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十六中学 541001
摘 要:从“惩罚教育”的定义及其目的意义出发,通过现实实例,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惩罚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提出了实施“惩罚教育”应注意抓好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惩罚教育 班级管理 探讨
一、“惩罚教育”及其目的意义
什么是“惩罚教育”?在此我们不妨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惩罚教育”,是指学生犯错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限度、适当方法的“罚”的教育行为。它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教育是目的,罚是手段,而且必须是符合特定对象的适当的方法,适当的限度,绝非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或心灵的摧残。其中,最关键的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惩罚教育”的目的意义,不言自明,既是教师通过“惩罚”式教育,使犯错的学生彻底改正错误,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惩罚教育”的方式方法
实施“惩罚教育”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否则,不但达不成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总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对犯错学生采取“惩罚”措施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所谓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应该是针对特定的对象,采取特定的方法,正所谓“因人而异”。当然,这就要求实施“惩罚教育”者,必须对被实施“惩罚”者的性格、认知等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判断,否则,很难“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譬如: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喜欢与同学交头接耳,不但影响旁边同学上课,更有甚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常见的学生犯错现象,相信各位同行都遇见过。对这类现象,各位也一定采取过措施。但效果是否都达到预期呢?个人武断:未必!试想想,我们是否经常听到某老师说某某班级某某学生总是不遵守纪律,课堂讲闲话,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不听,把老师的批评教育当“耳旁风”,并以此断定该学生是“垃圾”的结论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那名学生未必真是“垃圾”,很可能是老师的教育方法没能“对症下药”,未能“药到病除”。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也曾遇到过类似现象。其中一名男学生,总喜欢课堂上叽叽喳喳,声音还不小,有时甚至干扰了老师讲课,科任老师也多次向我反映问题。一次在我授课时,该男生老毛病又犯了,我当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当天,我是连续两节课。谁知那名学生老毛病再犯。我知道,这名学生性格粗犷,还有些执拗,属于那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类型,如果仅仅用批评教育的方法,是无法达到目的的。于是,我决定实施“惩罚教育”:放学后,我要求他打扫校园卫生,当然我和他一起扫。边扫边和他聊点有关学习和劳动的话题。如此这般两次后,再也没有听到老师反映这名学生的问题。另外还有一名女学生,也喜欢交头接耳,但这名女学生自尊心强,怕丢丑。我抓住这个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在发现她交头接耳时,没有像对前面那名男生一样处理。放学后,我请这位学生来到我办公室,罚她做两道难度很大的化学题。没有听课,她当然是做不出来的。于是,我给她重新讲解,并向她说明听课的重要性。当然也不忘找出她的一些优点夸夸。从此这名女学生上课非常认真听课,成绩也很快上来。
诚然,学生犯错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实施“惩罚教育”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对犯错学生的“惩罚”必须有一个度。譬如:学生不按时交作业,可以罚增加作业;学生乱掉垃圾、随地吐痰,可以罚打扫卫生;学生不懂礼貌,可以罚抄写礼貌用语;学生迟到早退,可以推迟放学时间等等。
三、实施“惩罚教育”应注重做好的几个问题
科学实施“惩罚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重抓好以下“三个必须、四个注意”: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等。这些方面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交流、家访等手段获取。只有全面地了解了个体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科学有效地采取“惩罚”措施。必须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很多学生,很多时候只是偶尔犯错,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该首先进行正面教育,决不能一开始就实施“惩罚教育”;必须与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惩罚教育”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手段,是外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个内因即是犯错的学生对所犯错误的认识,这时老师的批评教育、思想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做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很可能会达不到目的,甚至适得其反。
同时,注意把鼓励与“惩罚”相结合。如前所述,“惩罚”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如果一个学生通过“惩罚”变好了,老师应该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以进一步放大“惩罚”的效果;注意树立先进典型。熟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现问题后,应该在班里寻找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同学作为先进典型,号召大家学习,使受到“惩罚”的学生,知错就改,学有榜样;注意事先征求家长意见。无论采取何种“惩罚”措施,都是一种学生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尽量事先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事实上,现在很多学生家长希望老师帮助“惩罚教育”一下自己“不听话”的孩子。因为往往学生对老师都心存敬畏,而对家长则不然;注意准确把握一个限度。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这个“度”?要靠你对学生的了解有多深,既不能少一分,也不能多一分,少一分则不达,多一分则过失。原则就一个:让学生知道错误并改正错误。
论文作者:文明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学生论文; 目的论文; 老师论文; 方法论文; 批评论文; 这名论文; 交头接耳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1期论文;