为1000元人民币,进入门槛低,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有较强的替代性。在美国,投资额小于5万美元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被归入与储蓄存款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同样的货币层次M2,它具有可以开立支票、流动性高,期限较短、可以随时转变为现金等一系列特殊性质,与存款具有高替代性。
(三)技术进步对货币划分方式的影响
在过去,储蓄存款只能通过到银行提取才能转化为现金,按流动性应被划分到M2当中。但是随着技术进步,POS机和ATM机广泛采用,银行卡开始普及。人们随时可以通过银行卡购买商品或者是通过ATM机提取现金或者通过网络银行进行资金划转。大部分储蓄存款账户上的活期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已经不存在差异。信用卡的发展也对货币内涵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信用卡内并不需要事先存入资金,但在信用卡额度内,持卡人随时可以通过刷卡的形式对交易进行支付,流动性较高,实质上已经构成了某种社会购买力。
三、中国货币层次划分改进建议
(一)货币界定的原则
1.货币持有部门和金融资产统计原则
根据IMF发布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货币必须是货币持有部门的金融资产。这意味着货币发行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都不计入货币供应。银行和中央政府持有的现金、存款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资产都不纳入货币统计。从统计的角度来讲,公众和企业持有的货币、存款以及金融资产在货币发行部门已经体现为负债的形式,因此货币发行部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不应纳入货币统计范围中,如果计入,将会出现重复计算问题。例如,商业银行间存款就不应计入货币供应。因为银行持有货币一般为了弥补准备金上的不足和满足流动性需求,没有马上支付的交易媒介功能。
同理,公众和企业为代表的货币持有部门获取的贷款以及其他形式的负债也不可以作为这些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因为这些贷款已经作为这些部门的现金、存款或者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计入货币统计中。需要统计为货币的并不是通过金融工具发行获得资金的发行者,因为这部分金融工具在发行方的资产负债表上属于负债,不能算作是这些企业的财富,应纳入统计的应该是投资或者说持有该金融工具的机构。例如,如果是发行方通过短期债券等金融工具融得了资金,这部分在发行者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的短期债券不应计入货币的范畴,因为通过短期债券筹集的资金大部分将会以活期存款形式计入M1。但是,如果短期债券购买方是非银行类企业,计入这些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短期债券应计入较广范围的货币定义当中。
2.交易媒介原则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的概念所基于的理论是个人和企业可预期方式持有并支出的货币。因此,货币界定可以以此定义为依据。银行持有的货币不应纳入货币的统计当中,原因在于银行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要求和流动性需求,它并不对应一定支付能力,不会马上转变为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银行持有的货币或者是准货币都不应该纳入货币统计当中。
同样,中央政府的存款主要也不用于商品和劳务的立即支付,也不应统计在货币供给当中。如果把银行和政府持有的货币计入货币供给,将扭曲货币供给的增长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无法通过货币供给量预测经济变动趋势。外国的商业银行和官方机构在中国银行的存款也不应统计为货币,原因在于这些存款代表的货币一般不在国内发生交易。
但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金融机构中的各种外币存款应纳入到货币统计中来。这部分外币存款大部分是企业进行外贸出口所获得的收入,一般用作国内的原材料购买以及工资的发放,具有较强的交易媒介和支付功能;同样,个人的外币存款也将会构成在国内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支付。
3.流动性原则
并非所有的货币持有部门的金融资产都能够统计为货币供应量,只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才能够满足货币定义中具有部分支付功能的内涵。
而流动性高的金融资产,具体而言需要具备一下几个特征,风险小,收益稳定,期限短,可以很快到期变为现金。根据《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流动性标准,认为以下的金融资产属于货币范畴:法币、可转让存款、储蓄存款、旅行支票、外币存款、储蓄贷款协会和建筑协会或信用社等机构发行的存款凭证、回购协议、短期证券、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商业票据、中期证券。而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工具、保险技术保证金、应收账户,通常不包括在货币范围内。
可见,由于以股票为代表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工具资产收益并不稳定,无法在没有损失的前提下随时转变为现金,流动性低,因此不应计入货币供给范畴。
(二)对目前中国各种金融资产的货币层次划分分析
1.债券市场金融工具
根据上文对于各种债券市场工具的分析,可以考虑把债券回购、央行票据、短期国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券市场金融工具划入一个定义较广的准货币范围。
2.股票、基金和理财产品
股票的、基金或者理财产品是居民或者企业手中持有的长期投资品种,与当期消费关系很小,不具有高流动性,不应统计到货币的定义中。但是一部分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固定收益,变现的隐性成本不高,可以随时转换为现金,具有较高流动性,可以统计到较为广义的货币概念中。
3.储蓄存款和信用卡额度
由于银行卡以及电子转账形式的普及,储蓄账户上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与企业活期存款没有区别;而信用卡额度在原有存款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部分社会的购买力。社会居民活期存款和信用卡额度应该划分到狭义货币M1当中。
4.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期限较短(一般为六个月以内),在背书转让或贴现后,就会成为企业的自有资金,流动性相对较高,事实上也构成了一定的购买力,可以考虑纳入较为广义的货币供给量当中。
5.其他存款
其他存款包括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部队存款、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的)、保险公司存放、邮政储汇局定期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信托存款等七个类别,与传统的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相统,这些存款与货币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应该包含在货币定义当中。
(三)中国货币层次划分改进的具体建议
M1=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外的纸币和硬币+所有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除了属于国内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和某些外国官方机构的存款以及中国中央财政的存款)+信用卡额度
M2=M1+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其他存款+货币市场基金
可以考虑对更广义的准货币进行统计,我们把这类准货币定义为M3。M3应包括M2、回购协议、央行票据(1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短期融资券、银行承兑汇票。M3中包含的主要是流动性较高的货币市场工具,一般投资金额较大,持有者一般为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具有一定的准货币特征。这个更广义的货币定义可以不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重要性不及M1、M2。对该广义货币供应量持续监测有助于对于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走势的进一步认识。
本文仅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应纳入货币统计的各种金融资产,在实际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和修订工作当中,还须考虑到统计的连续性、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获取数据的成本等因素。
标签:金融工具论文; 银行论文; 活期存款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货币流动性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货币论文; 金融论文; 流动性资产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